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國情>

如何安全地解凍人體?科學家們要向北極圈的這種蛙類學習

2023-05-04 10:43

來源:科學中國人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冷凍人”究竟是不是騙局?

隨著第一批“冷凍人”復活失敗,有關這項技術的爭議也越來越大。

如何將“冷凍人”成功解凍,成了橫在這項技術和未來之間的門檻,短期內很難跨越。

但科學家們似乎並不打算放棄,他們又從自然界找到了新的“繆斯”——一種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木蛙(Rana Sylvatica)。

image.png

哪怕冬季會被凍成“冰塊”,只要氣溫開始回升,木蛙也能正常復蘇,活蹦亂跳。

它們身上,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木蛙身體的秘密

木蛙進入冬眠狀態後,不但心臟會停止跳動,大腦也會暫停運轉。最極端情況下,它能在-18℃的嚴寒中冷凍7個月甚至更久。這一特性,令科學家們覺得不可思議。

image.png

正常狀態和冰凍的木蛙(左)及其分佈範圍(右)

從解凍機制來説,機體在冷凍後之所以無法達到“無損解凍”,是因為冷凍和解凍過程都不可避免地會對機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比方説,血液經冷凍凝固後,很容易使機體因局部缺血導致組織缺氧壞死。而解凍的過程又會促進活性氧(ROS)産生。這種物質對機體細胞有很強的氧化作用,一旦過量,會對細胞造成嚴重損傷,甚至導致細胞死亡。那麼,木蛙是怎麼躲過這些“傷害攻擊”的呢?關鍵,就在它的肝臟裏。

image.png

凍(左)和解凍(右)過程中的木蛙,黑色部位(i)表示結冰,“h”指示心臟,“l”指示肝臟

科學家們發現,每年的夏季和秋季,木蛙的肝臟中就會儲備大量的肝糖原。等到了冬季,環境溫度開始降低,它們的肝臟就會快速分解這些肝糖原,並在體內産生大量葡萄糖,通過提高心率的方式,盡可能地讓這些葡萄糖以最快的速度分佈全身。而葡萄糖恰恰是一種很好的細胞冷凍保護劑,可以在低溫環境中避免細胞內部結冰。並且,木蛙的重要器官,如大腦、腹部等核心器官內的葡萄糖濃度會高於骨骼肌或皮膚等外周組織。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在木蛙體內發現了一種“冷凍響應蛋白”。這種蛋白屬於一種冰結合蛋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細胞內的小冰晶形成大冰晶,進一步降低低溫環境下,細胞內冰晶生長對細胞和組織造成的傷害。

image.png

結冰的木蛙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因素,木蛙還有另一種“保命機制”:在低溫環境下,通過DNA修飾和轉錄因子的調節,適度改變某些基因的表達。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有些抽象,但結合機體上的表現還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冷凍狀態下的木蛙不可避免要面對氧氣缺失的情況,這個時候,木蛙就會下調線粒體中參與有氧呼吸相關基因的表達,使細胞能實現一定程度的“無氧呼吸供能”,減少對細胞有害的活性氧産生。再比如,木蛙體內還有一種用於調節這些機制的microRNA。在它的調節下,木蛙才能根據環境不同,調整凝血和抗氧化應激相關基因的表達和相關蛋白的穩定性及活性。使木蛙在天氣回暖時,降低氧化應激對它造成的危害。

木蛙的特性,正是我們需要的

科學家之所以會對木蛙産生濃厚興趣,主要就是看上了它的這種特性。美國亞利桑那州遺體冷凍服務機構Alcor發現,“冷凍人”在長期的冷凍狀態下,皮膚會慢慢出現一些裂痕。雖然看著不嚴重,但解凍之後情況會非常糟糕。一些“冷凍人”解凍之後,不論是皮膚還是內臟,甚至是骨骼、血管,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斷裂,幾乎無一完整。起初,Alcor團隊以為這是由於解凍速度快引起的。可當他們放慢解凍速度,卻發現,“冷凍人”表面的裂痕雖然少了,但他體內的器官卻是損毀最嚴重的。上述的這些表現,究其根源,是沒有真正解決“冷凍—解凍”過程中的細胞受損問題。

誠然,即便是木蛙,也需要一個完整、協調的體系才能實現“冷凍—復蘇”的過程。要達到這一步,我們要弄清楚的還有很多。“冷凍人”技術的初衷,是為了給那些疑難雜症患者留下一個希望:他們在未來某天復蘇後,醫療手段已經可以很好地治愈他們的疾病。但願這不止是一個“希望”,而是不久以後的現實。


【責任編輯:吳一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