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絲路 為世界之光
2100多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兩度出使,“鑿空”西域。從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蔚然成型。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西行哈薩克、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
千年流轉,從駝鈴聲聲到班列萬里,西安城一直流光溢彩。它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而如今,深度融入到共建“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中,這座千年古城煥發著嶄新生機。今年5月,西安迎來了又一場盛會,中國-中亞峰會在這裡隆重舉辦。在這次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攜手建設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並邀請中亞國家參與“文化絲路”計劃,支援中亞國家高校加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
被公開點讚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創立於2015年年初,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倡議發起的非政府、開放性、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平臺。同年年底,其子盟“絲綢之路法學院聯盟”也正式創立,被譽為“以絲路文化為線串起一顆顆色彩斑斕的法學明珠而結成的項鍊”。
▲單文華
對此,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法學院院長單文華與有榮焉。自從2005年回國,他已經紮根西安18年。作為國際法與比較法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始終致力於新時代中國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創新,在推進我國國際法治進程、服務“一帶一路”大局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西安身處古絲綢之路起點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也應該做一些事情。”單文華誠摯地説,“每一個學者都應該心懷‘國之大者’,這不僅是響應總書記號召,也是民心所向、使命所歸。”
“完美的法治永遠在路上”
1987年,湖南伢子單文華從株洲老家出發,踏上了前往廣州的火車。作為株洲市當年的“文科狀元”,單文華心懷文學夢,但最終被中山大學經濟法專業錄取。火車“哐當哐當”的節奏裏,他沒有什麼惆悵,相反,從小聽慣了爺爺講狄仁傑斷案等公案故事,他由衷地認為法律規範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能夠更直觀地體現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正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在這個階段,國家需要發展完善新時期的經濟法。”單文華説。透過廣州這扇“世界之窗”,他相信經濟法領域大有可為。但剛入學時,他對經濟法並沒有真正的概念。“幸好我們有非常優秀的老師。”他補充道。
“最早給我們講授法學基礎理論的是吳世宦教授。”1979年,錢學森在《經濟管理》雜誌上發表了《組織管理社會主義建設的技術——社會工程》,這標誌著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一次飛躍和昇華,系統工程論從具體的工程管理應用開始轉向社會管理應用。響應“系統工程”號召,吳世宦在我國率先開展了法治系統工程探索,被錢學森稱為“法治系統工程的開拓者”。近水樓臺先得月,單文華很早就讀到了由吳世宦教授撰寫的《法治系統工程學》,堅定了“法治是一個系統工程”的理念。“在法理學研究上,吳老師的思維很活躍,樂於且善於接受新生事物。他身上那種為了學術勇於創新、敢於堅守的精神,對我産生了很深的影響。”單文華説。
▲單文華和國際法與比較法學科團隊部分骨幹合照
對單文華來説,當年的他如同一張白紙,在中山大學遇到的老師們以學識為筆,以四載時光為墨,為他踏上法學研究之路渲染出厚實的一筆。準備本科論文階段,單文華的指導老師是曾為他們傳授涉外經濟法基礎的黎學玲教授。黎學玲是我國涉外經濟法學和特別經濟區法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1997年主編出版了“九五”規劃教材《特別經濟區法》。“我有幸參與了這本教材的編寫工作。”令單文華感動的是,討論書名時,他提出採用覆蓋範圍更廣的“特別經濟區”而非“經濟特區”,“老師很快就決定採納我的建議”。
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入門”之路,單文華神采飛揚。一路之上遇到的恩師,特別是碩士生導師張增強教授與博士生導師陳安教授,更是推動了他在這條路上深耕的決心。1991年本科畢業後,他先後進入暨南大學和廈門大學深造。1996年7月,單文華在廈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一年後,他被破格提升為法學院副研究員,成為廈門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副高職稱獲得者之一。1999年9月,放下正在上升期的事業,他選擇再次出發,到英國康橋大學攻讀國際法學博士。那幾年,單文華的時間非常趕。畢業前,他就受聘到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擔任講師,主講國際法。“在中國和英國做教學,跨度還是挺大的,不僅是語言要求提高了,還得從頭去學英國的教學方法和英國普通法。”單文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邊改論文,一邊上教學培訓課,一邊做講師,有時候他一天能喝十多杯咖啡。“但收穫也大。其實教是最好的學,畢竟要授課就得先把要教的東西融會貫通。那段時間,我學了一些新課,包括國際金融法、國際發展法等,還進行了英國商法等普通法教學,‘現學現賣’,知識面得到了很大拓展。”
“如果不是這麼忙,我的博士論文應該能再快一點完成。”單文華説。那時候,他重點研究中國與歐盟之間投資關係的法律框架,全面系統地考察了歐盟對華投資的三大法律領域,即國際投資法(尤其是雙邊投資條約)、歐盟法以及中國法,對當時中歐投資關係的法律框架的有效性作了實證分析,並對建構新的中歐投資關係法律框架提出了建議。“國際投資須臾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過去中歐之間的法律框架主要是中國和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雙邊投資協定,這導致我們在不同國家的待遇參差不齊,不利於中歐之間交往的深化。我就提出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條約框架,涵蓋中國和歐盟所有國家之間的投資關係,這樣的話,歐盟來華的企業與中國在歐盟的企業就會有一個統一、穩定和可預見的投資環境和法律保護。”單文華的大膽想法得到了導師的認可,但此前,歐盟本身並沒有單獨締結投資條約的許可權,要為其賦權並不容易。在導師的建議下,單文華開始到歐盟各地去開展實證研究,以期令論文的“每一個字都經得起別人的究問和推敲”。為此,他深入歐盟總部、中國駐歐盟使團等相關部門走訪,並調研了數百家歐盟對華投資企業。“我們想知道這些企業是否需要保護,需要條約保護還是國內法保護,需要哪些具體規則的保護——徵收、匯兌、待遇還是爭端解決,等等。”
越深入了解,單文華就越發現“法治系統工程”理念的重要性,特別是其中的國際法與國內法更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他的工作不僅為歐盟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指南,也為中國處理與歐盟投資者的關係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此為基礎,他完成了專著《歐盟對華投資的法律框架:解構與建構》,並在2005年、2007年分別由牛津哈特出版社(英文版)和北京大學出版社(中文版)出版,有效地填補了中歐投資關係的法律研究的空白。
“國際法的概念通常是廣義的,它是調整跨越國界關係的法律,因此也涉及國內法的內容。”單文華説。以我國為例,21世紀初,我國實行的還是改革開放初期就制定的“外資三法”,分別面向中外合作、合資、獨資企業,其中不少內容是重疊的,有的還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之處。在研究中歐投資法的過程中,單文華同時提出“中國應該構建一個統一的、涵蓋所有外資企業的外資管理法”。這一觀點無疑是超前的。十幾年來,我國也確實在這一方向上發力,並最終在2019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這部統一的外資管理法被認為將在全球層面促進貿易投資的優化發展。
用單文華的話説,“完美的法治永遠在路上,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求索過程中”,這也促使他形成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研態度。這股精神讓他在異國他鄉贏得了青睞。短短幾年,他就成為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法學院第一位外籍教授。就在事業之樹枝繁葉茂之際,2005年,單文華接受西安交通大學的聘任,出任學校人文學院院長。2008年,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單文華被任命為首任院長。新的探索又開始了。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來西安之前,單文華對西安交通大學最大的印象就是“西遷”。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交通大學西遷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下的重大歷史事件。2005年年底,“西遷精神”被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時強調:“交大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2021年9月,“西遷精神”被中宣部首批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
▲2013年,單文華攜手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國際比較法科學院創辦全英文國際期刊《中國比較法學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作為一個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的學者,單文華到西安交通大學,無疑也是一種“西遷”和“創業”。2005年,人文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而法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小係。學校期望建設一所“高起點、國際化、研究型”的國際一流法學院。“學校的期待和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我當時也確實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説來還真就來了。”考察過後,單文華感受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最難的就是搭建人才隊伍”,為此,單文華在原有法學系基礎上雙管齊下,從國內外引進人才,搭建起最初的隊伍架構。從2008年法學院正式創建至今,15年過去,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已經從最初的20余人,發展成一支以國家與省部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等學科帶頭人為骨幹的60余人的師資隊伍。隊伍以中青年為主體,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國外留學經歷者佔近80%,他們大多畢業于英國康橋大學、倫敦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等國外一流大學。此外,法學院還有數名來自哥倫比亞、哈薩克等國的外籍教師。
“真正的人才,不需揚鞭自奮蹄。”單文華説道。在他眼中,凝聚起這支具有國際化底色的隊伍,靠的是“交大法律人”的“正卓文化”——為人講正氣,行事走正道,執業求正義,為學尚卓越。“醫學治療生理疾病,法學‘治療’社會問題”,這是一群心中澎湃著理想主義使命的“法律人”,他們嚴於律己,同時也希望將法治信仰傳承下去、播撒開來。
“公平所繫,正義相托。在這莊嚴時刻,我鄭重宣誓:我志願投身法治事業,忠實履行一個法律人應盡的全部義務,恪守憲法,熱愛祖國,忠於人民,弘揚法治精神,維護正當權益,勤勉誠信,清正廉潔。我決心竭盡全力,捍衛法律職業的聖潔與榮譽,養天地正氣,行人間正道,求正義,尚卓越,為法治中國的繁榮發展和人類正義的美好未來奮鬥終生!”2016年,新入學的法科新生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首次宣誓入學,一字一句,擲地有聲地回應了“我們要培養怎樣的法學人才”。
對單文華來説,這不僅是中國最早最規範的法科生誓詞之一,也代表著中國法律人的一種奮鬥初心與精神傳承。回國以來,單文華始終活躍在研究前沿陣地上。2012年起,他和團隊承擔了一系列商務部委託研究課題,參與到投資條約手冊與範本研究工作中,以中國利益、中國特色、中國改革為依歸提出中國方案,形成了《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重要議題評估報告》《中國國際投資條約談判手冊》等核心成果以及眾多衍生成果。其中,《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重要議題評估報告》榮獲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這也是全國人文社科領域高級別的政府獎項。
“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這件事,其實我們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想做了,但那時兩國差距比較大,一直沒談成。”單文華説。自2008年正式啟動,中美投資協定談判斷斷續續向前推進。到2012年新一輪談判重啟時,單文華應我國主談部門商務部邀請,作為首席專家,直接參與到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系列項目中,帶領團隊研究制定投資條約談判手冊與中方文本。“我們以前做投資協定談判時沒有手冊,全靠談判團隊的超強大腦。但相關法律中包括太多法條和案例細節,有時候真的可能是‘一字之差,黃金萬兩’。所以,必須更加專業化、規範化地對待。”
為此,單文華帶領團隊系統鑽研起了國內國際的條約和案例,逐條逐句地深入研究,再結合我國的國情起草符合需求的建議稿。至今,單文華都記得他們拿著建議稿與代表團和相關專家進行討論的情形。“他們會追問每一個條款的精確含義,包括會産生怎樣的法律後果,在爭端解決上會如何去詮釋適用,等等。真的是一板一眼、一絲不茍。”單文華非常理解這種狀態,“這是兩個大國對規則與話語權的博弈,我們要確保中國的利益與話語權得到維護與發展”。
▲2015年6月,單文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E15投資政策專家小組會議並與主要成員合影
經過多個回合的溝通交流研討,團隊研製的範本也在不斷加強和完善。等到一整周的文本研討會結束的時候,團隊成員心中繃緊的弦一松,3個核心專家一下子病倒了兩個。但辛苦沒有白費,這一系列成果為中美和其他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提供了全面、實用的資訊與參考。商務部也表示了高度肯定,認為其“對我部開展對外投資談判和自貿區談判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事實上,2020年,中國和歐盟達成歷史性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和東盟以及日韓澳新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投資條款的談判均借鑒採用了相關研究成果。
這些年來,單文華主持了國際與國家重大重點課題數十項。他提交的“能源憲章”法律與政策建議被國家能源局及國際能源憲章組織採納;受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委託,他帶領團隊研製了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三部專門的國際投資仲裁規則,並頒行使用;在主筆撰寫世界經濟論壇E15倡議政策諮詢報告時,他是專家組中唯一的東亞學者;2020年,他還應邀參與了二十國集團智庫(簡稱“T20”)峰會第一工作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改革與貿易投資合作”專題報告的編寫工作……這是單文華工作成果的縮影。在他的領導下,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同心協力,以國家需要為己任,不僅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貢獻學術力量,還在聯合國、歐洲議會、世界貿易組織、能源憲章秘書處、東方經濟論壇等一系列國際重要場合傳遞出“中國聲音”,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到2023年,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已經形成在國際國內具有相當知名度的研究方陣,學院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先後兩次被國際權威學術認證機構QS授予“五星級法學院”國際認證。回首來時路,單文華和法學院腳踏實地,留下了眾多標誌性的足跡:2012年,法學學科獲批兩個國家級高水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應用型、複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13年,法學院院長單文華攜手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國際比較法科學院創辦全英文《中國比較法學刊》(現已入選新興資源引文索引期刊);2015年,法學院首倡並聯合五大洲20家一流大學法學院發起成立了“絲綢之路法學院聯盟”;2016年,法學院率先開設面向海上絲路的“中澳絲路班”(中國本科+澳洲法學博士學位)和面向陸上絲綢之路的“中國與國際商法”全英文碩士學位班,並開始招生,被認為是法學院在國際化辦學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法學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2020年,法學院進入QS“全球法學排名”全球前300位,中國前14位;2022年,“一帶一路”與國際法治研究院首批入選中央多部委聯合批准的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獲批全國首家國際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我國第一套專門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已然成型……
如今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正氣、正道、正義、卓越”的院訓醒目高懸,兩側的院聯則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法律人有自己追求的‘道’。”單文華説。在他心中,作為法律人,就要“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追求公平正義的大道上,無論山高水長,他和團隊都會攜手同行,像校歌中唱的那樣,“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
政治法律搭臺,暢通“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其實是極具價值的文化符號,更可貴的是,在當代環境下,它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機和活力。”2005年剛回西安時,單文華就瞄準了“絲綢之路”。在海外多年,他發現當時的中外學者在研究國際貿易法時,潛意識中都傾向於以西方為中心。“我們講國際貿易法,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的《羅德海法》,它的形成影響了整個大航海時代,甚至發展出通行歐洲與世界的國際貿易規則。但這不應該是國際貿易規則的全部,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古絲綢之路。”
在單文華看來,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古絲綢之路在亞歐大陸上繁盛了千年。在這條東西方交匯的貿易之路上,存在怎樣的典章制度呢?對於從事國際法和比較法研究的單文華來説,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探索其中的規範,不僅有助於弘揚民族文化,“當我們重開絲綢之路時,過去的規則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翻閱古絲綢之路史料的過程中,單文華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在法學領域,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並非“五院四係”行列,如果要跨越式發展,立足絲綢之路開展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可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
“在國際貿易規則構建過程中,我們參考西方的東西是可以的,但更應該做的是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為絲綢之路賦予新的價值和內涵。”單文華很快將想法付諸行動。他回國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中,就有人開始在他的指導下,研究絲綢之路的貿易規範。2006年,“絲綢之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簡稱“研究所”)正式成立,他帶領團隊率先邁進這一乏人問津的領域。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單文華備受鼓舞。在商務部、陜西省人民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大力支援與幫助下,2015年1月,他牽頭創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2018年更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政策協同創新中心”,簡稱“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以“世界視野、中國重心、絲路特色”為主旨,致力於打造中國特色高端智庫、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和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在西北大地上豎起了一面鮮亮的旗幟。
“學術研究以研究所為主,社會服務以協同創新中心為主。”單文華介紹説,15年來,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整合優質資源,搭起了“一院一所一中心”的國際/涉外法治研究框架。其中的“一院”,指的是2022年創立的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一帶一路”與國際法治研究院(簡稱“研究院”)。
對單文華來説,每一個部署都是在服務國家戰略的路線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每一步都力爭能夠佔據相關領域的制高點,並贏得先機。以研究院的創立為例,單文華注意到,“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二十大”報告中則首次單獨將法治建設作為專章論述、專門部署,明確強調了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創立就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以破解“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法治與國際法治研究的重點難題為己任,服務“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大局,服務中國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大局。
而為何總是能夠“搶先一步”?除了前瞻性研究,單文華認為他們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建設一支高水準、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在“一帶一路”法治研究方面,他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貢獻者,現任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政策協同創新中心中亞法研究室主任烏舒洛娃·索菲亞。這位曾擔任哈薩克國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的學者,早在十幾年前就為了完成博士論文“絲綢之路上的海關問題”,第一次從哈薩克來到西安,後來又接受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的橄欖枝,留在了這裡。“她一直在領銜研究中亞法。可以説,我們在中亞法研究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當我們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時,就有了捕捉先機、佔領高地的可能。”單文華説。
▲2023年,單文華率團訪問哈薩克國立大學並簽約共建“中國-中亞法治聯合研究中心”
2023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與哈薩克國立大學簽署了關於建立“中國-中亞法治聯合研究中心”協議。哈薩克駐華大使館和哈薩克國際通訊社等紛紛關注了西安交通大學代表團的訪問行動,他們認為這是落實中國-中亞峰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僅如此,西安交通大學代表團還接連調研了哈薩克、烏茲別克兩個國家的9所知名大學與科研機構,並在深度交流之後,簽署了7份合作協議,在擴大學校影響力,拓寬國際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無論從語言還是文化上,索菲亞教授對這兩個國家都很了解。可以説,她在俄語世界都能夠暢行無阻。這對我們與中亞與俄語世界地區開展合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單文華事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用他的話説:“‘一帶一路’是一個國際性倡議,既然是我國倡導提出的,那我們就應該做好相關的研究工作,讓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一帶一路’,從而推動其發展。”而這也正是他的研究動力所在。
早在2014年,單文華就率先獲得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支援,開展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圍繞區域治理、産業結構、投資貿易便利化和一體化、能源合作、文化5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2017年,單文華團隊率先向最高人民法院和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西安打造一個國家級的“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與法治創新示範區。“當時我們在建議中提出這個法務區的別稱就叫‘中央法律服務區’,簡稱‘中央法務區’(Central Legal-services District,CLD)。中央法務區的概念此前從來沒人提過,儘管事實上它是存在的,例如在倫敦、紐約等地都有法律服務比較集中的區域。所不同的是,它們多是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近年來,新加坡嘗試自上而下建立了國際商事法庭和國際仲裁中心、國際調解中心,並建造了一個‘麥克斯韋爾中心’,嘗試將法律服務資源集中一處,但同樣並未能提出‘中央法務區’的概念。我們認為,中國不僅完全可以建設這樣的法律服務集聚區,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一方面,我們的法律服務業這些年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自上而下的動員能力更強、探索魄力更足。而率先提這個概念的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夠更準確地描述這一事物,而且更加簡潔有力,從而會更具號召力與感染力。特別是,當我們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邁上高品質發展道路的時候,‘中央法務區’這個概念可以幫助更好地集中優質資源,在國際爭端解決和國際法律服務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單文華解釋道。2020年9月,集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第二國際商事法庭及其“一站式”爭端解決平臺于一體的示範區主體建築在港務區建成封頂;同年12月,“三中心一基地”(即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法律服務委員會西安中心、“一帶一路”律師聯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和國家生物安全證據基地)揭牌入駐,標誌著西安中央法務區正式落地。單文華團隊的相關工作也被授予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諮詢服務報告類二等獎。與此同時,上海、福建、四川先後建設了各自的“中央法務區”。2021年11月,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由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中國貿促會共同主辦,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秘書處、天府中央法務區(四川)、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建)、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中國貿促會法律事務部共同承辦的“全球中央法務區建設與營商環境優化法律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成功舉辦。會議達成廣泛共識,發佈了《全球中央法務區建設共同宣言》。“中央法務區”概念正在走深走實。
“關於‘一帶一路’建設,我的思路是政治法律搭臺、經濟文化唱戲、交通通信奠基。如果山水相隔、制度阻斷,各國互不了解,‘一帶一路’這個倡議將很難實現。”從35歲到53歲,單文華紮根西安18年,見證著中國成功融入世界體系,並積累起在其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實力。“中國長期是一個‘學生’,但‘學生’總有畢業的時候。我們的角色正在從‘學生’變成‘同事’,有時甚至是‘老師’。”未來已來,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正在走向下一個15年,而單文華和他的團隊也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中繼續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