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 踐行“黨建+五共”模式 本溪為全省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立標打樣

來源:遼寧日報 2020-01-13 16:21:49

15年前,省委、省政府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的重要內容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舉措,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大規模棚戶區改造。15年間,全省共有180.16萬戶、500余萬居民從低矮潮濕、透風漏雨的棚戶區,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打造了工業城市棚戶區改造的遼寧樣本,也為全省乃至全國住房建設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15年後的今天,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受當時條件所限,早期棚改房屋建設標準相對較低,配套基礎設施不甚完備,導致大部分棚改小區進入集中大修期和維修高峰期。

在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援下,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直接指導下,2018年6月,本溪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並以全面推進建立工作統籌協調機制、政府與居民共擔機制、群眾共建共用機制,推動早期棚改小區長效管護機制建設,探索出“黨建+五共”“自助式物業服務”等符合早期棚改小區特點的維修管護新模式,為全省實施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立標打樣。

“黨建+五共” 為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奠基

作為一座以煤炭開採、鐵礦採選、水泥建材、鋼鐵加工等傳統産業著稱的城市,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共涉及4個主城區的40個小區、6.3萬套住宅,涉及居民20萬人,維修改造項目佔全省1/3還多。

對早期棚改小區進行維修改造,通過改善居民的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居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4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其影響不亞於當年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且備受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關懷與關注,因此也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溪市委、市政府在部署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作時,就著力強化了頂層設計,明確提出突出“黨建+五共”引領,強化建設黨的組織“一個體系”、搭建自主管理和社區服務“兩個平臺”,確定“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議事原則,推行小區物業服務站+業主委員會的“自助式物業管理”模式,實現房屋維修有人管、治安防範有人管、衛生保潔有人管、美化綠化有人管、日常生活難題有人管的“五有”管理目標,讓早期棚改小區改造真正成為解民憂、暖民心的惠民工程。

本溪市委、市政府將“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列為年度重點民心工程,提出“科學統籌、精心組織、高標準建設”總體要求。本溪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召開現場會部署安排,分管副市長挂帥負責指揮調度,各相關主城區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落實責任,挂圖作戰。

本溪市政府先後出臺了《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實施方案》《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群眾參與實施方案》《落實“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用”理念,建立早期棚改小區長效管護機制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強化制度設計,創新推進機制,為維修改造工程奠定堅實基礎。

本溪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組織專人專責對全市早期棚改小區現狀進行調研,編制《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需求明細表》,確定擬改造的範圍、內容和工程量,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並做好動態補充,確保項目紮實推進。市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門各司其職,協調爭取資金,確保資金來源,規範資金支付,有力保障了資金使用效率。市政府克服困難,積極籌措墊付資金,提早推進前期工作和組織施工,保障工程工期,並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決策共謀 小區怎麼改居民説了算

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不同於以往的新建項目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做好此項工程,必須緊緊圍繞群眾期盼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來展開和推進,讓群眾認可、滿意。

然而,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浩繁,千頭萬緒,如何做到讓居民滿意?本溪市按照 “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用”原則,以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為核心,堅持決策共謀,“百姓的事百姓辦”,讓居民全程參與維修改造。

群龍要有首,這個首就是黨組織。本溪市出臺了《關於加強早期棚改小區黨建工作的意見》,提出織密“一個體系”,搭建“兩個平臺”,即織密黨的組織體系,推動“黨支部建在小區上”,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建格局,實現黨的工作在早期棚改小區全覆蓋,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動督促工作落實。同時,搭建自主管理平臺,組建業主委員會,在社區指導下,制定小區管理規章和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負責小區日常事務管理和參與社區議事;建立社區服務平臺,把日常維修改造與小區自助式物業服務相結合,通過共議共謀大力推進兼顧日常保潔、治安防範、物業維修等鄰里互助式服務內容。探索形成房屋維修有人管、治安防範有人管、衛生保潔有人管、美化綠化有人管、日常生活難題有人管的“五有”管理目標。

在施工設計階段,由各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先後組織區直有關部門、辦事處、社區和居民代表,採取多種方式廣泛徵求百姓意見、收集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聽民情辦實事”“民意直通車”等主題活動十余場次,召開居民代表大會20余次,入戶走訪500余人次,發放調查問卷8000余份,共收集意見建議1萬餘條,篩選梳理出五大方面問題,包括房屋破損嚴重、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小區功能不健全、環境衛生不達標、物業管理缺失等。隨後,按照資金總量要求,與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設計單位反覆推敲,並組織了多次專家論證,最終與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達成了共識,確定了改造範圍。

在本溪市的各個早期棚改小區,大到地下管網怎麼改造、樓頂怎麼維修,小到路面鋪裝是採用荷蘭磚還是瀝青,外墻粉飾用什麼顏色,單元門更換哪種樣式等,全部交給居民自己商議決定。

為了讓居民真正從改造中受益,彩進社區專門成立了由社區黨委、工程品質監督隊、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組成的“紅色管家議事會”。彩進社區14號樓旁邊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圍繞著把這塊空地改造成停車場還是健身廣場的問題,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社區黨委一戶一戶地進居民家徵求意見和解決辦法,把居民代表、物業、工程品質監督隊組織在一起,進行面對面地討論。最終,以修建停車場為主,四週設置健身路徑的方案得到全體居民一致贊成。

發展共建 駐區單位為居民排憂解難

按照“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的議事原則,推動小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契約化”共建,形成治理合力,是本溪市實施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中“五共”的一項重要內容。

早期的棚改小區大都存在著公共基礎設施缺失、社區廣場建設不足、樓道堆放雜物,生活垃圾分類、綠植花卉養護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而對於貧困人口集中且無物業管理的小區來説,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依靠社會力量的支援。在維修改造中,本溪市積極吸納駐區單位、群團組織、社會團體支援,共建美好家園。

“關門一家人,開門一家親”,各區委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在各城區街道、社區全面實行“大工委”制,並健全完善黨建聯席會議等8項制度,選聘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兼職工委、黨委委員,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建聯創的格局。

為了促進早期棚改小區居民就業,提高他們的收入,本溪市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惠制就業培訓,新增就業3000多人,並聯合外埠仲介機構進行勞務輸出100多人。溪湖區總工會與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轄區企業聯合,針對早期棚改小區的居民建立了兩家集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網路招聘、資訊發佈、技能培訓于一體的社區人力資源超市,先後組織分類就業招聘會99場,幫助20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同時,還出資50余萬元為彩屯街道彩玉社區建設了“工業風”職工文化廣場,打造工青婦協同創新發展陣地,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為了讓困難群眾在新維修改造的小區住得好、住得安,區民政局還積極落實社會救助各項配套政策,從採暖補貼、電價補貼、醫療救助、就學援助等方面,特別是通過採暖救助政策和減免困難群眾60平方米以下全部採暖費用等措施,共救助符合非集中供暖補貼條件的城鄉低保戶、低保邊緣戶4355戶,發放採暖救助資金201.04萬元,被早期棚改居民讚為“暖心工程”。

此外,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提供公益性崗位74個,為棚改小區解決保潔、保綠力量不足問題。區文廣局投入16萬元,建立全市首家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3家駐區單位還開展了“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600多名黨員幹部與居民群眾結成互助對子,本鋼集團公司黨員高國軍,自掏腰包8000元為小區鋪設柏油馬路,被評為“本溪好人”。

服務共管 築起平安第一道防線

早期棚改小區的居民多為貧困群體,小區基本都是開放式的且沒有物業管理,因此小區臟亂差和安全隱患問題較為突出。那麼,小區維修改造後如何管護?也就成了政府、社會和居民關注的焦點。

為此,本溪市提出建立早期棚改小區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提高小區居民自我管理意識,建立以居民為主體,多部門單位參與的多元化小區管理體系。對於管護資金問題,則堅持共籌原則,通過居民繳納、政府補貼、社會捐助、共建單位幫扶等方式多方籌集,保證社區建設的資金來源。

同時,堅持服務共管,通過與産權單位、物業管理單位捆綁式合作,將單一的房屋維修服務拓展到保潔、保安等範疇,居民充分享受社區服務成果,徹底解決有人管事、有錢辦事的問題。此外,堅持責任共擔,依託小區黨群之家,建立街道司法所、律師、法律工作者微信群,及時調解居民矛盾糾紛,築起平安第一道防線。

如今,在早期棚改小區,“小區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已成為居民們的共識。各區委積極構建“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自治平臺,打造“紅色業委會”,並成立“紅色議事會”“三情議事會”等組織,實行自我管理。

“紅色議事會”專門解居民煩憂。每逢遇到問題,“紅色議事會”都將問題拿到桌面上來,公開、公平、公正地和百姓面對面共同協商解決。彩北街道新立社區為解決小區停車難問題,邀請包扶單位、“兩代表一委員”、駐區單位、居民代表共同協商,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建議,並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研究,最後,社區將小區四大塊空地規劃成停車場。目前,已有3個停車場建成並投入使用,還有1個1200平方米的停車場正在籌建中。

“紅色業委會”引領居民自治。彩屯街道彩雲社區在維修改造的同時,為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試點推行自助式物業管理,組建業主委員會,成立物業服務站,實現有治安防治、有清掃保潔、有綠化養護、有物業維修、有停車管理的“五有”自助式物業管理新模式,為小區提供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糾紛調解、日常維修等服務,讓居民十分滿意。

早期棚改小區依託小區黨群之家,建立街道司法所、律師、法律工作者微信群,成立“指尖上的移動調解室”,及時調解居民糾紛,化解矛盾,僅半年時間就成功化解糾紛243起,提供法律諮詢2300余人次,有針對性地推送法律資訊、資訊564條。社區和駐區單位的1600多名老黨員活躍在各個小區,有效築起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成效共評 讓群眾滿意就是標準

本溪市從2018年6月開始的40個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已在2019年年底全部完成。為確保這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本溪市在維修改造過程中,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程品質的重要標準,堅持工程品質現場共評,“小區好不好,居民來説道”。

在40個維修改造小區,每個小區都有一支認真嚴格的黨員義務品質監督隊,全程監督施工單位維修改造品質,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提醒施工單位整改,同時,施工單位遇到需要居民配合的問題,也找黨員義務品質監督隊到場及時解決。

在彩進社區,由12名社區老黨員和居民代表組成的工程品質監督隊,風雨無阻,每天巡視在工地,監督工程進度、工程品質,並及時向社區反映居民提出的難點、熱點問題。去年6月的一天,品質監督員楊金權找到社區,反映1號樓施工時下水井蓋被車壓壞了,掉進了下水井,不僅堵塞了下水管道,還給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社區立即到現場查看實際情況,並及時和施工單位溝通,第一時間更換了井蓋,使隱患得以消除。

工程品質監督隊的認真負責也感動並帶動了小區居民參與到改造工程中,大家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清理樓道亂堆亂放的雜物、拆除違章搭建的棚子,為施工掃清障礙。

長效管護成效也是共評的重要內容,本溪市早期棚改小區採取居民測評、社區自評、街道篩評、區委總評的方式,對小區長效管護工作開展情況和群眾滿意度進行監測評估,對優勝者給予獎勵,用於改善社區服務設施、補充社區服務經費。

同時,由住建部門、屬地街道、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和居民代表組建聯評機構,對實施物業管理的早期棚改小區開展物業服務品質評價活動,以書面形式反饋給物業公司,並探索物業服務企業準入、退出機制。

成果共用 美好家園幸福你我他

隆冬時節,暖暖的陽光下,本溪市彩進社區的居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他們的身旁是一棟棟鐵銹紅色的樓房,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令人賞心悅目。

説起小區的變化,居民金洪喜滔滔不絕:“你看看現在咱這小區環境,這乾淨平整的水泥路面,這漂亮的花壇、各種健身器材,以前都是各家各戶的小開荒。還有這裡原來是一座頂風臭出好幾裏的大垃圾山,每天我們從這裡過都得捏著鼻子,現在改造成了寬敞美觀的停車場。經過這次改造,咱這小區比剛建時還漂亮。”

“以前,兒子和媳婦嫌咱這小區臟亂差,寧可在外租房子也不願回家住,現在小區變漂亮了,兒子和媳婦帶著孫子都搬回來了,樂得我做夢都笑醒了。”

“現在,咱這小區有了幼兒園、衛生所、超市,還有養老院,無論什麼事都有人管、都方便。”

“政府掏錢給咱改造小區,讓咱這日子越來越幸福了,所以咱得好好鍛鍊身體,健康長壽,享受美好生活啊。”

2019年10月22日,在維修改造一新的小區裏,居民們爭先恐後地向記者述説小區改造後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滿滿的幸福感。

本溪市40個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已經基本完成,屋面防水、外墻塗料、供水和排水管線改造、單元門更換工程,道路維修、擋土墻砌築、環境提升整治等工程,使小區環境改善、功能完善、管理有序,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本溪市的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帶給居民的遠不止居住環境的改善,還有民生保障的各種社會資源的配套和功能的完善。

本溪市在實施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的同時,還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健全完善小區醫療、教育、衛生、養老體系和文體設施,做好困難群體精準幫扶和小區孤老殘幼服務工作。

堅持教育先行,對學前教育給予政策支援,鼓勵在早期棚改小區開設托幼機構,並加大義務教育資源傾斜力度,結合教育集團化發展趨勢,將部分早期棚改小區納入市內優質學區,將具備優秀師資的小學直接建在大規模棚改地區。

衛健部門及時調整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民生保障工作重心向有助於居民健康養生方面傾斜,加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便民服務、養老服務場所建設,特別注重探索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並給予政策支援,鼓勵在早期棚改小區新開設社會化養老機構8所,讓早期棚改小區居民老有所養。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早期棚改小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準,新建和完善13個社區醫療服務站,基本實現了轄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種、孕産婦管理等服務全覆蓋,方便了小區居民就近就醫。

人社部門調整人力資源佈局,為百餘名下崗失業婦女提供超市就業崗位,並針對早期棚改小區居民開展普惠制就業培訓,聯合外埠仲介機構進行勞務輸出,提高早期棚改小區居民收入。同時,加大早期棚改小區社會最低保障工作力度,開展情況排查,在低保申請、資金管理、發放上做到公開透明。

住建部門統一規格、統一模式,確保生活垃圾日産日清;公安部門在社區加強了平安巡邏,建立了駐區民警制度,有效保證了小區平安和諧;群團組織則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建設職工文化廣場,開展“青年志願者進社區”等活動,引導城市青年職工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衛生、法律援助、再就業宣傳等服務。

同時,社區服務增加供給能力,組建乒乓球協會、老年合唱團、棋牌俱樂部等居民喜愛的活動團隊,通過開展“戶外情景互動式黨課”、道德講堂、健身舞展演等黨群聯誼活動,增強百姓的歸屬感、幸福感,共建和諧幸福家園。

從政府各相關部門到企事業單位,再到熱心公益的社會組織,本溪市社會各界都參與到了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和共建和諧幸福家園的行動中,讓這些小區居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高。

隨著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工程的全面竣工,本溪市40個棚改小區實現了從“安居”到“宜居”的華麗轉身。而“黨建+五共”創新機制的成功實踐,也讓本溪市開啟了“和諧共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創新機制 踐行“黨建+五共”模式 本溪為全省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立標打樣
來源:遼寧日報2020-01-13 16:21:49
15年間,全省共有180.16萬戶、500余萬居民從低矮潮濕、透風漏雨的棚戶區,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打造了工業城市棚戶區改造的遼寧樣本,也為全省乃至全國住房建設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