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窮窩窩 “遷”來好生活

來源:河北日報 2020-08-10 17:17:34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咋辦?

易地搬遷!

在燕趙大地,一場史無前例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從藍圖變成了實景。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當頭炮”,也是“五個一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矛盾最集中、領域最綜合、工作鏈條最長。

河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幹部群眾勠力同心、合力攻堅,經過近四年大規模建設,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截至去年11月,涉及7市35縣(區)的10.5萬戶、30.2萬名搬遷群眾全部實現搬遷安置。

努力讓搬遷群眾就業有著落、生活有奔頭。易地扶貧搬遷的河北答卷,寫滿了搬遷群眾的幸福笑臉。

30.2萬人為什麼要搬離故土?

——搬出窮窩窩才能拔掉窮根子,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都説窮家難捨、故土難離,30.2萬人為什麼要搬離故土?

答案就在搬遷群眾的真實故事裏。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保定市阜平縣地處太行深山區,這裡有我國北方山區最貧瘠的自然條件: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除了10多萬畝水澆地,剩下的大都是山樑上的薄田。

直到去年10月,該縣炭灰鋪行政村教慶自然村的30戶人家,依然居住在被當地人稱為“神仙山”的半山腰。

“神仙山”上的日子並不快活。村裏生活有六難: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親難。

如今已搬進縣城旁安置區125平方米樓房的村民文華容,回憶起過去的苦日子,仍感慨萬千。

他們一家5口人吃不飽,吃的大米、白麵要拿種的玉米賣錢換購;住得差,50平方米的石頭房子漏風漏雨;看病更難,她公公的腳不小心扭傷,因為就醫不便延誤治療,最後不得不把腳鋸掉……

在“十二五”末,像文華容這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人口,全省有30.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萬人。他們分佈在燕山、太行山深山區及壩上高寒、漳河河道等地區,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

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2015年底,國家啟動和實施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同年12月,省委、省政府決定,抓住國家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的有利時機,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加大推進力度。按照群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搬誰?往哪搬?誰掏錢?新房怎麼建?舊房怎麼辦?搬出來之後怎麼生活?易地扶貧搬遷環節多、鏈條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立下愚公移山誌,風雨無阻勇向前。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發改委牽頭制定搬遷規劃、實施方案等50多個政策文件,省扶貧辦、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在配套産業發展、資金籌措、拆舊復墾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了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四梁八柱。

細之又細,嚴之又嚴。對全省406個集中安置項目,省發改委逐個制定推進計劃,督導各地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實現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廣大基層幹部守初心、擔使命,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奮戰在搬遷工作第一線。他們把項目現場當戰場,把搬遷群眾當親人,“舍小家、為大家”,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

張北縣公會鎮鎮長王偉,每天步行數十里,挨家挨戶講政策、解難題、説産業,村民們親切地叫他“王三趟”。行唐縣上閆莊鄉黨委書記歐陽正仲的手機24小時開機,因為“鄉親們的事沒有點兒”,有了問題他隨叫隨到。

政策措施明方向,黨員幹部衝在前,一場30.2萬人的搬遷工程拉開了序幕。

拿什麼吸引老百姓“出山”?

——安置社區、産業園區“兩區同建”,讓群眾搬出來安居樂業

雖然生存條件惡劣,但真要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一些群眾難免有顧慮。他們最大的擔憂是:“搬出去吃什麼?”

打消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我省堅持“兩區同建”,在安置社區配套建設産業園區,讓群眾搬出來既能“安居”又能“樂業”。

從“要我搬”到“我要搬”,承德市興隆縣貧困群眾李鳳花就經歷了這樣的轉變。

李鳳花一家世代生活在興隆縣六道河鎮周家莊村的山溝裏。崎嶇的山路把他們擋在了致富門外,交通閉塞、靠天吃飯,山裏的貧困日子像日出日落一樣恒定,過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麼樣。

2016年,興隆縣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涉及周家莊村的5個交通不便的自然村,搬遷人口共計69戶180人。李鳳花一家就在搬遷名單中。

“不搬!”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林到李鳳花家做搬遷動員,李鳳花一聽就“炸”了,直接把人趕出了家門。“山裏好歹有田種,搬出去吃什麼?”李鳳花説。

興隆縣依託當地山楂産業優勢,在安置社區同步規劃建設了山楂深加工扶貧微工廠,由縣裏統一購置數控山楂去核機,當地的龍頭企業兜底,能夠解決200人的就業問題。

該縣讓搬遷群眾全程參與安置社區建設,從選址、戶型設計,到基礎配套設施佈局,再到工程品質監督,處處尊重群眾的意願。

李鳳花的“心結”終於解開了。搬出大山,住進樓房,還在小區附近的扶貧微工廠上了班。如今的李鳳花,成了熟練操作數控山楂去核機的技術工,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

“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不止在興隆縣穩步推進,更在全省範圍內大力推行。

我省高度重視解決搬遷戶長遠生計,實行搬遷安置社區與産業園區“兩區同建”,同步抓好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鄉村旅遊區等建設,同步建設完善配套設施,解決好就近就業等問題。同時,引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多渠道增加搬遷群眾收入,確保搬遷群眾生活水準不降低、服務保障不打折、家庭就業不漏戶。

在大名縣金鄉水岸集中安置社區,貧困戶張秀娟不僅住上了新樓房,還在離社區不到2公里的工業園區實現了就業,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在她所在的社區周邊,還配套建設了農業園區、商貿園區等,能夠吸納就業2450人。

從淶源縣東團堡鄉箭桿河村搬到縣城安置區的貧困戶羅蓮坤,經過培訓後,已在縣城扶貧産業園區大美太行農産品加工基地實現就業,每月收入約2000元。

“兩區同建”,讓群眾搬出來安居樂業。目前,全省規劃的632個扶貧産業園區已全部建成。110個集中安置項目配建了扶貧光伏,成為貧困戶穩定、重要的收入來源。

搬遷村民如何融入社區新生活?

——後續幫扶跟得上,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到了午飯點,邢臺市內丘縣城一家24小時營業的餐館就坐滿了人。大廳裏,手腳利落的鞏振花忙著點餐、下單、傳菜、收拾食具。

47歲的鞏振花是內丘縣侯家莊鄉張北洼村人,以前在深山裏靠種地、種果樹為生,一年掙不了幾個錢。2018年,作為內丘縣首批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她們一家5口人搬進了位於內丘縣城的恒源和諧小區,新家120平方米,上學、就醫、購物都很方便。鞏振花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適應城裏新生活,內丘縣先後在恒源和諧小區、天和小區兩個集中安置點設立了“有事做”服務站,對搬遷戶進行電工、焊工、家政服務等多期技能培訓,並幫助有需求的人找工作。鞏振花通過“有事做”服務站的技能培訓,找到了餐館服務員的工作,每月可掙2000多元。

搬遷是手段,持續脫貧和致富才是目的。

為全面提升脫貧品質,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原則,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強化後續産業發展和轉移就業工作,確保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貧困搬遷家庭中至少有一個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

只有穩得住、能致富,搬遷貧困群眾才能真正走出心中的大山。

7月9日19時,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的文化廣場開始熱鬧起來,章蘭和20多名搬遷群眾聽著歌曲踩著舞點跳起了廣場舞。這樣熱鬧的場景每天會持續到21時才會結束。

但在兩年前剛搬進社區時,章蘭可沒這個心情。

2018年5月,章蘭一家4口人從蔚縣原草溝堡鄉的深山裏搬到了宜興社區。離開了生活近50年的老家,來到一個陌生地方,她貓在家裏不敢出門,對於社區生活感到恐慌,一度想著再搬回山裏去。

來自8個鄉鎮112個村落的村民聚集在宜興社區,跟章蘭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為此,宜興社區組建了居民委員會、社區黨支部,通過技能培訓、業餘文藝隊、社區公益崗、扶貧組織等活動形式,許多貧困群眾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領到了第一份工資,街坊鄰居間溝通交流也熟絡了。

社區黨支部還創新社區管理,實行“區、排長”網格化管理模式,組織社區群眾開展“移除舊風俗、改變舊習慣、建設新家園”活動,提升社區環境和生活品質。

熱情勤快的章蘭被選為宜興社區B區11排“排長”。從幫老人代取現金、代繳電費,到組織搞衛生、調解居民矛盾,章蘭解決了不少群眾的難事。閒暇之餘,她就跟大夥兒一塊切磋廣場舞,豐富了文化生活。

漸漸地,章蘭的心結打開了,有了歸屬感,“習慣了新生活,融入了新家園,大夥兒成了‘一家人’。”

為讓貧困群眾儘快融入新的環境,我省加強安置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設置綜合性服務平臺,抓好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有序推進縣城安置區設立黨委,鄉鎮安置區設立黨總支,農村安置區設立黨支部,居民小組、園區、樓宇建立黨小組,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做到事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針對不同搬遷群眾勞動習慣的差別,在遷出區加快土地流轉,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在安置區依託現有優勢特色産業,帶動群眾致富。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短什麼建什麼”的要求,我省不斷完善搬遷安置社區的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健全學校、幼兒園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高安置區承載能力,統籌利用好安置區新配建和遷入地原有的289所學校、300所幼兒園、354所衛生室(所)等資源,搬遷群眾的教育、醫療和文化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搬”出窮窩窩,“遷”來好生活。目前,全省13.6萬貧困搬遷人口全部落實後續幫扶舉措,脫貧率達到100%。據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統計數據分析,搬遷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滿意度為99.7%。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搬”出窮窩窩 “遷”來好生活
來源:河北日報2020-08-10 17:17:34
河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幹部群眾勠力同心、合力攻堅,經過近四年大規模建設,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截至去年11月,涉及7市35縣(區)的10.5萬戶、30.2萬名搬遷群眾全部實現搬遷安置。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