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 你不知道的國情(專題)>

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有哪些?

2024-02-01 09:4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對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穩定企業具有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

(一)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建立完善國際標準跟蹤轉化工作機制,轉化一批先進適用國際標準,不斷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加強大宗貿易商品、對外承包工程、智慧網聯汽車、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等重點領域標準外文版編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幫助企業降低市場轉換的制度成本。完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標準資訊平臺,進一步發揮《出口商品技術指南》作用,優化國內國際標準服務。推進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商貿流通專項)工作,加強標準創新。

(二)促進內外貿檢驗認證銜接。完善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資訊平臺功能。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動與更多國家開展檢驗檢疫電子證書國際合作。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框架下檢驗檢疫、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推動內地和港澳地區檢測認證規則對接和結果互信互認,推進“灣區認證”。鼓勵符合資質要求的檢驗檢測機構參與進出口商品檢驗採信,擴大第三方檢驗檢測結果採信範圍。加強對出口轉內銷産品強制性産品認證綠色通道的政策宣傳。

(三)促進內外貿監管銜接。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內外貿資源要素順暢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探索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應急機制,建立醫療器械緊急使用有關制度,便利藥品、醫療器械等商品在發生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情況下快速進入國內市場。簡化用於食品加工的食藥物質進口程式。支援監管方式成熟、國內需求旺盛的進口展品在境內銷售。

(四)推進內外貿産品同線同標同質。優化同線同標同質(以下稱“三同”)産品認定方式,鼓勵企業對其産品滿足“三同”要求作出自我聲明或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認證,鼓勵各方採信“三同”認證結果,加強“三同”企業和産品資訊推介。

二、促進內外貿市場渠道對接

(五)支援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組織開展外貿優品拓內銷系列活動,加強市場對接和推廣,鼓勵開展集中採購,支援優質外貿産品進電商平臺、進商場超市、進商圈步行街、進工廠折扣店、進商品交易市場。

(六)支援內貿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加強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及相關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支援內貿企業採用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方式開拓國際市場。推動高品質實施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拓展企業的國際發展空間。

(七)發揮平臺交流對接作用。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作用,培育一批內外貿融合展會,促進國內國際市場供採對接。培育一批內外貿融合商品交易市場,完善國內國際行銷網路,強化生産服務、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等功能,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接軌。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提質升級,鼓勵內外貿企業以合作區為平臺開展跨國經營。

三、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環境

(八)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大對外貿企業商標權、專利權的保護力度,以服裝鞋帽、家居家裝、家用電器等為重點,開展打擊侵權假冒專項行動。落實電商平臺對網路經營者資格和商品的審查責任,完善投訴舉報處理制度,及時糾正制止網路侵權行為。

(九)完善內外貿信用體系。發揮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作用,推動企業信用資訊共用應用,幫助企業獲得更多信貸支援。鼓勵內外貿企業使用信用報告、保險、保理等信用工具,防範市場銷售風險。推動電商平臺、産業集聚區等開展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營造有利於暢通國內國際市場的信用環境。

(十)提升物流便利性。加強與境外港口跨境運輸合作,鼓勵航運企業基於市場化原則拓展內外貿貨物跨境運輸業務範圍。加快發展沿海和內河港口鐵水聯運,拓展主要港口國內國際航線和運輸服務輻射範圍。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推行集裝箱外貿內支線進出口雙向運作模式。加快建設跨境物流基礎設施,支援在重點城市建設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

(十一)強化內外貿人才支撐。加強內外貿一體化相關專業建設,發佈一批教學標準,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和實踐項目。支援開展內外貿實務及技能培訓,搭建線上線下融合、內外貿融合的人才交流對接平臺。

四、加快重點領域內外貿融合發展

(十二)深化內外貿一體化試點。賦予試點地區更大改革創新自主權,加快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複製推廣一批創新經驗和典型案例。更好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示範引領作用,鼓勵加大內外貿一體化相關改革創新力度。

(十三)培育內外貿一體化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內外貿並重的領跑企業,增強全球資源整合配置能力,支援供應鏈核心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建設農業國際貿易高品質發展基地,培育壯大內外貿一體化農業企業。支援台資企業拓展大陸市場,支援港澳企業拓展內地市場。對受到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影響的企業加大幫扶紓困力度,支援其內外貿一體化經營。

(十四)培育內外貿融合發展産業集群。在重點領域培育壯大一批內外貿融合發展産業集群。推動商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內外貿相關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跨境電商+産業帶”模式發展,帶動更多傳統産業組團出海。引導産業向中西部、東北地區梯度轉移,提升中西部等地區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水準,支援邊境地區特色産業更好銜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十五)加快內外貿品牌建設。實施“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推進全國品質品牌提升示範區建設,支援發展區域品牌,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誌和名特優新農産品公共品牌。支援內外貿企業培育自主品牌,鼓勵外貿代工企業與國內品牌商合作,支援流通企業、平臺企業發展自有品牌,與製造企業開展品牌合作。鼓勵發展反向定制(C2M)。培育一批中國特色品牌廠商折扣店。建設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增強內外貿領域品牌孵化創新活力。加大中國品牌海外宣傳力度,鼓勵老字號走向國際市場。培育智慧財産權優勢示範企業,支援企業發揮專利、商標等多種類型智慧財産權組合效應,提升品牌綜合競爭力。

五、加大財政金融支援力度

(十六)落實有關財政支援政策。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前提下,用好用足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等現有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渠道,積極支援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支援符合投向領域和項目條件的國家物流樞紐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內外貿商品集散運輸。

(十七)更好發揮信用保險作用。加強出口信用保險和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協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內外貿一體化信用保險綜合性支援力度,優化承保和理賠條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推動保險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通過共保、再保等形式,提升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承保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市場化方式支援內外貿一體化企業投保國內貿易信用保險。

(十八)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充分利用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路、國家産融合作平臺,強化金融機構對內外貿企業的服務能力。在依法合規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依託應收賬款、存貨、倉單、訂單、保單等提供金融産品和服務,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廣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政策。擴大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試點範圍。支援更多符合條件的支付機構和銀行為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提供外匯結算服務。

各地方、各有關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分工積極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打通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的關鍵堵點,助力企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順暢切換,爭取儘早取得實質性突破。各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工作機制,優化公共服務,因地制宜出臺配套支援政策,大力推動本地區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商務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密切跟蹤分析形勢變化,充分發揮相關工作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協同配合和督促指導,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

【責任編輯:蔡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