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落戶放寬, “進得容易”更想“幹得如意”

來源:安徽日報 2019-04-16 09:47:52

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對城市來説,人才是發展的核心資源。隨著全國範圍人口紅利的衰減,社會逐漸呈現老齡化態勢,適齡勞動力便成了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下,不少城市外貌煥然一新、市政建設突飛猛進,“硬實力”有目共睹,卻迫切需要來自人口品質提高的“軟實力”補充。人才為城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促進城市消費升級換擋,豐富城市原有的階層結構,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人口資源合理流動,有助於消除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不斷降低落戶門檻,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最近全國多個城市發佈人才引進新政策,大都包含與戶口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優惠,有的城市還給出戶口政策的升級版,不僅引進的人才可以落戶,其直系親屬同樣可以享受到落戶待遇,實現一人落戶、舉家隨遷。事實上,人才和城市的選擇是雙向的,城市選擇人才,人才也在選擇城市。雖然未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速度進一步加快,人才競爭壓力可能更大,但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功能也在不斷完善,將會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幹事創業、助力城市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放寬落戶體現了城市對人才的重視,但人才落戶不是一錘子買賣,特別是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後,二線城市的落戶門檻基本趨於一致,又回到同等競爭條件。顯然,要贏得人才,就不能局限于“落戶思維”,而要從未來發展需求出發,厘清思路:

——讓人才居住有保障。安居才能樂業,對掀起人才爭奪大戰的二線城市來説,人才引入之後,雖有了戶口,但如果沒法買房或房價太高,人才流失是必然的。雖然人口大量涌入會帶來房價上漲的預期,但放寬落戶條件,不等於放鬆房地産調控,從長遠看,人才對城市的核心作用是推動産業而不是房地産。此次政策也提出,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應體系,強化城市間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協同。只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才能實現落戶人口住有所居、住得心安。

——讓人才生活有甜頭。隨著落戶條件的放開,各大城市紛紛伸出橄欖枝,但人才去不去,還要看當地提供怎樣的生活條件;留不留,還要看城市能不能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教育上,在隨遷子女較多的城市,是否加大了教育資源供給,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升學需求?醫療上,有沒有提高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線上結算率,推進遠端醫療和社區醫院高品質發展?就業上,有沒有對那些已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但未落戶的農村人口優先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基本公共服務?等等。目前一些二線城市公共服務和資源承載能力不充足,與吸引人才落戶速度不匹配,影響了人才留下來的積極性,只有同步推出與戶籍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配套政策,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讓人才發展有奔頭。人才之所以願意留在一座城市,除了是否有戶口、生活得好不好,人們看中的不外乎是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等因素。現實中,一些從北上廣外流的人才在二線城市遭遇職場“天花板”之後選擇“回流”,某種角度説明人才更多考慮的是未來空間,而不是短期安穩,這也是當下一些城市人才戰略所欠缺的方面。引來鳳凰還要栽好梧桐,給人才以待遇更要給人才以機遇,聚焦當下更要著眼長遠。讓人才成長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一方面要為人才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幹事創業環境,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未來産業發展上,更多從制度上考慮如何煥發企業活力,讓産業集聚人才、企業尋找人才。如果在勞動力流動不暢情況下,只通過簡單的落戶政策吸引人才,一旦産業無法發展,政策紅利難以持續,人才流失在所難免。

搶智搶才,更要用人留人。僅僅一紙戶籍撐不起年輕人的夢想,有前途的工作、有希望的生活、有價值的付出,才是人才願意留下的“定心丸”。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各地在出臺政策降低落戶門檻的同時,更需重視人才的需求,為他們幹事創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解決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以最大程度發揮人才優勢,釋放更多活力。(韓小喬)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安徽日報|落戶放寬, “進得容易”更想“幹得如意”
來源:安徽日報2019-04-16 09:47:52
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