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廣安區:以工代賑 “賑”出綜合效益

2024-10-21 18:4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年以來,廣安區積極探索項目建設以工代賑新機制、新模式,圍繞主導産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需求,創新工作機制、拓展賑濟模式,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賑”出村民就業增收新希望。

群眾就地就業增收

石筍鎮鰲山村以工代賑項目施工現場,村民們鉚足幹勁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硬化水泥路、新建溝渠、整治塘堰……10月18日上午,石筍鎮鰲山村以工代賑項目施工現場,村民們鉚足幹勁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份工作我很滿意。”正在給溝渠支模的村民劉延祥説。

劉延祥算了一筆賬,去年,鰲山村與將軍村、龍岩村實施了500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他在項目上務工,掙了2萬多元。今年,鰲山村又有一個500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自開工以來,我已經領到9000多元工資,預計到12月工程結束時,一共可以拿到1.5萬元工資,加上上半年的務工收入,年收入3萬元沒有問題。”

與劉延祥一樣,因參與以工代賑項目領到工資的還有該鎮山峰村村民劉代平。山峰村今年實施了150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他領到了8000多元工資。“我在這裡幹了3個月,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項目實施後,我們家門口的560米斷頭路也修好了。”

今年以來,廣安區發揮以工代賑促進作用,加快補齊農村生産生活和産業配套基礎設施短板,積極吸納本地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脫貧戶在家門口務工,有力促進農業産業發展,實現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白馬鄉石河村脫貧戶遊小忠、王小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石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項目理事會會長向開平介紹,白馬鄉爭取到2024年中央財政以工代賑項目資金400萬元,投入到石河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項目包括新(改)建公路5.8公里,新建渠帶路600米、整治山坪塘7口、新建蓄水池9口。項目的實施,解決了1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預計通過“一卡通”發放勞務報酬134.52萬元。

從今年3月8日起,遊小忠就參與了石河村以工代賑項目施工。截至目前,他已經收到工資1.4萬餘元。同樣作為脫貧戶的王小平,因右下肢先天殘疾被評定為二級殘疾。村裏安排他守護庫房和驗收材料,每天可得到工資50元,加班另算。從3月以來,王小平已經拿到了1萬元工資,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

農業農村大發展,實施項目是關鍵。據廣安區發改局以工代賑辦負責人李羅介紹,今年,廣安區爭取了5個以工代賑項目,總投資2230萬元。截至目前,共吸納當地群眾738人務工,其中脫貧人口163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240.01萬元;爭取推廣以工代賑項目34個,總投資6572萬元,截至目前共吸納當地群眾446人務工,其中脫貧人口51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46.98萬元。通過實施以工代項目,廣安區不僅夯實了鄉村産業發展基礎,還創造了大批就業崗位,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效激發了群眾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項目實施好,才能真正讓群眾得實惠。據悉,為提升從事推廣以工代賑項目人員業務能力,廣安區發改局專門組織財政、交通、民政、農業農村等16個區級部門和18個鄉鎮的分管領導、業務人員召開了農推自建項目政策培訓會。

為了強化項目監管,廣安區建立“片區紀檢+理事會+6小組”自治監管機制,對群眾務工行為實施全過程監管,加強品質安全管理巡查,確保工程品質過硬。堅持“科學定崗、以勞取酬、代為賑濟”原則,建立區、鎮、村三級審核報賬機制和公示制度,勞務報酬全部通過“一卡通”平臺打卡直髮,並對務工群眾資訊、勞務報酬發放標準、監督舉報電話等進行公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監督,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充分發揮“以工代賑、惠民濟困、排難創新、造福於民”的政策功效。(熊中華、蔡陽寬、廖小兵/廣安區融媒)

【責任編輯:吳一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