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區:全迴圈水培育魚苗 魚兒“身體”更健康
近段時間以來,“新質生産力”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而對於廣安區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稻田+”智慧水産良繁基地項目負責人鄧智勇來説,“新質生産力”就是全迴圈水培育魚苗,節水達到90%。
4月11日,在廣安區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稻田+”智慧水産良繁基地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此時正在孵化車間安裝方池,而方池旁邊則是整齊劃一的兩排黑色的水産專用玻璃鋼桶。當天上午下著零星小雨,項目負責人鄧智勇穿梭在各個車間,為項目即將投産做最後階段的巡視檢查。
“玻璃鋼桶有24個,主要用來孵化豐年蟲、豐年蝦等魚飼料,而現在正在安裝的方池是專門用來孵化魚苗的,魚苗孵化完成並達標後,將會轉移至旁邊的標苗車間。”鄧智勇介紹到。
該項目位於廣安區花橋鎮,佔地約15畝,總投資4200余萬元,從去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正在進行收尾工作以及設備調試,預計4月底可投産使用。項目分為孵化育苗區、親魚培育區、標粗培育區、可控水環境高效設施化水處理區、生化尾水凈化區、綜合示範區、生産通道等單元,是一座集孵化、育苗、苗種養殖、尾水處理為一體的智慧化水産良繁工廠。
“我們前期育苗以鱸魚為主,一年可孵化魚苗1500萬尾,走入正軌之後,計劃增加草魚、鰱魚、鯽魚、鯉魚、鱖魚等種類,每年可為全市及周邊地區提供優質魚苗2億尾以上,實現年産值2000余萬元。”鄧智勇説。
魚苗繁育基地並不鮮見,這裡有什麼不一樣?
鄧智勇介紹,項目建成後,將突出“三高”:一是科技含量高,基於物聯網控制的該項目集中了多種設施、設備,擁有多種技術手段,使魚苗處於一個相對被控制的生活環境,實現魚苗的精準、智慧、集約化養殖;二是産業輻射能力高,不僅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同時能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的機會,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三是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高,可實現提高養殖成功率、提升産業技術水準、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等。
“‘科技含量高’是我們的‘賣點’,其中最核心的是養殖過程中水體的迴圈利用,使用這項技術相比傳統養殖要節水90%,節能減排效果明顯。”鄧智勇説,該項目養殖用水來自地表水,通過水泵取水,經消殺進入原水處理池後流入蓄水池,進行水質殺菌、加熱、增氧等一系列處理措施,之後流入養殖池。養殖池的尾水經固液分離、微濾機、生化床等一系列處理後迴圈使用。此外,最終的少量養殖尾水可通過生化尾水處理流入稻田灌溉肥田。
除了水體迴圈利用,項目區還可以通過視頻監控系統看到實時養殖情況,而每個養殖車間都有感測器,利用感測器,智慧管理系統可對養殖環境、水質、魚苗生長狀況等進行全方位監測管理,對溶解氧、pH值、水溫等關鍵參數24小時實時線上監控、智慧預警,還可以實現智慧控制。“例如,可根據溶解氧數值自動啟停增氧機、液氧,根據水溫檢測結果自動調節控制熱力系統等。”鄧智勇説。
“‘科技’育魚苗,得到的是1+1>2的效果。”鄧智勇介紹,簡單來説,迴圈水養出來的魚苗,防病害能力更強,存活率更高,“身體”也就更健康。
“我們還與四川水産研究院合作,項目建成後,將交由專業的運營團隊經營,主要是為項目區提供點對點技術支撐服務,保障項目區漁業生産。”鄧智勇説,未來,還將在項目區建西部地區唯一的淡水漁業博士後工作站,為進一步促進産學研相結合、為四川乃至全國培養輸送更多的淡水漁業高級技術人才搭建平臺。(張國盛/廣安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