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擋通道挪不走惹人嫌 "非共用"單車該停哪兒好?

2024-06-24 09:5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隔離欄杆鎖滿自行車 擋通道挪不走惹人嫌

“非共用”單車該停哪兒好呢

在綠色出行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當下,共用單車憑藉便利優勢廣受歡迎,幾乎成了通勤自行車的代名詞,而配置高端的自行車,則成了騎行愛好者運動健身的工具。在這一低一高的“夾縫”裏,騎自家普通自行車通勤的人反倒顯得有些“小眾”,停車成了目前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擔心丟車、怕被挪走找不到……記者調查發現,因為種種原因,在一些綠化帶和地鐵站乘客排隊的通道裏,隔離欄杆上經常能看到鎖著自行車。行人投訴阻礙通道,管理部門又不敢隨便挪走,“非共用”單車到底該停哪兒好呢?

行人:“如此鎖車太過分”

看著胳膊上被蹭破的皮,張先生有點兒氣不打一處來。他告訴記者,在去往亮馬橋地鐵站的路上,他的胳膊兩次剮到了自行車把上。“我自己沒留神肯定是客觀因素,但是這些橫七豎八鎖在綠化帶欄杆上、佔著便道甚至盲道的自行車是不是也得有人管管,太不文明瞭。”

6月7日,出了亮馬橋地鐵站B口,記者一路向北,看到綠化帶的隔離欄杆上鎖著大大小小的自行車,有最常見的“二六”自行車,有小型的折疊自行車,還有山地車。有的騎車人用鏈鎖把車梁跟隔離欄杆的立柱鎖在一起,也有人用U型鎖將車輪銬在欄杆上。這些車的車把伸到了便道上,翹起來的撐腳架也像故意要絆人的“腿”。

“怕丟的話騎共用單車就好了。”張先生認為,這樣的鎖車行為讓人不解,而且是個陋習,如果真要有人偷車,鎖在哪兒都不好使。

無獨有偶,近期在通州北苑地鐵站也有乘客反映,早高峰乘客較多,地鐵站B口前用隔離欄杆劃出了分流乘客的通道,通道上方有遮雨的棚子。因為近期降雨頻繁,有人將自行車停進通道裏,並鎖在了隔離欄杆上。“這麼鎖車太過分了,阻礙排隊乘客通行,挪都挪不走。”

根據市民反映,6月14日記者來到通州北苑地鐵站,站外的小廣場上停滿了車。共用單車、私人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混在一起,出了地鐵站就像進了迷宮,得三繞兩繞才能從“車海”中走出去。在乘客排隊的通道裏,仍有一部分自行車沒挪走,正如市民反映的那樣,都是鎖在了欄杆上。

執法部門:不敢“一剪沒”

梳理市民投訴發現,很多市民在發現欄杆鎖車現象後,都從行人的角度提出了建議,比如,希望屬地執法部門能剪斷拴著欄杆的車鎖,把車挪到不影響行人的地方去,或者暫扣這些佔壓便道、盲道的自行車等等。但記者調查發現,這類問題解決起來可沒這麼簡單。

多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的執法人員告訴記者,把自行車鎖在欄杆上,可以説是一種不文明行為,但不算違法行為,很難參照現有的法規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際執法過程中,他們更多還是規勸和引導。

“讓我們直接去剪人家車鎖是很難的,不僅缺乏執法依據,甚至會引發矛盾糾紛。”執法人員説,除了法規上缺乏依據,剪斷車鎖後車輛容易丟失,執法隊還要替車主保管車輛,並想辦法通知車主來取車。“這不比亂停放的機動車,根據車牌號找車主就行,自行車的車主可不好找。我們也接到過很多自行車車主的投訴,把車停在了不該停的地方,被管理單位給挪走了,車主找不到,同樣會打12345熱線。”

記者檢索發現,早在2007年就有一條與欄杆鎖車現象有關的新聞,其中提到有人將自行車鎖在了地下通道無障礙設施的扶手上,城管隊員當時先貼了挪車告知,7日後車輛無人認領,便在全程錄影並有公安機關執法人員在場的前提下,將這些車作為無主車暫時登記保管,同時在原地張貼新的告知,通知車主取車地點。這樣的辦法現在還適用嗎?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把這個做法當常態處理辦法挺難的。”多個綜合行政執法隊隊員都談到,倒退十幾年甚至二十年,這樣的現象屬於個別現象,通過多部門聯合執法進行一次性治理收效較好。現如今,很多地鐵口、商圈周邊普遍存在停車資源稀缺的問題,把車鎖在欄杆的現象比原來普遍了。僅靠聯合執法不僅人力成本較高,在缺乏有效的後期管理的情況下,問題可能反彈很快,同時因為要處理的車比較多,引發矛盾糾紛的可能性也更高。

“更麻煩的是,貼一張告知書,7天沒挪車,我們先登記保管,這個情境有些理想化了,如果7天內人家挪了,過幾天換個欄杆再鎖上,或者是每天都鎖在欄杆上,每天也都騎走,這告知書貼了有什麼用呢?”一位執法人員説。

騎車人:“我們不光怕丟車”

在通州北苑地鐵站外採訪期間,記者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實際上只要多走幾十米,在周邊的公交站臺附近就有自行車存車棚,而且這個存車棚帶監控探頭,但是很多人依然選擇把自行車鎖在綠化帶的欄杆上。在現場等了半個多小時,記者終於遇見一位女士來取車,她的自行車正是鎖在欄杆上的。這位女士説,之所以沒把車停進存車棚,是因為存車棚裏現在停的大多是比較笨重的電動自行車,停車密集時,她取車需要先搬開擠在一起的電動自行車,非常麻煩。“有時候車挺多,車把都卡在一起了,我搬不動他們的電動自行車,有的電動自行車稍稍碰一下還響警報,嚇人一跳。”

和這位女士反映的問題相倣,還有騎車人表示,把車鎖在欄杆上,怕丟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在共用單車、電動自行車成為“主流”的當下,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劃分還不夠完善,實際上,每種非機動車的停車需求並不相同。

市民張先生每天騎著自己的自行車接駁地鐵,他説他這輛自行車騎了快20年了,對這老物件很有感情。他習慣把車停在玉泉路地鐵站外,再乘地鐵上班,可近兩年不敢這麼停了。“現在共用單車、電動自行車太多了,我回來取車的時候,我的車常被‘埋’在裏頭取不出來,人家騎共用單車無所謂,取哪輛都行,我得找我自己那輛啊!”

“我以前把車停在地上劃的那個停車區裏,現在必須另找地方拴上,怕的不是丟,是挪走了我找不到。”市民胡先生説,前幾天他下班回家的時候,出了地鐵站,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車了,早上來的時候,那片停車區裏沒有多少車,現在滿眼都是共用單車,自己的自行車不知道去哪兒了。“我只好投訴,後來也看了監控,先是共用單車運維人員在停車區卸了一大排共用單車,把我的車挪到停車區外面了,後來又被負責維持秩序的管理人員挪到了其他的劃線停車區。”

建議

細化設置同時加強停放引導

“想有個不丟車、不剮蹭,還能遮風擋雨的地方停車,挺難的。現在街面上好像找不到過去那種能卡住前輪的存車架了。”一位騎車人説,過去路邊非機動車的停車區域裏都安裝了存車架,最早是三角形的,能把整個前輪插進架子裏,即便颳風車也不會倒。後來逐漸發展出了彈簧樣式的存車架,能停更多車,現在這些設施都不多見了。

2023年6月25日,北京市地方標準《城市道路空間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範》發佈,明確提出當建築物配建非機動車停車場、公共非機動車停車場不能滿足非機動車停放需求時,優先利用建築紅線範圍內挖潛空間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仍不能滿足非機動車停放需求的,可利用城市道路空間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的設置不應影響道路交通安全,且不應影響行人、車輛通行。

記者注意到,在基本要求中還明確提出,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應優先於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宜配套設置存車架。

走訪發現,目前按照相關規範,部分街道已經著手因地制宜解決欄杆鎖車難題,辦法包括挖掘地鐵站、商圈周邊停車資源建設非機動車存車棚,恢復部分地鐵站外、商圈周邊的存車架設施等,讓私人的自行車也有專屬的停車位。

有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剛剛恢復存車棚之初,也出現過不好用的問題,主要表現是存車棚內停車混亂,這就需要人為引導,讓電動自行車、普通自行車分開停放、整齊碼放。“我們發現只要引導幾個星期,情況就大有改觀。”

一些工作人員建議,在引導方面,可以採取多主體配合的辦法,屬地職能部門、轄區的志願者都可以參與,一方面引導正確的停車方式,另一方面勸阻欄杆鎖車的行為。同時無論是地鐵方還是商圈物業,都應肩負起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共同管理。


【責任編輯:蔚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