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醫改之路:讓老百姓感受醫學溫暖 還醫學人文關懷本來面目
發佈時間: 2017-03-20 16:53:53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袁偉軒
姚建紅:
強度非常高,病人也很累,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是“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都是無奈之舉,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為什麼要一分為二?首先,醫改取得了重大成果,老百姓診療量大了,都願意到醫院去了,這恰恰是醫改成功的標誌,不是醫改不成功的標誌。
第二個,現在大家都去醫院了,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戰時狀態,大醫院戰時狀態,怎麼解決?就是要各歸其位,有些病人最好到急診去看,有些病人就應該到大醫院看,有些病人是大醫院指導基層來給他看。更多的人他不是病人,健康的人我們怎麼給他體現關懷?這恰恰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現在為什麼要把分級診療擱在第一位?醫改搞到現在了,成果非常好,病人要就診,老百姓能夠感受到醫學的溫暖,還醫學本來的面目。醫學是什麼本來面目?醫患之間本來應該是很和諧的,醫生和患者之間,他們兩者不是敵人,他兩者共同的敵人是這個疾病。我們醫學最終目標就是人文關懷、醫患和諧,圍繞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就要建立分級診療,建立家庭醫生制度。
在分級診療當中有兩項工作很重要,第一個,醫聯體,剛剛已經説過,我就不重復了;第二個,家庭醫生制度。家庭醫生制度是我們整個分級診療當中的一個基石,甚至是我們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石。為什麼説它是基石?家庭醫生和大醫院的醫生完全不一樣,他是橫向發展,什麼叫橫向發展?他給老百姓提供的服務是橫向的,比如説可以給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提供公共衛生管理服務,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是縱向服務,大醫院的大夫主要就看內科,甚至內科當中他主要就看內分泌科,分的很細。
為什麼這個體系要變化呢?我們可以再詳細的分析一下,原來我們沒有家庭醫生,醫院是不動,病人是在不停的跑。什麼叫病人不停的跑?我今天是找這個大夫看病,明天是找那個大夫看病,他感覺到很不方便。我們現在倒過來,病人不動,醫生在跑。什麼叫醫生在跑?舉個例子,我跟你簽約了,這個病如果能看我就給你看,看不了,我幫這個病人給他預約到上級醫院。我通過資訊系統,你第二天不用掛號,不用排隊了,第二天就直接到上級醫院找到大夫看病,看完病以後他就給我個醫囑、隨訪,我就接著跟你隨訪,這樣病人就很方便。
家庭醫生無論是從我們國內實踐,還是從世界各國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它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説加拿大,加拿大甚至家庭醫生能將近40%,甚至50%都是家庭醫生,澳大利亞家庭醫生待遇比我們的醫生待遇還要高,就連中國的香港地區,它的家庭醫生也是很發達的,佔據了半壁江山,包括英國、美國都是如此。我們國家的醫改走到今天,我們説為什麼要提出“家庭醫生”這個概念?概括一句話,還醫學人文關懷的本來面目,他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第一個我想説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