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報銷難抵大病來襲 “病貴命輕”治還是不治
發佈時間: 2015-01-05 11:10:35 | 來源: 半月談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民政醫療救助面臨“懸崖效應”
為了解決困難群眾的看病難,2003年我國開始在農村試點醫療救助制度,2005年開始在城市試點醫療救助制度。尤其隨著2009年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的推進,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參合,直接進行資金救助以及重特大疾病救助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醫療救助的“兜底”作用日益凸顯,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大病保險、慈善救助等共同構建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基層民政幹部反映,雖然目前民政醫療救助總體上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龐大的低保邊緣群體,尤其是因大病導致的支出型貧困群體被排除在救助體系之外,從而形成“懸崖效應”:呼救者瀕臨懸崖時無法施救,掉下懸崖後才能得到救助的境況,影響了醫療救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重慶市巫山縣篤萍鄉村民何義雲8歲的女兒患有先天性脊椎變性病,治療費用需要10多萬元,由於不是低保戶,基本醫療報銷35%左右的總費用後,餘下的只能自己承擔。“我自己患有B型肝炎,外出打工沒有單位願意接收,主要收入來自種地和喂的兩頭豬,一年收入萬把元左右。我找了當地民政部門,他們説我不是低保戶,享受不到民政醫療救助,現在我女兒看病的錢全是借的,不知道以後拿什麼來還。”何義雲説。
重慶民政局社會救助處副處長黃玫表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是根據家庭收入情況劃定的,由於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差異加大,支出型貧困群體規模龐大,這部分群體並不在醫療救助的範圍,面對他們的救助申請民政部門無能為力,只能等到他們“因病致貧”時,才能將其納入保障範圍,而這部分群體恰恰是極端個案的高發群體。
安徽省宿州市民政局低保科科長吳寧見證了很多家庭的無奈:這些家庭因不是低保戶而得不到醫療救助,最終被大病壓垮,最後不得不依靠低保維持生活。“民政醫療救助只能救低保,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很多低保邊緣人群,因為一場大病‘掉下懸崖’。如果我們早伸出援手,他們就不會被大病壓垮,生活就不會這麼糟糕。”吳寧痛心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