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遺 以美育人——長沙學院“美育大學堂”首期活動順利舉行
中國網11月9日訊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11月8日,由長沙學院教務處、學工處、宣傳部、校團委主辦,長沙學院美育中心、音樂學院承辦的“美育大學堂”系列首期活動——“多彩非遺 以美育人”非遺進校園展演活動在學生活動中心成功舉行。當晚7:30,演出盛大啟幕,長沙學院800余名師生參加本次活動,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胡敏,長沙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龍耀華等蒞臨現場。
活動特邀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著名民族音樂學者張天彤教授學術主持,以第二課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盤王大歌”“酉水號子”“桑植民歌”“湘西苗歌”“土家族三棒鼓”等國家級、省級湖湘非遺文化遺産的現狀與發展,通過理論+實踐的模式,讓同學們在體會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喚起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
張天彤教授
表演過程中國家級傳承人趙庚妹與其徒弟李仁萍用娓娓道來的歌聲唱述了瑤族先祖盤王漂洋過海的歷史以及崇尚美善的精神內核;酉水號子傳承人向上以其湘西男兒特有的磁性嗓音,演唱了沅陵船工號子、盤木號子和車水號子,並講述了三種號子産生的土壤及背後的故事。期間與近千名同學現場演繹了號子一領眾合的演唱風格,讓觀眾領略船工行船過程中團結奮進、排除萬難的氣魄和勇氣。
趙庚妹與其徒弟李仁萍
號子傳承人向上與學生互動
好山好水有好歌,湘西山青水柔的自然美景為民歌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桑植民歌傳承人黃道英身著一襲精美的白族服飾,攜手音樂學院學生共同演繹了六首經典的桑植民歌,其中,《想壞姐來想壞郎》以細膩的歌詞,婉轉、含蓄地描繪了青年男女間純真的愛戀,令人動容。而湘西苗歌傳承人秧雲群展示的是苗族長樂腔《戀山》《塘戲魚兒魚戲塘》等歌曲,並邀請了10名同學,現場體驗了苗歌真假聲的不同色彩。
桑植民歌傳承人黃道英與同學們互動
湘西苗歌傳承人秧雲群與同學們互動
“鑼鼓聲聲響,三棒鼓上場,誰若送了巴巴掌,安康又吉祥……文化進機關,非遺入校園,文化自信新理念,自豪我湖南。非遺添光彩,週末大舞臺,眾多高校在期待,以美育人才。”三棒鼓傳承人肖昌永帶領其團隊成員余坤成、唐桂萍、袁水萍、楊雲華,為現場師生表演了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三棒鼓説唱,其中飛刀藝人楊雲華拋耍手中鐮刀分別做了“美女梳頭”“雙龍戲珠”等高難度技藝,讓現場觀眾們目不暇接,贏得了陣陣讚嘆與喝彩。
三棒鼓傳承人肖昌永及其團隊成員余坤成、唐桂萍、袁水萍、楊雲華
期間張天彤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剖析了每一個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和文化價值,巧妙地將晦澀難懂的地方性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話語,讓師生們在享受精彩表演的同時,能夠深刻領悟非遺的內涵與意義。節目最後在長沙學院音樂學院湘江合唱團演唱,由著名作曲家孟勇作曲,青年作曲家、長沙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晏慶博士改編的混聲合唱《棒棒捶在岩石上》緩緩落幕。
混聲合唱《棒棒捶在岩石上》
本次活動旨在探索非遺與高校美育融合的新路徑,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深入領略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長沙學院師生“零距離”體驗到非遺文化的美輪美奐與博大精深,拓寬了非遺進校園的渠道,豐富了非遺傳播的形式,開啟了高校與民間藝人共同助力非遺傳承的先河。高校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美育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陣地,未來長沙學院將繼續深耕非遺文化,發揮各專業優勢,賦能高校美育創新。通過開設非遺課程、舉辦非遺展覽、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方式,為培養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演職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