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專題)>

山東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內容是什麼?

2024-04-23 10:2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工業和資訊化部與省政府戰略合作協議有關要求,加快推進建鏈延鏈補鏈強鏈,著力提升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水準,實現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為總抓手,以先進製造業強省建設為主攻口,充分發揮“鏈長制”提升價值鏈、延伸産業鏈、融通供應鏈、凝聚全要素的關鍵作用,做大做強新能源船舶産業集群,著力夯實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體系,為製造強省、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勁動力。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研發設計、工程總包、關鍵配套等環節補強提升,總裝建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明顯提升,沿鏈集聚一批龍頭引領型和高成長型優質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建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集群,打造成為我國環渤海地區船舶工業基地和全球領先的海工裝備研發製造基地。

海工裝備領域,攻克一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國之重器”和關鍵技術裝備,打造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海洋工程裝備産品體系,海洋能源開發、海洋漁業、深海採礦、海上文旅、海上航太發射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形成新的領先優勢。

新能源船舶領域,開發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LNG、甲醇、氨燃料等新能源示範船型,形成自主可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技術和核心配套産品,打造新能源船舶試點示範項目。

內河船舶領域,利用內河新能源船舶巨大市場機遇,推動內河船舶智慧化升級、自動化改造、標準化引領,構建集研發設計、整船建造、核心配套、船舶運營、報廢拆解、設施保障等於一體的全産業鏈條,提升濟寧內河船舶産業集群品牌力和競爭力。

二、區域佈局

按照“主業突出、區域協同、功能互補、集聚發展”的原則,優化“三核引領核心區”“多點支撐協同區”産業佈局。

核心區: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加強聯動協同,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建成集研發、設計、材料、設備、服務等為一體的産業鏈體系和産業高地。青島市重點發展大型散貨船、大中型集裝箱船、低速發動機等高端綠色化智慧船舶及配套設備,做強海洋工程裝備,培育海洋智慧裝備,打造國內一流的船舶與海工裝備綜合産業基地;煙臺市充分發揮海工總裝建造和風電裝備産業集聚優勢,依託岸線資源和園區集聚資源,打造國內一流的海工裝備總裝及配套産業基地,高標準建設蓬萊國際海上風電母港,打造全球知名的海工裝備和新能源裝備製造中心;威海市著力鞏固提升高端客滾運輸船、多用途集裝箱運輸船、磷蝦捕撈加工船等遠洋漁業船舶,發揮休閒漁業裝備、綠色修船以及遊艇等方面的優勢,打造國內知名的船舶與海工裝備修造及配套基地。

協同區:濟寧市、東營市、濰坊市、淄博市、日照市、濱州市等地發揮産業基礎優勢,聚力做強內河船舶、船舶與海工裝備配套等産業。濟寧市著力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慧轉型升級,提升內河船舶標準化、智慧化、綠色化、大型化水準,打造國內內河新能源船舶示範基地;東營市著力發展水下採油樹系統、海洋高端井口等海洋油氣開採關鍵設備和海上風電裝備,打造全國重要的海洋石油裝備基地和海上風電裝備産業基地;濰坊市著力發展船舶動力、深水鑽井系統及海底採油裝備、海上風電等關鍵裝備部件;淄博市著力發展船用動力裝備、船用錨鏈、船舶海工行業表面處理自動化裝備等關鍵裝備部件;日照市依託岸線資源,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原材料生産基地、北方拖輪製造基地、北方深遠海綠色養殖裝備基地、功能性中小型海上油氣撬塊基地和港口服務性海工裝備基地;濱州市著力發展海洋複合軟管、深海輸油輸氣管道、大功率風力發電、船用活塞、船舶工程表面處理、海工鍛件等裝備産業。

三、重點任務

深入落實工業和資訊化部與省政府戰略合作協議,以推動海工裝備高品質發展在山東省先行先試為牽引,聚焦提升船舶與海工裝備産品、技術、企業、鏈條、集群等産業生態體系,優化推進路徑,強化政策支援,加快提升價值鏈、延伸産業鏈、融通供應鏈、凝聚全要素,實現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一)加快産業創新突破,提升優質産品引領力

1.著力打造高端海工裝備“山東樣本”。鞏固我省在深水及超深水半潛式生産平臺、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FPSO)等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總裝建造優勢,加快提升研發設計和深水鑽井系統、海底採油裝備等關鍵配套能力。大力發展海洋新能源、深遠海養殖等新型海工裝備,佈局適應深海礦産資源開發需求的前沿海工裝備。積極爭取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國家部委支援,深化部省專項合作,合力打通産業鏈、供應鏈、金融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推動海工裝備高品質發展在山東先行先試,打造有技術含量、品牌影響力、國際競爭力的“山東海工”。(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牽頭負責)

2.差異化發展高技術新能源遠洋船舶。落實國家産業政策,豐富船型譜係,支援圍繞市場需求開展大中型集裝箱船、超大型油船、化學品船、高端遊艇等船型建造,積極發展智慧航行無人集裝箱系列船舶。鞏固我省在大型散貨船、礦砂船、高端客滾船、遠洋漁船等主建遠洋船型建造優勢,推動船型綠色化、智慧化升級,加大LNG動力船舶船型優化升級,完成氨燃料動力預設超大型油船、大型散貨船、電池混動驅動郵輪級高端客滾船自主開發設計和實船建造,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資訊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持續提升産業鏈配套能力。充分發揮整船、整機等龍頭企業作用,帶動提升我省動力系統、電氣系統、艙室設備、甲板機械、通訊導航、智慧系統等核心配套能力,支援國內省內配套産品實船化應用,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面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整合行業內外優勢資源,推動自主化工業船舶軟體開發和應用。舉辦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五鏈”融合發展對接活動,推動成立山東省大海工裝備産業聯盟,支援鋼鐵企業、船舶海工製造企業建立大宗原材料採購風險共擔機制。做優做強船用發動機、船舶壓載水系統等船用配套産品,依託“好品山東”“山東製造﹒齊魯精品”等區域品牌,開展宣傳推介工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牽頭負責)

(二)實施新能源內河船舶“建鏈強鏈”工程,提升産業綠色智慧協同力

4.提升內河船舶研發總裝能力。聚焦“一縱”京杭運河、“一橫”小清河區域佈局,開展“氣化運河”“電化運河”行動,引導內河新能源船舶加快生産,高污染高耗能老舊船舶有序退出市場。重點打造濟寧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加強船型優化、結構輕量化、清潔能源減排、船機槳匹配等最新技術研究,加快發展液化天然氣(LNG)動力內河船舶,探索鋰電、氫、氨、甲醇動力內河船舶等新能源船型設計、生産,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內河綠色智慧船舶“北方地區標桿”。(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交通運輸廳,山東海洋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5.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快內河港口岸電設施、船舶受電設施和新能源加注站智慧化管理建設,建立健全審批流程和驗收標準體系,加快構建便捷完善的配套設施網路。對在省內建設運營LNG、氫能加注等配套設施的企業,給予岸線、碼頭、土地使用等方面支援,提升綜合服務水準。支援濟寧等地先行先試打造新能源船舶示範應用場景,統籌佈局京杭運河沿線LNG、柴油、充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加注網路,支撐內河新能源船舶推廣應用,建設集船舶能源服務、配件供應、應急救助、污水垃圾接收轉運等於一體的綠色航運綜合服務區。(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山東海洋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推進內河船舶行業標準化建造。支援濟寧新能源船舶製造項目對標海船建設標準,大力實施綠色化生産技術、一體化集採系統、數智化管理體系等先進技術工藝;全面推行“流水線”“批量化”造船新模式,引領開創內河船舶標準化建造格局。對傳統內河船舶製造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落實“技改專項貸”貼息、智慧化技術改造設備獎補等政策,指導企業産線“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推進智慧製造場景、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綠色工廠建設,加快産業改造提升,更好支撐新型工業化。(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財政廳,山東海洋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産業發展創新力

7.建設高水準創新載體。構建産學研高效協同、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産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發力推動産業創新。認真落實工業和資訊化部與省政府戰略合作協議,支援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聯合省內外高校院所和産業鏈龍頭企業,建設亞歐現代海洋産業技術及裝備研究院,打造北方海洋工程研發基地和海工領域創新中心。充分發揮嶗山實驗室、海工裝備科學基礎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作用,圍繞産業鏈集聚高層次人才團隊,開展前沿基礎、關鍵核心和工程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産業鏈原始創新能力。鼓勵鏈主企業發揮創新“領頭雁”作用,牽頭組建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共同體等創新平臺,組織申報科技示範工程等。積極營造良好環境,支援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在山東佈局,發揮好設計引領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海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支援産業重大技術創新。創新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緊盯産業前沿和市場需求,統籌各類科技計劃,重點圍繞深海油氣礦産資源開發裝備、超大型散貨船綠色智慧水準提升、綠色智慧內河船舶、新型燃料船舶發動機、漂浮式海上風電、智慧化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保障産業鏈自主安全可控。推動省內重點企業聯合武漢理工大學、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等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新能源船型設計研發,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LNG、電池、氫燃料等動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化與寧德時代、中集集團、濰柴動力等省內外企業合作,加快新能源動力技術船用步伐。梳理建立船舶海工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儲備庫,積極爭取國家高技術船舶專項等國家級項目,做好服務保障推動項目順利實施。(省科技廳、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産業鏈群聯動,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

9.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集群式發展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增強産業鏈根植性。要充分發揮青島、煙臺、威海等在總裝建造、産業配套、協同創新、示範應用等方面的基礎優勢和核心引領作用,支援組建區域産業聯合體,聚合有效資源,積極爭創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發揮濟寧在內河船舶轉型升級,東營在海洋油氣裝備、海上風電裝備,以及濰坊、淄博在配套領域特色優勢,在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雁陣形産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培育認定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並推薦爭創國家級産業集群。積極爭取國家“十四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在更高層次支援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海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精準開展産業鏈招商。聚焦現有産業鏈空白和中斷點環節,瞄準國內外船舶與海工裝備龍頭企業和上下游關聯企業,做好産業鏈招商引資目錄梳理,積極開展精準招商。加大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吸引外資力度,通過重點經貿活動、省政府駐外經貿代表處等平臺,加強與相關領域知名跨國公司溝通對接,深化交流合作。支援省屬企業圍繞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優化佈局,參與省內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由省級領導帶隊,通過多種形式與船海領域央企總部和業主單位開展“雙走進”活動,爭取各類優質資源向我省集聚。(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優化産業鏈服務水準,提升産業保障支撐力

11.健全金融鏈支撐機制。完善産業鏈金融輔導機制,將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企業納入金融輔導範圍,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的融資支援,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強化融資對接,根據産業特點提供個性化信貸産品,擴大中長期信貸投放,為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發展提供穩定融資支援。加大政銀企對接力度,引導金融機構開闢綠色審批通道,重點在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評級、授信新增及保函核準開立等方面,一企一策提供高效精準服務。(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12.推動人才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壯大一批以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為研究方向的人才隊伍,培育一批以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為研究領域的青年創新團隊。支援支撐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發展的學科專業設置和發展,通過培育建設現代産業學院等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品質。鼓勵職業院校加強船體、鉗工、鉚焊等特色專業建設,申報公共實訓基地,向社會提供技能培訓服務,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大力實施“專班+專員”用工保障、“公共+市場”服務助力、“省內+省外”人力資源協作共用等“九+”計劃,推進用工服務專員制度,解決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用工招工難題。(省教育廳、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産業鏈“鏈長制”機製作用,強化省市聯動和部門協同,統籌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加快推進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高品質發展。各相關市緊密結合全省産業佈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引導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高品質發展。(“鏈長制”工作機製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要素保障。對重點建設的全省船舶海工領域重大項目,健全“要素跟著項目走”全週期服務機制,各相關市及省直有關部門單位依法依規強化土地、岸線、能耗等資源要素保障。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為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高品質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鼓勵各相關市統籌專項資金,加大支援力度。(“鏈長制”工作機製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壓實工作責任。各相關市、省直有關部門單位聚焦重點任務,明確責任、細化分工,抓好具體組織實施。嚴格落實安全生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行業安全綠色發展。加強重點任務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積極宣傳推廣經驗做法,切實傳導壓力、激發動力、形成合力,助推先進製造業強省和海洋強省建設。(“鏈長制”工作機製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責任編輯:蔡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