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花橋鄉賢館:助力鄉村振興 弘揚鄉賢文化
日前,筆者走進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花橋鎮光榮村今年10月建成投用的花橋鎮鄉賢文化館,只見修舊如舊古色古香,文化厚重恢弘大氣,川東民居特色明顯。進得館內,看見花橋小學學生和部分村民正在參觀鄉賢館,看得津津有味。
“今天我來到了這裡,知道了花橋的來歷以及花橋的民俗、特産,對花橋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以後我要更加地努力好好學習,將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廣安區花橋小學校五年級一班學生蘭佳慧參觀後感慨頗深。
花橋鄉賢館航拍圖
據廣安區政協委員、花橋鎮宣傳統戰委員羅青山介紹,花橋鎮鄉賢文化館位於廣安區花橋鎮光榮村3組譚家院子,佔地面積1713平方米,建築面積1062平方米,屬於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之一。該館以時間為主線,串聯革命時期紅色文化代表人物和當代優秀典型的鄉賢人物,設置“一封家書、一方水土、一方賢能、一脈千年、一篇寄語”五個展區,集中展示花橋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古代鄉賢、紅色鄉賢及現代鄉賢的故事。
花橋鄉賢館的前身譚家院子:
係楊森之向時俊部副師長譚澤鉅(又名譚詩)的老房子
花橋鄉賢館近景
“我們這個鄉賢館,以前叫譚家院子,在沒有修繕前,已經破難不堪,幸虧黨委政府及時修建,現在已經大變樣。”見到筆者發問,在花橋鄉賢館附近生活多年的光榮村71歲村民陳紹貴喜滋滋地告訴筆者。
據了解,譚家院子位於花橋鎮光榮村,係楊森之向時俊部副師長譚澤鉅(又名譚詩)的老房子。
據史料記載,譚澤鉅,又名譚詩,字鴻勳,號韻濤,光緒十二年(1886)生,廣安花橋石鼓寨人。1901年入成都弁目學堂,又入陸軍速成學堂,學畢入新軍(鐘穎、陳渠珍部),1909年隨新軍入藏。1916年5月,與鄭啟和聯合舉起護國討袁的旗幟,攻下鄰水縣城、廣安縣城,自命為“四川北路護國軍”,任司令。後入楊森之向時俊部,升職至副師長,為陸軍少將,其戰場指揮才能不僅受到楊森和向時俊的稱讚,連當時的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的唐生智也有所知曉。
譚家院子走出多位名人賢能
譚澤鉅在一次戰役中俘殺敵人的一名軍長後,唐生智覺得有異,便將譚澤鉅繳械,譚則失望地帶著幾個隨從回到了老家,居於花橋禹王宮,從此發誓不再從戎。儘管後來唐生智派人多次前來花橋勸返,但仍一無所獲。1944年,已至晚年的譚澤鉅因另建了住宅,便將騰出來的禹王宮改辦為學校,名為燧生中學,以此紀念廣州起義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同鄉秦炳(字燧生),自己則擔任學校董事長。解放前夕,楊森返鄉,地方官員備酒席接待楊森,而楊森卻跑到譚澤鉅家中與其會面,足見譚澤鉅在楊森心目中的地位。解放後,燧生中學更名為花橋中學,譚澤鉅的新宅則成為花橋鎮政府所在地。
學生參觀
陳紹貴告訴筆者,譚家院子還走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除有四川北路護國軍譚詩外,還有原地質部副部長譚申平、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譚吐、解放軍指揮員譚芳衛出生於此。
羅青山介紹,這個院子極具中國傳統文化,位置優越,他以前是一個四合院,現在是一個三合院。“為什麼以前是一個四合院,是因為以前的人們講究風水,而這裡後有靠,前有罩,兩邊抱,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在此體現。這個院子用料是非常的講究,柱子比較粗比較矮,矮就體現出院子的年代比較久遠,至少是在民國清初時期。”
鄉賢館旁邊的韻廬茶館
居住在鄉賢館附近的廣安區花橋鎮光榮村村民張長玉自從鄉賢館建成後,每天都要到鄉賢館去轉一轉,偶爾還會在鄉賢館旁邊打造的韻廬茶館與村民吹牛打撲克,生活很是愜意。“我們現在生活很幸福,糧油産業也有,鄉賢館也有,路也修好了,後面長廊也修起了,廣場也修起了,路也修得好,吃也有,穿也有,吃穿都不愁。”
羅青山表示,接下來,花橋鎮將把花橋鄉賢館作為一個紅色文化、農耕文化以及花橋鄉賢對外集中展示的一個重要節點,同花橋的糧油産業結合起來,實現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融合發展,助力花橋鎮的鄉村振興。
鄉賢館旁邊的韻廬茶館吸引不少村民休閒娛樂
花橋鄉賢館的今生:
匯聚賢能事跡成為鄉賢文化宣傳載體
筆者在花橋鄉賢館一方賢能板塊看到介紹, 花橋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鄉賢輩出,他們或興學化民、襄讚公益,或為民請命、賑災濟貧,或衛國守疆、慷慨取義等。其中鄧小平同志的老師曾正源事跡頗為感人。
解説員向花橋小學學生介紹鄧小平老師曹正源事跡
據羅青山介紹,花橋人曾正源是在成都高等示範學堂畢業,係四川省咨議員,曾任洪雅縣縣長。是他創辦的廣安中學。王宣彝自日本留學回來,他的資歷比曾正源深,於是曾正源就辭去了廣安中學校長一職,任職第一任教務處長。據小平的同班同學周石廣等回憶,曾正源歷史課講的栩栩如生,黑板字也寫的非常的好,記憶力超強。同時曾正源在花橋流傳著“曾老爺救了花橋半場人命”的故事。
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官僚,在花橋胡作非為,老百姓就把他打死了,發生了這種事情,在清末王朝的時候,至少會把整個花橋的百姓絞殺一半,後來曾正源出了主意,讓人將官僚化粧為該殺的匪徒矇混過關,躲過了一劫,上面不但沒有治理百姓的罪過,反而還給了曾正源獎勵。
花橋鎮現在世參加抗美援朝的23名老同志圖文
羅青山介紹,花橋雙鳳也很出名。一個叫張天鳳,一個叫葉棲鳳。 亂世風骨張天鳳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最大的著作是《羽伯集》,記錄李自成、張獻忠入蜀,媱黃十三家匪亂及吳三桂叛清佔蜀等廣安兵亂歷史,是我們了解廣安明末清初史記的一本書。葉棲鳳,他是以斷案公正執法的青天,號稱葉青天,他愛民如子,所以百姓獻了“撥雲見天”的匾額,在山東嶗山書院的建設和他是分不開的。
“一等功臣”楊仁富
一方賢能板塊還展出“一等功臣”楊仁富,他在抗美援朝的時候以頑強的意志連續炸毀敵人兩個地堡、一個暗火力點,並殲滅敵人13人。同時展出花橋鎮現在世參加抗美援朝的23名老同志圖文。
此外還介紹有一名烈士叫周業禮,是在1966年出生,1989年在雲南前線56013部隊搶修戰區東山道路中犧牲,為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時年僅22歲。
“今天我了解到花橋也有許多鄉賢名人和革命先烈,長大之後,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為祖國做出貢獻。”花橋小學學生李書航參觀一方賢能後表示。
花橋鄉賢館一脈千年:
再現花橋人文歷史名勝古跡英雄傳奇
解説員向花橋小學學生介紹花橋鎮的歷史
在一脈千年板塊,筆者看見該板塊真實展示了花橋的人文歷史,讓不少群眾駐足觀看。“以前我不曉得花橋是怎麼來的,現在看了才曉得我們花橋歷史悠久能人輩出可圈可點。”村民劉大爺向筆者發出感慨。
花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唐宋時期曾在這裡設置沙溪鎮,並且在《州志》上詳細的記載了,周克堃在清光緒年間設立了沙溪古鎮碑,但最後毀於文革。而周克堃曾經任職過廣西岑溪縣的縣令,興安縣的知縣。
花橋鎮的歷史沿革
花橋得名于“花山寺”與“仙景橋”所以各取了其中一個字,名為花橋。
廣安是由渠江縣改變而來,在宋代的時候就設立了沙溪鎮,附近有沙溪水,沙溪水環繞著整個花橋場鎮,是古代官道上重要交通要寨,在抗擊匪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社會穩定。
明末天下大亂,廣安境內先後被媱黃亂軍、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大夏國佔據,州城損毀嚴重。清初州城被亂軍所佔期間,廣安州治所先後設在花橋來蘇寨和竹山寨。所以清初時期花橋是廣安的政治中心。
花橋山水秀美,名勝古跡眾多,沙溪河、消水河環繞整個花橋場鎮流過,月山、龍翔孤峰,禹山、來蘇山、月山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特別是月山池、來蘇古洞、馱石霏煙、龍翔逼漢、翠樓摘星、靜室伏雲、花橋春市、鐘離仙登等《月山八景》被載入《廣安州志》成為歷史悠久的自認名勝。其中來蘇古洞,在來蘇寨之東,石岩宏敞,深不可測,舊傳東坡遊憩讀書於此,乾隆中舉人黎毓賢有詩曰來蘇古洞。來蘇寨有來蘇寺,有《游來蘇寺題》(闕名)為證:“一寺孤撐山頂秋,坡公此地昔年遊。禪談佛座參真訣,才壓奇峰據上頭。石磴蝕苔經頁杳,池魚啖藻墨痕留。文章芳躅今誰繼,縱目蓬萊自倚樓。”鐘離仙登之鐘離山在花橋附近,鐘離山的來由是由於漢鐘離子吸隱於此而得名。
花橋山水秀美,名勝古跡眾多。
筆者還從鄉賢館了解到其有著紅色的、光榮的歷史,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光榮村之所以叫光榮村,得名于華鎣山起義犧牲的地下黨員劉光榮。
村民在鄉賢館參觀了解花橋重要事件
據了解,劉光榮是廣元人,華鎣山起義爆發,1948年根據地下黨組織安排來到了華鎣山廣安,來到了花橋,在這裡開展革命,他的任務是開展抗糧,抗丁、抗稅、反抗國名黨、反抗政府的統治,在華鎣山起義即將爆發之前,他在廣安被編入了城鄉特職,擔任地下交通員,主要負責花橋東運,華鎣山區地下黨組織的聯絡工作,1948年8月,華鎣山起義失利後,地下黨員劉光榮從廣安護安轉移到花橋鎮的月山坪、伍家坡一帶繼續發動群眾,組織農民抗捐、抗糧,後來因為保長告密,被特務逮捕,遭輪番審訊拷打,受到了(披麻戴孝的酷刑:用鞭子在身上抽打了三天三夜,皮膚皮開肉綻,再用麻布裹緊身上,最後再連著皮和肉一起撕下來,但是他絲毫未透露我們組織的情報。)最後被國名黨反動政府秘密殺害於廣安城北。當時年僅24歲。
花橋鄉賢館作用凸顯:
成為凝聚今天花橋人永續不竭的奮進力量
一代代鄉賢鄉友骨子裏飽含著道義擔當,血脈中流淌著家國情懷,他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他們扶弱濟貧,情報桑梓,鄉情的根脈在花橋代代相傳,凝聚成今天花橋人永續不竭的奮進力量。
解説員在向學生宣講建設鄉賢館的意義
鄉賢館是一個地方的歷史館,包含著當地的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族規家訓、傳統技藝、遺址遺跡等諸多鄉土文化中的人、事、物及內涵,這對記住鄉愁、回望來路、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等作用甚大。花橋鄉賢館還集中展示了古賢、今賢的先進事跡,營造了尊賢尚賢濃厚氛圍,在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導村民見賢思齊的同時,也吸引著更多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建設和美家鄉貢獻力量。
花橋鄉賢館簡介
廣安市2023年“建功新時代·最美熱心人”、花橋鄉賢蘭和平,熱切關心家鄉發展,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2021年返鄉創立四川藍炻華時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發展現代農業及農文旅研學事業,3年總投資1.5億元,為農服務規模超2.5萬畝,榮獲廣安區2022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集體稱號。蘭和平積極投身公益,堅持扶貧助學,設立“鶴亭助學金”等多個公益項目,為家鄉公益捐贈資金約50萬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以商弘文”的企業使命。他還積極參與了花橋鄉賢館的建設與管理。
資料圖片:鄉賢館展出鄉賢在參觀鄉賢館後留影圖片
2023年9月28日,在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廣安區花橋鎮舉行了鄉賢聯誼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從各地返回的30余名鄉賢參觀了即將竣工的鄉賢館,紛紛表示,願意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推動家鄉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被鄉賢們推舉為首屆會長的四川藍炻華時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蘭和平表示,“花橋鄉賢聯誼會將團結和凝聚各方力量,發揮好鄉賢館作用,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和資源,共同為家鄉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作出貢獻,共同建設美麗花橋。”
鄉賢館一角
據廣安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廣安區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波介紹,除花橋鎮鄉賢館外,近年來,廣安區還在全區範圍內打造了鄉賢文化走廊、鄉賢講堂等活動陣地27處,進一步鞏固了鄉賢文化宣傳陣地。同時,廣安區還持續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鄉賢聯誼組織為平臺、“鄉賢講堂”活動為紐帶,引導和支援鄉賢在助力鄉村産業發展、引領鄉風文明、投身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激活鄉賢活力、凝聚鄉賢智慧、匯集鄉賢力量,為推進地方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下一步,我們將更好地挖掘鄉賢文化資源,將鄉賢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到建築、公共場所中,講好鄉賢故事,畫好鄉村振興‘同心圓’。”(廖小兵、李林森、朱艷、楊慧彭/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