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推動京津冀産業鏈融合開放發展 加快區域産業優化升級

2024-10-29 14:17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0週年新起點,京津冀三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要求,深入推動京津冀産業鏈融合開放發展,加快區域産業優化升級,提升産業協同發展效能,攜手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為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提供有力産業支撐。

10月25日,2024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大會在天津開幕。本次大會由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共同主辦,以“連結京津冀共贏新未來”為主題,按照“1+6+N”的活動總體架構,舉辦一場雙鏈大會開幕式、六場專題推介、N場招商考察系列活動,聚焦京津冀産業協同,重點展示京津冀六鏈五群新成果、新圖景。構築京津冀招商推介與資源聚合平臺,共謀發展新增量。

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靳偉,河北省副省長趙大春,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崔志成等領導和嘉賓出席大會。天津市副市長范少軍主持開幕式。

會上,京津冀分別推介了三地産業佈局與政策優勢。天津是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厚植優勢,匯聚發展合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産業協同全面蓄勢,聚焦鏈群共建,推動産業圖譜從“落圖”到“落地”,攜手加快“卡點”攻關,組織“堵點”招商;産業煥新蔚然成勢,打造新興産業“增長極”,前瞻佈局未來産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轉型升級賦能聚勢,強化科技與産業創新融合,數字經濟與先進製造業融合;做優生態構築勝勢,發揮港口“硬核”優勢,做好港産城融合發展,用心做好服務,激發市場活力潛能。北京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發揮北京在三地産業協同中的輻射帶動和高端引領作用,鞏固發展十大高精尖産業,加快培育未來産業,聯合打造京津冀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共建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園;圍繞智慧城市、氫能、機器人、智慧網聯汽車等不同産業領域營造新場景,構建完備的配套體系,協同打造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吸引資源集聚。河北省堅持創新驅動、項目帶動、市場拉動,做強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産品,圍繞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領域,著力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333個細分市場特色産業集群,加速構建動力電池從上游基礎原材料到組件的全産業鏈生態,智慧網聯測試全面推開,京津塘高速實現自動駕駛全路線覆蓋,依託河北豐富應用場景,共建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組建機器人産業聯盟,首批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園掛牌,發揮河北綜合算力指數全國第一優勢,打造京津冀算力“一張網”,激活京津冀區域數字化發展引擎。

大會還重磅發佈了《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十週年報告》,展示了過去十年京津冀在推動區域産業實力提升、培育“六鏈五群”、加速重大應用場景建設等多方面的協同成就。十年來,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三地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産業突破萬億,成為高品質發展“主引擎”。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圍繞“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構建産業鏈供應鏈生態”作發言,提出鏈群協同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企業主體的積極參與和貢獻,十年來眾多國際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戰略佈局京津冀,為區域發展持續注入活力。本次大會邀請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諾和諾德、GE醫療、聯想集團、北京京城機電控股集團、北京納通科技集團,圍繞深化京津冀全産業鏈佈局進行探討,共用未來發展機遇。

大會現場舉行中國軟體信創總部揭牌暨京津冀信創産業聯盟成立儀式。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産業,三地合力搭平臺、拓場景,集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産業發展能級。

重點項目合作是跨區域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引擎。2024京津冀産業鏈供應鏈大會上京津冀産業協同重點項目簽約60余個,涉及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産業,包括産業協同、招商落地以及融資服務等多個類型,預計投資總額400億元以上。其中,天津榮程集團氫能産業鏈協同項目、元氣森林二期食品飲料生産基地項目、提爾液冷智算一體化設備研發生産基地項目等30個代表項目在大會上現場簽約。

此外,大會還同期組織召開氫能、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網路安全和工業網際網路、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機器人6條重點産業鏈專題推介活動,推介産業鏈圖譜落地情況,發佈政策、成果、場景,開展資源對接等。同時,組織系列考察活動,邀請企業赴重點園區、龍頭企業開展實地參觀,考察科技創新、産業升級等情況,深化地企合作交流。

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京津冀三地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各界人士共謀發展、合作共贏的盛會,更是展示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成果、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窗口,展望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圖景的重要平臺。作者: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責任編輯:蔚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