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鄰渝教育“雙向奔赴” 共繪協同發展“同心圓”

2024-09-13 15:4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從頂層設計的科學佈局,到實施方案的精準落地,再到校際交流的頻繁互動……今年以來,在同城融圈的大潮中,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教育領域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主動融入區域教育協同發展大局,不僅搭建起與川渝地區教育合作的堅實橋梁,還在教育教學理念、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實現了深度融合與資源共用。

目前,鄰水縣教育事業在川渝教育合作的帶動下,正邁向新的發展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頂層設計統籌推進

2023年4月,鄰水縣組建了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工作專班,由縣教科體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班子成員擔任副組長。

“組建一個高效精幹的工作領導專班,是我們推動鄰水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步。”縣教科體局局長范小波説。

據了解,該專班匯集了來自縣研培中心、電教中心及局機關股室的精英力量,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各項事務中,旨在通過精準策劃與高效執行,為鄰水教育開闢出一條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新路徑。

如果説專班的組建為鄰水教育繪製了發展藍圖,那方案的印發,則如同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今年6月,《鄰水縣推進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印發,不僅明確了工作目標與內容,還為每一位參與者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

其實,在該方案印發前,在多方精心策劃與強力推動下,鄰水縣與周邊地區的教育合作就已迅速升溫,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今年1月11日,鄰水縣教科體局與梁平區教委成功簽訂了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兩地教育合作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雙方將在教育資源共用、師資隊伍共育、課程體系共建等方面展開深度對接與合作,共同探索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新路徑。

隨後,鄰水縣的多所中小學(幼兒園)積極響應,紛紛與重慶市內的優質學校成功簽約,實現了教育資源與辦學經驗的深度交流與融合。

鄰水縣還不斷擴大與川渝其他地區的教育交流範圍。截至目前,鄰水縣與重慶市內的29所優質學校(園)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這些合作,不僅為鄰水縣帶來新鮮的教育理念與資源,還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雙向奔赴深度推動

“我們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今年6月,在為期3天的校際論壇活動上,來自重慶市渝北區華渝實驗學校、四川省南江縣實驗小學和四川省鄰水縣海軍希望小學的教師們互相分享著自己的教學經驗。

據悉,這場活動以“學術賦能教師成長,實踐助力拔尖創新”為主題,為教師們帶來了“為優質教學賦能”“教師心理健康的調適”“中小學教師怎樣做課題”“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策略”等多個方面的專題講座,旨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的協同發展,同時,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學術交流、促進自我成長的平臺。

這樣的場景在渝鄰兩地經常上演。據悉,兩地先後開展拔尖學生培養、卓越課堂建設等主題活動交流30次,參與人數450余人次。

今年5月,鄰水縣第四中學校與西南大學附屬重慶市梁平實驗中學校,共同開展了以“合作交流、同課異構”為主題的校際交流活動。

活動中,聚焦同一教學課題,兩校教師以各具特色的設計理念,進行了精彩的課程展示,充分展現了教育創新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參加活動的兩校教師還從設計思路、教材分析、環節落實等多個角度,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教學研討。大家集思廣益,相互啟發,交流教學技巧與方法,共同探索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與效率的新路徑。

“通過交流活動,我們不僅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還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鄰水縣第四中學校教師艾純潔表示。

除了校際交流活動,鄰水縣還積極構建開放合作的教育培訓體系,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本地教師的專業素養。從邀請重慶、墊江等地的教育專家來鄰水開展骨幹教師培訓,到選派高中骨幹教師赴重慶參加新高考培訓,再到組織大規模的學校管理幹部及心理教師進行能力提升培訓……一系列舉措,不僅為鄰水縣的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也極大地激發了教師隊伍的活力與創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鄰水縣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加入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

據了解,自2020年10月成立以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始終致力於推動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用,促進教師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與交流。通過構建區域協同機制、搭建協同創新網路平臺、聯合實施重大項目等一系列舉措,有效促進了教師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師資力量的整體提升。

“我們將緊密依託這一平臺,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教育發展大局,與聯盟內各成員單位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教師培養的新模式、新路徑。”范小波表示,鄰水縣將充分利用聯盟提供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平臺,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培訓與交流活動,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提升本地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鄰水融媒/甘子怡)

【責任編輯:吳一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