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新業態、新模式出現逆勢成長 中國經濟將在二季度恢復正常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0-03-17 16:03:34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  國家發改委今日舉行3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在提到“如何看待疫情對今年經濟增長造成的影響”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副司長李慧表示,雖然前兩個月經濟運作數據出現了明顯回落,但是同時可以看到,疫情的衝擊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一些行業企業,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産品出現了逆勢成長。從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家信心逐步回穩,國際上對我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也在日前表示,在中國政府各項有效措施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將在二季度恢復正常。

昨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前兩個月經濟運作數據,數據顯示,疫情對我國經濟運作帶來明顯影響,供需兩端均受到了較大衝擊,一些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面臨很多困難。“但隨著疫情防控的成效日漸顯現,一系列已經出臺的階段性應急政策措施逐步落地,並且後續還將出臺一系列對衝政策,企業活力和市場潛力將進一步激發,我國經濟運作必將回歸常態。”李慧説。

首先,14億人口生活有保障。民生是發展的起點和歸宿,近兩個月來,儘管經濟運作受到疫情較大衝擊,但全國人民生活必需品、醫療物資、電氣水熱等基本供應都得到有力有效的保障,食品、藥品、基礎工業品、基本公共服務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有序運轉,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第二,大國經濟有韌性。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擁有雄厚的物資技術基礎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應對疫情影響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李慧表示,疫情期間,我國在短時間內各種應急物資生産能力有效發揮並迅速擴張,及時滿足了快速攀升的防控需求和大量集中的生活需求,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經濟具有的強大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

第三,復産達産在推進。目前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提高還是比較快的,在大中型企業的帶動之下,大量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産也在加快推進。

第四,經濟運作現亮點。雖然疫情對經濟運作帶來了比較大的衝擊,同時也可以看到,一些行業企業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産品出現了逆勢成長,呈現出不少亮點,比如,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了5%,資訊服務業生産指數增長了3.8%,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的産量分別增長了119.7%、45.1%。

第五,應急政策見成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近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各部門根據形勢需要緊鑼密鼓地出臺了多項有力有效的對衝政策。“比如,不久前出臺實施了總計超過1萬億元的減稅降費政策,促進消費提質擴容的19條措施以及昨天開始實施的定向降準等”,李慧稱,“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相信將會不斷緩解經濟運作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

在一系列應對措施的作用下,我國疫情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這為經濟儘早恢復正常運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李慧透露,從目前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家信心逐步回穩,國際上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充滿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日前表示,在中國政府各項有效措施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將在二季度恢復正常。

對於下一步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將有序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注重長短結合、精準施策,順勢而為,充分釋放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

首要是要繼續有序推動復産達産,根據疫情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産,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保持産業鏈總體穩定,暢通經濟社會迴圈。二是抓好各項援企政策落地見效,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落實好減稅降費、定向降準和穩崗補貼等各項政策,努力保障已復工和準備復工企業日常防護物資需求。三是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特別是要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補齊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項,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四是努力穩定外貿外資,保障外貿産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用足用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穩外貿政策工具,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五是著力釋放發展潛力,更加注重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步伐,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動力和潛力。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發改委:新業態、新模式出現逆勢成長 中國經濟將在二季度恢復正常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0-03-17 16:03:34
國家發改委今日舉行3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在提到“如何看待疫情對今年經濟增長造成的影響”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副司長李慧表示,雖然前兩個月經濟運作數據出現了明顯回落,但是同時可以看到,疫情的衝擊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一些行業企業,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産品出現了逆勢成長。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