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專題)>

河北省關於促進電子資訊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內容是什麼?

2024-02-01 09:4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電子資訊産業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育新動能,打造新優勢,促進河北電子資訊産業高品質發展,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製造強省、網路強省、數字河北建設,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集群化發展為重點,以積體電路、大數據等重點産業為突破口,鞏固延伸産業鏈條,引育壯大優勢企業,提升開放合作水準,拓展延伸應用場景,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到2025年,電子資訊産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0億元,形成光伏、大數據兩個千億級産業集群;新增50家以上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在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對全省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雄安創新發展核心區,石家莊、廊坊産業發展引領區,張家口大數據,秦皇島應用電子,唐山、保定、邢臺能源電子,邯鄲電子材料等特色産業集群,構建 “一核、兩區、多點支撐”産業格局。到2030年,電子資訊産業取得突破性發展,産業結構和空間佈局不斷優化,産業規模突破10000億元;研發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5%,第三代半導體、現代通信、大數據等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準;産業鏈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 “拳頭”産品,實現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開放發展新格局。

二、發展重點

(一)積體電路。鞏固電子特種氣體、碳化矽襯底、半導體外延片、濺射靶材等基礎材料優勢;發展硅片切割、晶片檢測等半導體專用裝備,提升射頻、光通信、感測器等專用晶片設計水準;加快第三代半導體晶片器件、微波射頻、電源管理、高端感測器等專用晶片生産線建設;培育引進三維堆疊等先進封裝,以及脈衝序列測試、積體電路探針卡等測試企業,形成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于一體,涵蓋襯底、外延、晶片器件等完整産業鏈條。

(二)新型顯示。提升薄膜電晶體液晶材料、有機發光材料、液晶玻璃基板、顯影液等基礎材料技術水準,鞏固競爭優勢;推進中小尺寸液晶模組、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及模組等規模化生産,擴大市場份額;引進培育車載及可穿戴等顯示終端,拓展在家電、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創新應用;加快補齊驅動晶片、偏光片等短板,佈局微縮顯示、量子點顯示等新型技術研發,打造基礎材料、面板及模組、顯示終端全産業鏈條。

(三)現代通信。重點發展衛星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等衛星通信産業;做大做強專用行動通訊、應急通信、融合通信等專網通信設備及系統;突破通信導航一體化融合等關鍵技術,開發通信導航晶片、高端晶體振蕩器、導航增強設備等;加快佈局高端感測器、智慧網關、工業現場網路等工業物聯網産品;推進衛星通信、北斗導航、專網通信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領域應用,提升數字化轉型支撐能力。

(四)光伏。鞏固單晶矽電池、組件基礎優勢,加快鈣鈦礦電池等第三代薄膜電池研發及産業化;推動電池漿料、封裝膠膜等原輔料産業化,擴大單晶爐、層壓機、多線切割機等光伏專用設備規模;發展智慧逆變器、控制器、智慧清洗機器人、智慧巡檢無人機等産品,提升具有光伏電站運作監測數據採集、監控功能的光伏發電監控系統智慧化水準;開展新型儲能系統示範應用,推進 “風光儲” “光儲充”一體化建設,為新型能源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五)大數據。加快大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發展伺服器、交換機、高低壓櫃、精密空調、機房供配電産品、空氣處理器等數據中心配套設備。發展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存儲、容災備份、數據預處理、數據清洗、數據管理、數據交易、數據可視化、數據安全等關鍵技術服務,打造完善的數據、技術、應用與安全協同發展産業生態。

(六)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鼓勵自主軟體推廣應用,推動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等重點領域關鍵軟體産品開發與應用;面向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發展,開發一批平臺軟體;支援新型人機交互、智慧控制與決策、智慧感知等嵌入式軟體研發;面向行業應用需求,支援發展智慧消防、智慧教育等應用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推動前沿技術探索,支援資訊安全産品研發。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創新能力。組織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空天資訊、

積體電路、大數據等戰略性領域,以及光伏、電子特種氣體等優勢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開展數字化、綠色化 “揭榜挂帥”,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依託中央駐冀科研院所等頭部企業,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産生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轉化給予支援;鼓勵省屬高校和龍頭企業主動對接中國科學院等國家高端智庫、中關村等創新策源地,聯合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支援園區、企業在産業發達省市特別是京津地區設立産業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飛地。

(二)壯大市場主體。鼓勵企業上市,發揮上市服務聯盟和滬深北證券交易所河北基地作用,強化上市前政策激勵,助推企業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大力培育優質企業,按照 “一企一策”給予個性化、精準化重點扶持;支援骨幹企業通過兼併重組、股權投資等方式規模擴張,打造行業 “領跑者”;實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行動,建立中小微企業梯次培育庫,打造一批國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和細分行業領域 “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産業鏈上下游聯動的發展格局。

(三)穩固産業鏈條。支援企業聚焦細分市場,以積體電路、新型顯示、現代通信、工業軟體、大數據等為重點,改進基礎材料、晶片器件和專用設備製造工藝,提升工業軟體研發應用能力,實現專業化、高端化、特色化發展;鼓勵建立區域産業鏈合作激勵機制,推廣産品應用,提升上下游配套水準;實施 “鏈主”領航行動,整合産業鏈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資源,提升協作配套能力,推動産業鏈體系化、供應鏈多元化,形成更具韌性和抗風險能力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

(四)推動集群化發展。雄安新區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重點發展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産業,超前佈局空天資訊和衛星網際網路、6G 等技術研發,儘快形成對全省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創新發展核心區;石家莊、廊坊瞄準通信設備與系統、半導體、新型顯示、軟體與資訊技術服務等産業持續發力,率先突破千億元産值,成為支撐全省産業發展的引領區;推進張家口大數據,秦皇島應用電子,唐山、保定、邢臺能源電子,邯鄲電子材料等特色産業發展,形成 “一核、兩區、多點支撐”的産業發展格局;實施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提質增效行動,推動石家莊、廊坊電子資訊,張家口大數據等6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2025年,形成光伏、大數據兩個千億級産業集群。

(五)深化産業協同。加強與京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合作,聚焦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大數據等重點領域,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産業協同和區域配套水準;實施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圍繞積體電路等戰略性領域,建立京津冀協同培育機制,強化區域聯動和政策協同,加強産業鏈供應鏈協作,培育集基礎材料、晶片設計、工藝製造、封裝測試于一體的積體電路先進製造業集群。

(六)拓展應用場景。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5G 等先進技術在製造業、農業、服務業、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融合應用,拓展應用場景,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組建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網際網路創新聯盟,依託雄安新區智慧城市建設,開展空天地、通導遙一體化應用試點,儘早實現百萬級用戶規模;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京津冀樞紐節點建設,優化數據中心佈局,推進數據中心集約化、綠色化、智慧化發展;健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搭建一批企業、行業、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在鋼鐵、石化等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應用;有序推進5G 網路建設,舉辦 “綻放杯”5G 應用大賽,在工業、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化5G 應用,豐富“5G+AI+雲網”融合應用場景;組織開展智慧光伏試點示範,擴大行業領域應用。

(七)擴大開放合作。搶抓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機遇,積極引進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等到河北發展;深化與國家有關機構、社會組織、知名企業合作,實施産業鏈精準招商,引進一批補短板、增後勁、提效益的重大項目;辦好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白石山第三代半導體峰會等重大活動,促進重大項目簽約落地,引進一批新型市場主體;支援光伏、資訊通信等優勢産能 “走出去”,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發揮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協調解決産業發展重大問題。省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業務指導。將電子資訊製造業發展水準、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發展水準、企業上雲數量納入 “數字河北”等考核評價體系,壓實市縣主體責任,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發揮行業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服務産業發展。

(二)強化財稅金融支援。對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産業基礎再造和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等專項,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援。實施金融資本助力電子資訊産業高品質發展專項行動,組織科技成果、重點項目與國內外知名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産業基金等投資機構對接,賦能産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擔保、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服務。對在我省新註冊的電子資訊重大項目,優先納入省重點項目,在規劃、用地、環評、用電用能等方面給予支援,鼓勵各地採取 “一事一議”方式確定扶持政策。落實國家鼓勵軟體和積體電路産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

(三)加強人才支撐。鼓勵各地制定出臺有突破性的招才引智政策,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和優秀團隊來冀創新創業,在住房、科研經費、家屬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援。依託 “雙萬計劃”,支援省內高校圍繞積體電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建設一流專業。推動省內高校聯合重點企業、園區探索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支援省內職業院校建設省級高水準專業群、高水準實訓基地。

(四)營造良好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電子資訊重點項目優化項目用地、建設、環評等審批手續,壓縮審批時限,提高政務服務效能。支援優勢企業圍繞行業技術産品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建設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生態環境監管白名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在重污染天氣、夏季臭氧管控等期間,在確保污染防治設施穩定運作和達標排放前提下,不再實行停工、停産管控。完善全省電子資訊行業統計體系。落實領導幹部定期與企業溝通交流機制,深化領導包聯,推動惠企政策直達末端,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蔡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