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主題公園、交通樞紐等 未來五年副中心城市框架將基本成型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12-07 11:03:24

昨日(12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上,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聞發言人劉佔興介紹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過程、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未來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將基本成型。

“規劃建議提出,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總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劉佔興介紹。這次市委全會把“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作為抓總的要求來強調。對此劉佔興闡釋説,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首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8次視察北京,13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為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各項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來展開,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力推動首都發展。這是北京未來發展的綱和魂。

發佈會上,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談緒祥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十四五”期間進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時期,未來五年在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援雄安新區發展方面還將有幾項新的措施。

在規劃建設副中心方面,北京將牢固確立綠色發展定位。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是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亮點,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各項工作之中,打造綠色發展新優勢。

值得期待的是,未來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將基本成型。如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實現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遷入,帶動更多功能和人口轉移。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謀劃推動建設二三期工程。建成綜合交通樞紐、三大文化設施、通州堰、六環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項目。

北京將一如既往重視雄安新區建設。在具體措施上,將深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合作。建成投用支援雄安新區“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分別由北海幼兒園、史家衚同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等提供辦學辦醫支援。

同時,加強接駁順暢的交通體系建設,建成京雄高速等項目,實現交通路網順暢銜接,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撐。

重點

多措施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援北京等區域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市委全會明確提出了2025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標,那麼下一步北京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對此,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北京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力建好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前瞻佈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二是統籌佈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做強戰略長板,力爭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區塊鏈、光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持續佔先。三是打造高品質發展新高地。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鼓勵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部署“數據、算力、演算法”為核心的公共底層技術和中試平臺。

此外,還將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發揮大企業領頭羊作用,支援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從而加速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推動高品質發展 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那麼,北京的中等收入群體目前是什麼情況,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在昨天的發佈會上,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對此介紹説,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大約是6萬元。如果將處於中位數的2/3至2倍,大約是4萬元至12萬元之間的人群劃為中等收入群體,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體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著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具體方式上,如以産業結構調整帶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優化升級傳統産業,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積極發展高端製造業,強化服務業優勢,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等。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洋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環球主題公園、交通樞紐等 未來五年副中心城市框架將基本成型
來源:北京青年報2020-12-07 11:03:24
未來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將基本成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