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播報|姚勁波: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8-03-05 14:44:50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3月5日在北京開幕,作為本次大會的全國人大代表、58集團CEO姚勁波向大會提交了《關於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的建議》的議案。

兩會播報|姚勁波: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中國網地産

姚勁波代表指出,自2015年住建部發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指導意見》以來,關於住房租賃的頂層設計持續加快出臺,住房租賃市場日漸火爆。根據國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17年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租金規模約為1.3萬億元,廣東省和浙江省城鎮家庭中分別有47%和41%的家庭是租房居住的,在北京和上海兩個直轄市中,分別有37.2%和38.3%的家庭是通過租賃解決居住需求,已達到發達國家租賃市場的規模,遠遠高於全國25.8%的平均水準。這表明中國大城市的租賃市場非常龐大。但與此同時,租賃市場建設仍面臨著諸多瓶頸,房屋租賃立法上相對不足,對於租期、租價和租賃期間諸多權益沒有明確規定,導致租戶居住環境、安全等基本權益缺少有效保障。違規“群租”現象頻現等均是其發展不成熟的表徵。

“國家現在提租購並舉非常及時,用戶可以通過租房,一樣可以在城市裏生活更好,讓租房的權益被更好的表現。”姚勁波表示,“同時,我們也希望保護租房的弱勢群體,租戶的權益經常遇到難以保障的時刻,比如押金不退、房租隨意漲價、不遵守租房合同協議等,如果有租房立法限制,對所有人權益進行保護,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選擇不一定非得買房,可以把租房作為城市長期的方案。”

通過對租賃市場的詳細研究,姚勁波代表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推動住房租賃制度建設,破除“買房才是安居”的固有觀念。希望政府進一步推動“租購並舉”等制度的落實,從政策層面予以保護,逐步使租房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獲得與買房居民同等的待遇。同時,要讓更多年輕人進一步增加對於租房的接受度,改變“買房才是安居樂業”的傳統觀念,建立更加積極的置業觀。

二、健全租房市場立法,增強承租者的“安全感”。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滿足居民需求,增加供給非常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通過國家層面的法治手段,遏制各種租房亂象,讓租房如同購房一樣住的放心。希望政府加快補齊租房市場立法領域的短板,完善房屋租賃制度頂層設計,明確房屋租賃雙方權益和仲介公司責任,建立快速解決房屋租賃糾紛機制,讓解決租房糾紛問題有法可依,同時在交易環節加強承租者權益保障,進一步增強承租者的“安全感”,使租房切實成為實現“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徑。

三、鼓勵多方主體參與,加強租賃房源多渠道保障。目前大城市租賃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在保證租賃房源供給量的同時,建議加強多渠道保障。鼓勵多方主體加入到租賃房源的供應和建設上,引導人們將閒置住房用於出租。同時,進一步放寬承租人租房時的公積金提取限額,並考慮租金抵扣個人所得稅。另外,政府、房地産企業和專業化租賃機構應多方合作,在大型工業園區、商業區周邊增加經濟型公寓,進一步保障勞動者的就業和生活。

同時,姚勁波代表也對地産稅談到了自己的想法。他指出:“地産稅是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居住價值很重要的手段,地産稅毫無疑問一定會採用,只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同時也會帶來另外一方面好處,會把很多房屋轉到租賃市場去,即擁有很多房地産的人,本身持有成本就高,出租的話可以降低成本,房屋空置率會下降,對租賃會利好。從大的方面講,我是支援地産稅出來的,也希望在相關法規出臺前,可以充分考慮到各種的情況,在具體徵稅的時候考慮到各種免征範圍,比如家庭唯一住房或者每人平均50平方米以內免征等家庭實際住房情況,同時立法部門可以考慮是否跟個人所得稅做一個掛鉤或者抵扣等,如果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出臺地産稅對房地産長期穩定發展是有好處的。”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兩會播報|姚勁波: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8-03-05 14:44:50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3月5日在北京開幕,作為本次大會的全國人大代表、58集團CEO姚勁波向大會提交了《關於規範租房市場,保障“租”有所居的建議》的議案。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