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與未必比正常交易省稅費 房屋假贈與逃稅將被重罰

來源:北京日報 2019-07-04 08:35:09

本報記者 趙鵬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宣佈,産權人將房屋無償贈與其贍養人後無需繳納個稅。這是否會催生假贈與避稅的陰陽合同?記者昨日多方採訪獲悉,對市民來説,繼承、贈與與買賣等方式的稅費負擔實際上各不相同,是否符合“滿5年惟一住房”標準成為影響稅款的關鍵因素,陰陽合同鑽空子可能得不償失,更會面臨稅務部門的嚴厲處罰。

嚴格審核無血緣贈與

根據新規,涉及房産的三類情形當事雙方不徵收個人所得稅,這包括了房屋産權所有人將房屋産權無償贈與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房屋産權所有人將房屋産權無償贈與對其承擔直接撫養或者贍養義務的撫養人或者贍養人;房屋産權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産權的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這也引發人們對陰陽合同的擔憂,即明面是房産贈予但暗中實為買賣交易。

在位於紅軍營東路的朝陽區不動産登記事務中心大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時來辦理房産贈與過戶的並不多,每天最多只有幾個人而已,遠遠低於辦理買賣過戶的規模。

“辦理房産贈與的基本上以直系親屬居多,大多是同姓的,對於少數非同姓人員之間的贈與行為,我們會特別認真進行審查。”這位工作人員介紹,贈與房産的納稅情況,首先需要稅務部門預審通過,之後規委再次復檢通過才能辦理過戶。“前幾天一位老人將房産贈與了與自己無血緣的繼子,我們就專門進行了嚴格審核,確認無誤才辦理了過戶手續。”

我愛我家和平裏中街店的店長鄭安濤告訴記者,這種將房屋無償贈與其贍養人的情況,相關人員只有向居委會、孤兒院或者公證處等機構提交領養或贍養支出收據,才能開出贍養關係證明,否則稅務部門肯定不會認可。“要證明這種非血緣的贍養關係,説實話比辦離婚還要難。”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如果不是孤寡老人,這種假借贈與逃稅的行為其實很難實現,因為目前各部門數據聯網,可以查出贈與者是否具有合法贍養人等親屬關係。張大偉稱,“正規大型仲介輕易不會參與這種會砸飯碗的造假行為。”

“滿5惟一”對稅款影響大

對於守法市民來説,到底房産贈與、繼承和買賣哪種方式更划算呢?事實上,條件不同稅費負擔也各不相同,辦理房産贈與並不一定是最划算的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按照北京限購政策,房屋的受贈方必須具有購房資格才能接受贈與,繼承房産不需要具備購房資格,同時親屬間房屋贈與的稅費要高於繼承。

市民張先生擁有的唯一住房已購買5年以上,且是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宅,假設其評估值為500萬元,當其將房産贈與女兒後,其女兒需要繳納3%的契稅即15萬元、萬分之五的印花稅即2500元,免征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相關稅款是15.25萬元。

如果是通過繼承辦理房屋過戶,因張先生的女兒屬於其法定繼承人,可以免征3%的契稅,再免征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則這套房屋只涉及到萬分之五的印花稅,僅需繳納2500元而已。

假如是通過買賣的方式,張先生的女兒需要繳納1%的契稅即5萬元、萬分之五的印花稅即2500元,免征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相關稅款是5.25萬元。換言之,這比贈與方式繳納的稅款也要少。

不過,假如張先生這套房子並非其惟一住房,購買時間才1年,正常交易需要繳納3%的契稅,個人所得稅按房産增值後的差額徵收20%,增值稅及附加為房産全額的5.5%,相關稅款又將遠遠高於贈與方式。

假贈與逃稅將面臨重罰

“只要有稅收優惠,就無法完全避免被鑽空子的可能。”北京智方圓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王冬生説。他提醒,利用虛假資料,騙取國家稅收優惠,按照《稅收徵管法》,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則要追究刑事責任。

記者了解到,為了避免假贈與規避限購政策,北京住建部門已經封堵漏洞,要求接受贈與方具備購房資格,這也使得假贈與避稅的風險大幅降低。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如果限購政策取消,為杜絕贈與避稅,相關部門可以進一步明確贈與執行口徑,並加大違規處罰力度。

FESCO旗下的中瑞方勝金融公司總經理杜成補充,根據有關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如果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可被處以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業整頓的處罰。

圖片來源:攝圖網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贈與未必比正常交易省稅費 房屋假贈與逃稅將被重罰
來源:北京日報2019-07-04 08:35:09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宣佈,産權人將房屋無償贈與其贍養人後無需繳納個稅。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