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上調首套房貸款利率 會否誤傷“剛需”?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02-28 16:49:45

銀行按揭貸款的收緊態勢已經持續了一年有餘。2018年春節過後,多個城市銀行房貸利率又開始進一步上調,購房門檻再度提高,這對於相關地區的剛需購房人群無疑是一記重拳。

多地上調房貸利率 最高上浮30%

春節後,房貸利率走勢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尤以一線城市為最。

北京地區,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大華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在內的11家銀行的多個網點。其中,3家銀行的個貸經理表示,首套房貸款利率最低上浮5%;3家銀行表示最低上浮10%,3家銀行表示最低上浮20%;1家銀行表示最低上浮30%;1家銀行表示通常批准的是上浮5%,優質客戶最低可獲批基準利率。

上海地區,在融360監測的30家銀行中,首套房按揭貸款利率共13家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上浮,其中最高的1家上浮20%;共9家銀行執行最低基準利率;僅8家銀行可提供首套房貸款優惠利率,其中利率最低為基準利率9折優惠。

廣州地區,自2月1日起工農中建四大行,對廣州地區無房或有房已結清貸款的住房按揭利率上浮10%。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首套房貸的利率較高,達到基準的1.2倍,不過華潤銀行首套房貸仍有9折優惠。匯豐銀行則是規定,貸款150萬之下,首套上浮10%,150萬以上則上浮5%,二套則統一上浮11%。

深圳地區,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等5家銀行首套房利率均執行基準上浮10%。

據不完全統計,除一線城市以外,春節過後,包括河北、安徽、廣東、江蘇等省份的多個地區首套房貸款利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多個重點城市的首套房貸款利率最低上浮5%-20%,國有大行上浮相對較少,股份制銀行上浮偏多。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儘管相比此前房貸利率有所上浮,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仍然處於低位。今年以來資金價格上行對於房地産影響越來越大,後續各地房貸利率仍有上浮的可能性。

還貸壓力劇增 會否誤傷剛需?

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建部指出,要抓好房地産市場分類調控,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援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

事實上,對於剛需購房者而言,資金是其購房的最大難題。如今,商業銀行首房貸利率卻不降反升,這無疑給一些剛需和改善型購房者帶來巨大的購房壓力。

對於北京等地新房市場,購房貸款的成本繼續上升,每百萬首套房25年月供歷史首次突破6000元。按照北京地區首套房平均貸款額度200萬元-300萬元計算,月供已經高達1.2萬元-1.8萬元以上。相比2017年調控前購房,月供增加每月在2500元以上。

融360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43%,相當於基準利率1.11倍,同比上升21.75%。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中新經緯客戶端指出,一方面,資金價上行對於房地産影響越來越大,購房者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另一方面,目前的執行利率從歷史角度來看仍處於較低點,原因在於基準利率是歷史最低點,即便上浮10%也不及此前的歷史高位。張大偉指出,由於資金成本的上行仍在持續,因此後續不排除還有繼續上漲的可能。

首套房利率的提高是否會誤傷到樓市剛需一族?對此張大偉的回答是肯定的。“對於真實的首套房購房族,較高的執行利率勢必會誤傷到他們。”

融360分析師李唯一也指出,首套房貸利率上調就目前來看的確誤傷到小部分剛需用戶,在購房的過程中需要承擔更多的利息支出。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是保護了更多的剛需用戶,市場中的調控沒有辦法做到絕對,可以通過不斷的細化操作降低對剛需的誤傷。

“樓市調控需要打壓炒房,同時也要兼顧剛需,目前較為有效的措施包括:控制資金來源、監督資金流向、擴大政策性住房供給、推動租賃市場發展,後期將會出臺更全面更完善的調控措施。”李唯一判斷稱。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多城上調首套房貸款利率 會否誤傷“剛需”?
來源:中國新聞網2018-02-28 16:49:45
據不完全統計,除一線城市以外,春節過後,包括河北、安徽、廣東、江蘇等省份的多個地區首套房貸款利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多個重點城市的首套房貸款利率最低上浮5%-20%,國有大行上浮相對較少,股份制銀行上浮偏多。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