潮涌成渝 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加快成勢見效

來源:四川日報 2021-05-27 10:05:17

一年多來,川渝兩地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朱雪黎李欣憶

江河浩蕩,汽笛歡鳴。兩天前,嘉陵江南充港。“川江001”號船啟航,順流而下駛向重慶。

千里嘉陵,自古便是川東北地區重要航道,但受制于河流曲折、水流湍急,灘險礁石多,運輸能力並不強。此次啟航意義不凡:至此,嘉陵江流域四川境內三座港口均開通至重慶集裝箱班輪,川渝兩地再添一條重要航運通道。

啟航,是船是江,更是新成渝!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標誌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年多來,川渝兩地聞令而動,高位推進,各方面工作進展順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加快成勢見效。

統攬之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其戰略定位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如何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轉化為川渝兩地發展的現實機遇?

在四川,兩個時間節點值得銘記——

2020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以全會形式研究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格之高,前所未有。

2020年12月4日,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這份為未來五年發展“把關定調”的關鍵文件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再次統攬全篇。

構想,催人奮進。規劃層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等4個實施意見,加快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等7個專項規劃或行動方案,全省“1+ 4+7”政策體系陸續出爐。

決策層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應時而生,省委書記任組長,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副組長,協調推進戰略實施。同時,建立由川渝兩省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聯席會議機制,以及由常務副省市長牽頭的協調會議機制,組建聯合辦公室並下設七個專項工作組,構建起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上下貫通的三級運作機制。

願景,激動人心。2020年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即便疫情尚未結束,通過視頻會議形式也要把會先開起來,這是兩省市“高度重視”的另一種表達。

迄今,這樣的視頻聯席會已舉行兩次,共識也在進一步達成:第一次會議決定,先期推進一批重點任務,務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兩省市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聯合實施方案、省市領導聯繫重點項目工作機制、重點規劃編制工作方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

2021年4月25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項目名單》印發。

既有藍圖繪製,也有精準落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潮涌巴蜀。

火熱之勢

2021年5月26日,一個新消息傳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啟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成渝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一起,納入國家樞紐節點佈局。

成渝算力國家樞紐,就此啟航。3個多月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極”列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更早前,重慶、四川同時被確定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從交通樞紐到算力樞紐,從基礎設施先行到發力新基建,伴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更多國家重大項目不斷落地,川渝各領域合作全面開花,漸成潮起浪涌之勢。

加力提速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川渝推出合力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項目24個,涵蓋一大批高鐵、高速公路等。去年,成渝高鐵提質改造如期完工,成都至重慶之間實現一小時通達。

隨著成渝中線、成達萬、渝西、渝昆等高鐵項目推進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呼之欲出。

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加快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用在即,重慶江北機場擴建工程也在順利推進。

加快培育現代産業體系,兩地攜手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成功獲批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聯合打造世界級汽車産業集群,共建電子資訊産業經濟走廊,兩地汽車、電子資訊産業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

穩步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川渝兩地跑出“加速度”。5月25日,兩地科技部門發佈2021年度“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申報通知,明確兩地將分別出資2000萬元,聚焦人工智慧、大健康、生態環保、現代農業4個領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

合作領域、單個項目資助金額均實現翻番。除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外,川渝科技合作還實現3萬餘名科技專家和14090台/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互通共用。共同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雙城經濟圈科創母基金,金融支援創新驅動發展也更加有力。

推動川渝毗鄰地區深化合作,一年多來川渝兩地國資國企多次聚首。“川渝國企行”一路從遂寧,到萬州再到內江。在川、在渝國企與各市區縣簽約項目143個,投資金額超2700億元。

共抓大保護、共護綠水青山,雙方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市的聯合河長辦,在水、大氣、固廢等10個方面簽訂合作協議,啟動川渝聯合執法行動。

公共服務多點突破。如今,兩地已推動兩批次共210項川渝通辦事項線上“全網通辦”或線下“異地可辦”,實現養老保險關係無障礙轉移接續、住房公積金跨區域轉移接續和互認互貸。兩地居民住院、普通門診和藥店購藥跨省直接結算聯網覆蓋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一年多來,川渝兩地攜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增長極和動力源的特徵初步顯現。統計數據顯示:川渝兩省市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近7.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較2019年提高0.15個百分點。重慶主城和成都經濟增速均達4%,雙核引領發展態勢明顯。

“今年的發展態勢,更進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説。67個、1.57萬億元、1016億元,是2021年川渝共同推進合作共建重大項目的項目數量、總投資和年度計劃投資額,相比2020年,均翻了一倍多。

縱深之勢

第三次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有望首次線上下舉行。

從雲端到線下。如果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比喻為白紙作畫,這幅畫的構圖,正從勾畫輪廓轉向工筆細描。

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明確:以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為突破,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與毗鄰的重慶市渝北區交界處,一場改革試驗如火如荼進行。兩地共同出地劃定262平方公里建立川渝高竹新區,共同派出幹部組成管理團隊,共同出資成立建設開發平臺,共用兩省市招商引資政策。

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一體化”關鍵詞擲地有聲。日前,重慶萬州、開州及四川達州三地政府聯合發佈年度重點任務,明確三地將以“一體化”思維共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具體來看,43個重大項目,著力推進交通物流、産業協同、開放創新、公共服務和生態保護五個“一體化”。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李明騄説,平臺建設,是川渝兩省市落實中央“一盤棋、一體化”發展要求的一個重要抓手。目前,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川渝高竹新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10個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功能平臺已啟動建設。

新合作,催生新機制。一年多來,四川出臺《關於支援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意見》,加快建設四川天府新區,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支援成都都市圈與重慶都市圈相向發展,加快推動川南、川東北兩翼發展,先後批復設立宜賓三江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南充臨江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4個省級新區,打造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動力源。重慶則以“一區兩群”為載體,通過做強主城都市區、擴大城市容量,發揮重慶主城都市區極核引領作用,推動建設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通過做實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促進渝東南、川南等地區融合發展,東進西擴,相向發展,為成渝未來的人口和産業承載拓展出新空間。

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正從腦中變到紙上,再落到地上——

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發展,川渝聯合製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推動解決區域發展空間佈局上的重大問題。

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發展,川渝統籌完善川渝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機制,積極合作推進共建西部科學城、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等。

一盤棋思維、一體化發展,川渝還將加快電網一體化,統籌油氣資源開發,提速建設天然氣千億方産能基地……

川渝兩地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化全面合作,推動重點任務舉措、重大工程項目、重要改革事項全面落實落地,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開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局面。

其時已至、其勢日興、其效可期。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潮涌成渝 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加快成勢見效
來源:四川日報2021-05-27 10:05:17
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標誌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