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新時代的“黃河謠”
2023年7月盛夏,一道喜訊傳到蘭州,由西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西北師大”)獨立完成的“基於光能驅動界面策略的黃河水中典型污染物的檢測和治理”項目,榮獲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過整座蘭州城。我們發現黃河中攜帶的氮、磷元素萬一超標了,也有可能會造成水體污染。它們在黃河中是如何遷移、如何沉降的,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的專業研究去搞清楚。”項目主持人、西北師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高原交匯區水資源安全與水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盧小泉介紹説。
利用可視化快檢、熒光傳感、電化學發光等技術,識別和檢測甘肅省黃河流域的典型污染物,從而開發出基於光能驅動界面策略,為科學防治黃河水污染提供新策略和新方法,是盧小泉團隊傾心唱響的“黃河謠”。
從“一個分子”到“一套技術”
“近30年來,我基本就做了‘一個分子’。”盧小泉説。
這裡的“一個分子”,指的是“卟啉”。它被譽為生命色素,例如血紅素是含鐵的卟啉化合物,葉綠素是含鎂的卟啉化合物,維生素B12是含鈷的卟啉化合物。人們相信卟啉在能量轉移方面有著優異的作用,這令它在高分子材料、化學催化、電致發光材料、分子靶向藥物等領域擁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這也是盧小泉關注卟啉分子的重要原因。
在盧小泉的記憶中,西北師大的前輩科學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在國內較早展開了稀土元素分析化學研究。當時,盧小泉已經完成了講師團下鄉任務,正式回到西北師大,邊工作邊考研。“在老先生們的指導下,我打下了很好的化學理論基礎。後來,學校還送我到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那裏有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先進電化學實驗室,他們的技術裝備和成果都是非常前沿的。那時不像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我們在蘭州想要查閱現刊資料非常難,甚至需要去北京才可以,但長春很多資料都是現刊,我們能更快地接收到一手資料。”説起往事,盧小泉的聲音都輕快了不少,仿佛又回到青蔥歲月,成了那個爭分奪秒汲取知識的青年。
1994年,盧小泉前往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化學計量分析。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他特意去旁聽了中山大學數學研究所的博士課程,又和計算數學方向的學生學習電腦編程。直到現在,想起那段時光,他都忍不住嘆一句“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成長經歷,得到了很多老先生的指點,才有了我今天這一點點成績。”
1997年,盧小泉回到西北師大,正式開展起電分析化學研究。“我查閱單分子自組裝方面的資料,發現研究卟啉的文章特別少,就想能不能從這裡著手去探索一下。”盧小泉沒有想到,這靈光一閃,就讓他在卟啉電化學上耕耘了近30年;厚積薄發,相關成果也走向了國際前沿舞臺。
作為國際上率先系統研究卟啉分子電化學性質的學者之一,盧小泉針對水體新型污染物的檢測與監測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基於卟啉化合物的電化學、熒光、電致發光、比色等傳感策略。近年來,他和團隊通過對卟啉類雜環化合物進行分子層面修飾,顯著提升了這類物質的光致發光和電化學發光性能,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和“解聚誘導發光”等全新的概念;解決了困擾有機發光體的“難溶于水”和“聚集發光淬滅”等嚴重問題,實現了一些難溶有機發光物質在水相中對一些污染物的高靈敏檢測,相關研究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等國內外期刊上。2023年6月,盧小泉撰寫的《卟啉化學》也由科學出版社順利出版。這部專著對卟啉化學相關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整理,為領域內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參考。
“卟啉分子最大的亮點就是跟光有關係,所以我們才在電化學領域較早地把光引到掃描電化學顯微鏡下去研究界面反應動力學。這就跟科學儀器搭上邊了。”盧小泉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儀器被稱作科學家“窺視世界原始資訊數據源頭的眼睛”。在當代科學研究中,誰擁有先進的儀器,誰就掌握了探索和發展的主動權。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所需要的高端精密儀器過度依賴進口。有一次,在跟一位前輩學者交流時,盧小泉聽到他憂心忡忡地説:“如果別人從外面把我們進口高端精密儀器的門給關了,我們到底能不能拿出預備方案呢?”盧小泉極受觸動。早在讀研期間,他就體會過設備缺失的煩惱。而在多年的研究經歷中,他也發現,傳統表徵方法無法滿足對材料微納界面上光電化學反應、電荷轉移等多過程、多參數的研究需求,而我國在這方面存在空白。
為了推動對光電化學微區原位表徵新儀器的設計與研製,盧小泉團隊在國內率先搭建了光響應的掃描光電化學顯微鏡(SPECM),實現了對電荷轉移和表面結構變化的原位、高效分析,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並取得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2021年,盧小泉主持申報的“微納界面光電化學掃描顯微鏡系統的研製與應用”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資助經費達600余萬元。這一項目被認為有助於提升我國在高精尖儀器研發領域中的原始創新能力。這也是他和團隊第四次獲得國家重點/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援。
“這一套技術的相關成果已經取得了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並在一些合作高校院所進行了推廣應用。”對盧小泉來説,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儀器!”他強調道。
團隊討論問題
讓黃河成為幸福河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就是安民興邦的大事。2019年8月,總書記在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視察時指出,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要“先發力、帶好頭”,就要先清楚問題所在。黃河上游甘肅段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處,水系資源多樣、礦産種類豐富、沿河流域石油化工有色冶煉企業數量眾多。如何在兼顧資源持續有效利用和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同時,促進資源和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對於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西北師範大學就坐落在黃河之畔,這种先天地理優勢,讓盧小泉更堅定地認為,他和團隊有責任為黃河水體健康出一份力。而經過數年的發展,他們從硬體設備到技術儲備等都有了深厚的積澱,更有力量運用自己搭建的技術去攻克相關問題。
作為率先參與研究黃河上游流域甘肅段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的學者,盧小泉帶領團隊長期致力於環境污染物檢測、監測新方法研究。針對目前黃河水中存在且危害極大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離子、多環芳烴、農藥抗生素、微塑膠等有機物,他們搭建了實時線上檢測平臺,構建了一系列明確目標導向的超高靈敏的化學或生物感測器,實現了對傳統或新型污染物的簡單、快速、高靈敏度的檢測。
“雙碳背景下的污染物綠色降解技術”,也是盧小泉團隊的特色研究方向。“光催化半導體産生的光生電荷可以有效降解水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他説。在甘肅這樣一個光能大省,他們開發的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可以實現有機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而通過對綠色木基吸附材料的改性和新型吸附、過濾材料的研發,他們也能實現廢水無害化處理及有價金屬回收。
在盧小泉看來,如果真要為黃河水體健康把脈,污染物檢測是“診斷”,開發綠色降解技術進行污染物治理則是“治療”。他們要走的就是“診療一體化”研究路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經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對此,黨中央領導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品質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3年2月,生態環境部發佈了2022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新成效,其中,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2.1%、6.8%。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眾多像盧小泉一樣的研究者的努力。
2023年3月9日,盧小泉主持申報的“高原交匯區水資源安全與水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這一實驗室將聚焦高原交匯區水環境污染監測、水污染治理與保護、智慧物聯網監測平臺建設3個核心方向,通過分析傳感智慧系統和污染物數據庫建立為高原交匯區高品質發展提供服務。這個多學科交叉特色研究實驗室,填補了黃河上游地區部委級以上黃河水資源安全相關研究平臺的空白。對盧小泉團隊來説,在“黃河水清、水潤蘭州”的路上,他們又多了一重底氣。
把工作紮根到西部土地上
前有“一個分子:卟啉”和“一套技術:SPECM”,後有“一個關注範圍:黃河”與“一類功能材料:光敏半導體”,盧小泉笑稱自己的科研之路被這4個“一”交叉串聯起來。
“比如研究卟啉分子,我們最早考慮的是將卟啉作為催化劑應用到感測器的檢測分析上。後來發現‘光’不介入是不行的,光被引進來之後,一照射,卟啉分子就會實現從基態到激發態的躍遷,會變得更靈敏,為我們研究先進光敏半導體材料提供了靈感。”盧小泉説。基於多年的研究成果,盧小泉團隊完成了7件專利的轉化,集中在奈米複合材料的製備、新型感測器的構建等方面。
在出色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務的同時,盧小泉團隊形成了善於發揮學科交叉、協作攻關、敢挑重擔、不斷開拓學科前沿問題的優良作風和傳統。他們以堅定理想信念為宗旨,首次在西北師範大學組建起科研攻關創新服務功能型黨支部,形成了“黨建+”的工作模式,積極為科技興省提供科學理論和技術支撐。
“十三五”以來,盧小泉作為評審組首席專家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甘肅省河西、河東、隴東、隴中等地,積極推進甘肅地理標誌農産品評審,助力發展富民興村産業。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西北地區特色農作物青海黑枸杞、寧夏沙棘制得系列天然植物護膚品,探索西部特色植物提取物在高附加值利用方面的應用。而不論是把“論文”寫到黃河水中,還是立足甘肅省資源優勢,將工作扎進西部大地,他們每多做一分,心中的踏實感就會更多一分。
“我們團隊是一支組成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的科研隊伍。”盧小泉説。2010年,甘肅省生物電化學與環境分析重點實驗室成立。2012年,盧小泉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同年,實驗室團隊獲批“區域環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應用電化學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我們是當年唯一一個分析化學團隊。”他補充道。接連的好消息,大大提振了士氣,2015年,甘肅省電化學技術與奈米器件工程實驗室也被創建起來。此後,他們又獲得一次教育部創新團隊的滾動支援,以及兩次甘肅省基礎創新研究群體計劃支援。
從2010年甘肅省生物電化學與環境分析重點實驗室建立以來,經過13年的發展建設,團隊目前擁有41位骨幹人員(含4名外聘專家),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余項及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50余項。團隊成員中有4位獲甘肅省傑出青年基金、2位獲評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青年學者。盧小泉本人也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並多次獲得省部級獎項。
一個熠熠生輝的團隊正在黃河之濱崛起。最近,盧小泉團隊還被授予2022年度甘肅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依託這個團隊,他們培養的學生迅速成長為科研新銳,他們中有1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位新世紀優秀人才。而從教30年以來,盧小泉培養的研究生已經有230多人。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團隊中的青年人才,他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原則,尤其強調要將實現科學理想、科學興趣、家庭責任和人生價值有機結合。“要用欣賞和讚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要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要創造條件甚至讓青年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提高和發展。”
“我們也只是取得了這麼一點點研究結果。”盧小泉謙虛地説。每當他站到黃河岸邊,胸懷都會無比開闊,即便一路行來有所阻礙,也在這浩蕩的黃河水消失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盧小泉心中滋生的豪邁之情,不僅是對這條母親河的敬意,也是對團隊未來的憧憬。
盧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