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華鎣市:實施首位戰略 加速同城融圈
6月19日,位於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山經開區的筆電配套産業園,塔吊林立,工人們正在加快施工。筆電配套産業是華鎣電子資訊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根據重慶企業需求生産上下游配套産品。該項目總投資4.5億元,新建標準廠房13.4萬平方米、員工公寓1.7萬平方米,預計年底建成,可入駐企業20家以上。
華鎣山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何明介紹,在華鎣山經開區,從事筆記型電腦配件生産的企業共11家,均為重慶企業的配套商。2022年,華鎣筆記型電腦配件産業實現産值27.9億元。
近年來,華鎣市堅定把同城融圈作為首位戰略,實施33個同城融圈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與重慶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發展協作共興、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重要組團。
交通互聯互通
打造川東環渝交通樞紐
據中鐵十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其承建的西渝高鐵特長隧道華鎣山隧道掘進已經突破100米,所有施工正在加快推進。
在明月鎮明月村的草靶場隧道施工現場,風鑽機、挖掘機、出渣車等機械設備轟鳴聲此起彼伏。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隧道于3月底正式進洞,前期已完成洞口防護工程,接下來將以每天1.2米的速度正常掘進。
西渝高鐵是全國“八縱八橫”高鐵通道網中京昆、包(銀)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聯通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的重要高鐵通道。西渝高鐵全線開通後,預計華鎣到重慶主城區22分鐘,到西安1.8小時,到昆明3.3小時,到北京6.5小時。
廣安市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會戰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以來,華鎣市挂圖作戰,對表推進,加快華鎣山隧道及引道工程、明月渠江大橋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全力打好交通三年大會戰。未來,華鎣市將以打造川東環渝交通樞紐為總體目標,全面融入重慶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配合建成西渝高鐵廣安站,形成到重慶中心城區“半小時通勤圈”。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公路、鐵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産業共興互補
建設新興産業基地
近年來,華鎣市堅定發展玄武岩纖維、電子資訊兩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集群成鏈、轉型升級,全力建設成渝地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
2019年10月,從重慶市渝北區整體搬遷至華鎣市的四川瀚海精密製造有限公司建成投産。不到4年時間,廠房面積不僅比之前擴大了5倍,産值也翻了幾番。更重要的是,公司圍繞筆記型電腦配件産業,建起了完整的生産鏈,從模具開發、鐳雕、噴漆到組裝出貨,所有工序都可以在華鎣完成。
“今年一季度實現産值7500萬元,同比增長10%。”該公司負責人説,從一季度産銷兩旺的勢頭來看,今年完成3億元産值目標信心十足。
聚焦筆電、手機、通用零部件三大主攻方向,華鎣市持續加強與重慶兩江新區、渝北區等重點區域的産業協作,先後招引、鏈式聚集世界排名前三的筆電散熱模組生産企業力泓科技等電子資訊企業111家,成功創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目前,力泓科技、瀚海電子等27戶電子資訊企業,為重慶惠普、京東方等關聯企業配套生産CPU散熱模組、筆電外殼等零配件。同時,正大汽配、正梁機械等19家機械加工企業,為重慶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配套生産汽車零部件。
目前,“華鎣造”玄纖製品50%的産量銷往重慶,廣安蜜梨在重慶直銷率常年保持在65%以上。
服務共建共用
打造民生“幸福圈”
今年2月,重慶市巴蜀中學校川渝合作示範校在四川省華鎣中學正式掛牌。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華鎣市教育和體育局與重慶市巴蜀中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明確了戰略合作框架。
根據協議,巴蜀中學將在華鎣所轄部分學校的現代學校治理、課程體系建設、教師聯合培養培訓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華鎣所轄學校依託巴蜀中學雲校,共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等。同時,雙方還將共用知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機構人脈、資訊、渠道等資源。
目前,華鎣市4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與成渝地區知名學校達成合作協議,華鎣中學成功命名為西南財經大學優質生源基地;牽頭建立的華鎣山電子技術應用産教聯盟,目前已有重慶育才職業教育中心等10所學校和重慶成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12家企業加盟。成立重慶都市圈華鎣山教師進修聯盟,與重慶渝北、合川、北碚三所教師進修學院創建教育協同發展新模式。
在政務服務方面,華鎣市形成以“川渝通辦”為重點的“放管服”改革、完善跨區域交通協調機制等29條重大改革清單,以及華鎣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行動實施方案、華鎣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等14條重大政策清單。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川渝通辦”專窗,近三年累計辦件7947件。
在醫療衛生方面,華鎣市深化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醫療機構協作,穩步推進跨區域醫聯體。7家醫療機構開通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國家級平臺,160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普通門診直接刷卡,147家定點藥店開通跨省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業務。
華鎣市著眼于醫療、金融、交通、環保等多個領域,推進毗鄰地區服務共建共用,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準,打造民生“幸福圈”。(謝鑫、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