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換心之後,記憶也會隨之轉移嗎?

2023-05-05 08:48

來源:科學中國人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國古代竟然有一個另類的心臟移植記錄。準確説,應該是“換心”。據《列子·湯問篇》記載,主治醫生是扁鵲,患者是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扁鵲認為他倆的病要想根治,只能交換心臟。結果,這倆人病是治好了,但有齊嬰心臟的公扈,覺得他應該是齊嬰。同樣,有公扈心臟的齊嬰,也直接上了公扈的家門,覺得那才是自己家。這個像繞密碼一樣的結局,顯示出一個問題:古代,人們覺得心臟帶有一個人的記憶,心臟移植後,記憶也隨之發生轉移。但,這是真的嗎?在心臟移植手術大力發展的當今世界,我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嗎?

不止人腦有記憶

眾所週知,人的大腦具有記憶功能。但只有大腦才有記憶功能嗎?顯然,一些研究人員有不同意見。

美國夏威夷大學神經心理學家保羅·皮爾索爾(Paul Pearsall),在《心臟密碼:挖掘心臟能量的智慧和力量》一書中記錄了大量案例。比如:一名8歲女孩在接受一名10歲女孩的心臟後,不斷夢到供體女孩被謀殺的場景,而警方根據其中的線索將罪犯繩之以法。再比如:一名47歲的男性患者在心臟移植後,開始有輕度進食障礙。而這是那位14歲供體女孩生前就有的問題。保羅認為,人類身體擁有記憶功能,而心臟又有喚醒記憶的功能。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加裏·施瓦茨(Gary Schwartz),則將之稱為“細胞記憶”。

簡單來説就是:細胞擁有人體整套基因,器官移植患者會“繼承”來自捐獻者部分基因,類似形成記憶的細胞條件反射。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阿傑梅拉心臟移植中心醫學主任邁克爾·麥克唐納(Michael McDonald)表示,“細胞記憶”作為我們適應性免疫反應的一部分,可以使我們不受疾病、感染、癌症和各種異物的損害。坎迪斯佩特教授是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的藥理學家,他也認為思維不僅存在於大腦之中,而是遍佈整個身體的。他相信記憶能夠傳輸到網路的任意一個地方,有關食物的記憶可能在胰腺或者肝臟裏,也可以通過移植轉移到別人體內。

是科學還是巧合?

雖然多年來有很多案例支援“細胞記憶存在”的觀點,但相應地,也有許多科學家不認同“記憶轉移”這一論點。

美國首席心臟病專家約翰·施羅德稱:“器官移植會轉移記憶的説法是不可思議的。”英國國民保健署移植服務部門前主任約翰·沃爾沃克(John Wallwork)認為,器官移植不可能改變人的性格、記憶或感覺。許多實驗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

1992年,一項研究訪問了奧地利維也納47名經歷心臟移植2年以上的患者,其中79%的患者表示他們術後性格並未發生任何變化;15%的患者稱,自己的性格確實發生了變化,但不是因為器官移植,而是因為自己經歷了危及生命的事件。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移植外科醫生傑夫·潘奇(Jeff Punch)對 “細胞記憶”給出了幾種可能解釋。比如某些器官接受者發現自己手術後開始愛吃甜食,恰好與捐獻者一樣。但這其實是因為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免疫抑製劑——潑尼松龍使人感到饑餓,因此器官接受者在用藥後可能會渴望甜食——這樣“神奇的性格轉變”其實僅僅是藥物的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心臟移植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到壓力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會放大生存的不穩定感,對患者造成一定影響。以色列沙瓦塔精神病學中心一項對35名經歷心臟移植的男性進行調查。73%的受訪者認為心臟移植對讓他們對生命的珍貴有了新的認知,變得更加利他主義和追求精神價值。因此,也會相應的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科學,還是巧合?至今仍爭議不斷。給真相以時間,也許,業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仍舊會持續下去。


【責任編輯:吳一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