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擺渡人——記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曾永康
讓“孤島”融入社會的海洋,讓不完美的人也擁有幸福。
一邊是孤苦的病人,一邊是家庭和社會。康復治療師,像連接兩岸的擺渡人。他們用精湛的專業技術、科學的治療方法、耐心的工作態度,照亮病人前行的航向,幫助患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品質,給予他們走出苦難的力量,載著他們駛向幸福。
——題記
選擇
一身合體筆挺的西裝,乾乾淨淨的襯衫領口端正地係著與西裝色調搭配的真絲領帶。一頭烏絲雖已漸被“霜雪”覆蓋,但被打理得妥帖整潔,鼻樑上架著一副標誌性的圓形黑框眼鏡,于紳士風度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儒雅的書卷氣。作為國際知名的康復治療領域專家,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曾永康無論是出現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下裏的友人、師生會面,總是溫文爾雅,仿佛眼前的這個人,是從影視螢幕裏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學校園中,翩翩走出來的教書先生。
曾永康善談,操著一口廣東味道的普通話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給人如沐春風的親切感。在和筆者交談的兩個多小時裏,“好開心”是曾永康的口頭禪,這個詞貫穿了他過去30年裏為重型精神障礙患者而設的神經心理康復和身心介入、中西合璧的康復治療法,以及替代療法的減壓作用的科教之路:
當初選擇走上作業治療師的職業之路“好開心”;被國際知名學者認可和提攜“好開心”;幫助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自食其力“好開心”;成為精神疾病康複學科領域世界排名前五及全球前2%論文被引用最多次數的科學家“好開心”;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健康顧問,為740萬香港同胞制訂未來10年的康復計劃方案“好開心”;與內地多家知名學府和眾位同行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康復醫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好開心”……
曾永康與學生在進行康復治療的實踐課程
然而,人生不會只有開心,而沒有不開心。曾永康這一生也絕非沒有經歷過坎坷和磨難,但他的胸懷排解了那些負能量,使他具有了將“不開心”轉變為“好開心”的能力。“人生與科研之路上,一定有許多困難和辛酸,但當你經歷和克服它們之後,就成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記憶。”在曾永康看來,以正能量建立樂觀的心態是一位合格的康復治療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質。
在青年求學時期,曾永康成績出色,有志救傷扶危,當時他的分數已經達到牙醫這個高難度醫學學科的要求,但他敢於向難度挑戰,寧願放棄發展較成熟的傳統治療醫學科目,毅然選擇了作業治療師的學科方向,尋找更廣闊多樣的發展空間。作業治療是康復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康復對象為中心,通過各樣的作業活動或/和適當的環境干預來改善康復對象的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目的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或提高獨立生活和勞動的能力,使其作為家庭和社會一員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相較于其他康復治療方法而言,物理治療注重的是預防及治療身體上的病患傷痛,而作業治療主要針對患者身體、精神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功能障礙,看重的是如何讓疾病或者殘疾與生活相協調。”曾永康解釋道,“這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治療方法。治療師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每個舉動和情緒,並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如果只希望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或者擁有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選擇從事作業治療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在當時,不要説在香港,就是在全世界,作業治療也不是一個發展成熟的專業領域,擁有太多不確定性,大家都在摸索、研究,甚至觀望。“在臨床工作中,需要直面太多的人間疾苦,你不僅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必須逼迫自己去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曾永康説,“除了傳統的醫學知識,還需要掌握物理、化學及生物等科技方面的學問。另外,心理學也非常重要,人與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在我們這個領域非常關鍵,同時還要有開創性的思維和勇氣。”
這些難處讓很多人在做選擇時望而卻步,但在曾永康看來,迎難而上所取得的是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以及體現特殊的人生價值。“臨床醫生可能賦予患者生命的長度,讓他能活下來;我們則可能賦予他生命的寬度,讓一些有障礙的病人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日常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曾永康表示,“如果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不盡如人意的命運中,通過我的康復治療,重新喚起心中的希望,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標,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這是為人類幸福作出最直接的貢獻之一,也是作為一名作業治療師的崇高使命。”
曾永康畢業之後曾到醫院從事康復治療的臨床工作,主要輔導腦退化症的病人,幫助他們增強記憶力和專注力,促進患者重建功能,重拾自信,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過上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境況讓曾永康感嘆:“醫學領域包含很多東西,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會發現你不知道的更多,也越會鞭策著你繼續挖掘自己的潛能。無論是臨床還是基礎研究,都沒有寫好的劇本,而是要靠人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斷地向前突破。”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曾永康的上進與付出為他贏得了回報。1989年,香港政府將當年唯一一個公派作業治療師進修名額分配給了他,派他到澳大利亞進行為期半年的深造。這段進修經歷讓曾永康得以與國際上的康復治療員交流和學習,開闊了他的學科知識和眼界。此行讓他在無垠的學海中,確立了投身科研的決心,讓他以實證研究開創更多的治療手法,幫助病人。
1992年,曾永康獲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維羅妮卡·皮爾森教授賞識提攜,到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是一個喜歡不斷挑戰自我的人,憑著對康復醫療學科的一腔熱愛,篤志不倦。剛開始讀博的那段時間,曾永康除了常規的課程之外,還會給自己加碼,從圖書館借來大量與康復醫療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利用課餘時間廢寢忘食地研讀,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方面的文獻和最新研究動態,希望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探索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術上的突破。曾永康的勤勉努力很快又讓他有了回報,“大學裏面一般要4~5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學位,我3年多就完成了”。
曾永康讀博期間的研究課題是用干預的手法,幫助患有重型精神障礙的病人回歸社會,尋找工作。為了結合實踐做研究,他白天要到精神病院上班做作業治療師,接觸各種症狀的精神病患者。“他們經過治療出院之後,往往找不到工作,待在家裏時間長了接觸不到社會,就會慢慢舊病復發又回到精神病院,形成惡性迴圈。”曾永康對這些病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希望能用一些辦法幫助他們找到工作,讓他們看到幸福生活下去的希望。“除了認知能力需要訓練之外,社交技巧也需要提高,這是打針吃藥都無法實現的,我為他們打造了一套精準的康復方案。”在導師的推薦下,曾永康憑藉關於工作場所社交技巧研究的博士論文,在1996年于蘇格蘭舉行的第十四屆社會科學與醫學國際論壇中,贏得最佳跨區域個案研究獎,成為亞洲區7位獲獎人之一。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年。作為專業領域的博士人才,又是香港特區僅有的幾位專業的作業治療師之一,曾永康獲香港理工大學聘請任教,同時參與科研工作。這段經歷使曾永康的科教人生全面步入了快車道。他分別於2002年晉陞為副教授、2010年晉陞為教授,2017年起開始擔任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2018年被委任為“鄺美雲社會心理健康教授”,2019年7月擢升為康復治療科學講座教授。這些年來,曾永康也開始在世界康復領域的科研舞臺上嶄露頭角,發表文章,不斷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2003年,曾永康與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伊利諾伊州理工學院帕特裏克·科裏根教授合作,開展芝加哥、北京和香港三地的大型研究,發現各地普遍都存在著僱主對僱員的精神病污名化的狀況,這受到背後各種不同的文化因素影響,他們於是決定為去污名化和輔助精神病康復者就業提供指導方向。這一項目獲得了美國國家精神健康院25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這在當時是一個可以寫進香港理工大學校史紀錄的數額。
2007年,曾永康在休假期間,到美國耶魯大學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從事社會認知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區功能中的作用研究。加上他先前多次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斯康星大學及達特茅斯學院等學府訪問,有助於他將美國不同流派、不同學者的觀點和主張加以分析與結合,取長補短,去蕪存菁,從而研究如何為精神病康復者提高專注力及認知能力。他順應特定職業而進行社交技巧訓練,提出更優的模型去幫助每一位精神病患者,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進入21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承受劇烈的競爭及其他社會因素帶來的精神重壓,香港的精神障礙患病率明顯持續增高,香港在一項調查中因工時長被稱為“全球最累城市”。在精神障礙患者由醫院向社會過渡的重要“緩衝期”中,精神康復服務在整個康復服務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曾永康回到香港之後,獲得了香港醫療衛生研究基金的資助,被委託設計一套綜合輔助就業模型,以便協助精神病康復者重返職場。這一計劃以改善社交技巧為重點,幫助他們建立關係、投入工作。結果顯示,精神病康復者按照曾永康的指導改善社交技巧後,就業率從20%~30%的水準提高到將近80%。他這項突破性研究——工作場所社交技巧及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綜合性就業支援的康復治療策略,引起了世界廣泛關注,使他長期位於精神疾病康複學科領域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科學家之列。
踏入2023年,時光荏苒,曾永康已經在香港理工大學耕耘了25個年頭。回想這段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他慶倖能夠在學術上取得一些成就,而這有賴於三大因素:其一,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賦予大學學術自由;其二,香港理工大學有開明的制度,支援大學老師跟本地、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學者互相交流;其三,他特別感謝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現任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和前任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教授,在這3位大學高層管理人員的支援下,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得以在康復治療領域向前邁進。
拓展
當今世界,健康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程度的綜合尺度。
在選擇走上康復醫療科研道路最初的20年裏,曾永康一直集中研究為重型精神病患者而設的神經心理康復和身心介入療法。作為一種專業學科和技法,曾永康坦言“之前的臨床康復主要還是照搬了西方的康復模式”,忽視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有著幾千年實踐經驗和理論的傳統醫學。
善於學習、長于思考、敢於突破是曾永康一貫的特質。他不止一次在心裏向自己發問,如何讓更多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方案”登上世界舞臺,能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和認可?如何讓更多有能力和想法的中國康復治療師脫穎而出,展現才華?
作業治療原是西方醫學裏的一种醫療服務,療程完全是按西方標準制定的,包括身體、感官、智力及溝通等活動。曾永康內心長久以來一直都在思索,能不能通過科學驗證,將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中國養生功法融入療程,替代藥物療法,拓展現有以西方為主導的康復科學,開創出中西合璧的康復治療法。這不單能讓中國的康復治療學科擺脫對西方治療標準的依賴,且更符合華人同胞的身心需要,亦能令世界各地的病患者受益。
過去,傳統的康復治療大都在醫院進行,面對的基本都是殘障人士,但最近十多年來,康復治療已逐漸由治療殘疾人士擴展到為大眾預防疾病,提供服務的場所也從醫療機構轉移到社區、家庭。曾永康舉例道:“人口老齡化是全球各地都需要面對的嚴峻議題,香港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很多老人並沒患重型精神障礙,但是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抑鬱,因為退休或者身體不好而終日無所事事,子女平時又很忙,沒有時間關心他們,心情就會很鬱悶。”
曾永康針對這一現象獨出機杼,很早就開始了一項全新的研究規劃。年少時系統學習過咏春和洪拳等中國功夫的他,寓興趣于研究,將這些中國傳統功法應用於臨床康復治療,助人減壓和保持身心健康。曾永康將具有800多年曆史的“八段錦”加工整理,改進設計出一套新的八段錦功法,由8種導引動作複合而成,每式的動作設計都針對特定的臟腑保健或病症治療的需要,有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能提升人體陽氣及代謝功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病患或亞健康人士提高心理舒適度。而且,練習八段錦無需器械,不受場地局限,簡單易學,節省時間,對慢性病、急性病、重症等患者恢復正氣也有顯著的協同作用。
在臨床成果面前,曾永康一直堅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主張。他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去研究闡釋八段錦背後的生理機制,並成功發現了關於皮質醇在這些干預手法下的變化。原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是一個神經內分泌反饋調節系統,也叫HPA軸。HPA軸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部分,參與控制心理壓力的反應,並調節許多身體活動,如消化、免疫系統、心情和情緒,長期慢性壓力會影響HPA軸的調節功能。HPA軸反饋或週期失調,以及隨後皮質醇水準的增加,會造成血壓血糖指數異常、體重增加、身體疲勞、記憶力減退,甚至阿爾茨海默病。而練習八段錦可調節HPA軸的活動,刺激大腦神經,降低皮質醇水準,産生愉悅情緒,解除疲勞,緩解緊張的心情,舒緩心理壓力,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協調作用,從而降低抑鬱症狀。
研究團隊成員的新年合影
曾永康通過研究證實了中國氣功療法所帶來的抗憂鬱成效,同時他還研究諸如穴位按摩、香熏等其他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療法,引起了世界廣泛關注,使他成為將中國功法應用在康復治療領域的奠基人。
曾永康因在精神康復治療領域的斐然成果而被香港特區政府委以重任,他們誠邀曾永康擔任特區政府的健康顧問,幫助政府解決一些康復專業領域中難以攻克的問題,並且制訂長遠的政策規劃。
“政府的信任和香港民眾的重托讓我深感責任重大。”曾永康面對千斤重擔沒有退縮,他迅速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顧問團隊,這支跨專業的團隊不僅有康復領域的專家,還有護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專門研究社會政策的專家。從2017年至2019年,曾永康帶領團隊共同工作了兩年半,就殘疾人士的各種服務需要提出方針,涵蓋住宿及日間照顧、社區支援、就業、無障礙設施、交通、醫療、教育、體育、藝術等各個範疇,一共提出50多個建議給政府。“我把過去幾十年對康復的了解和經驗,薈聚成為一個未來10年的大方向,形成一個服務的藍本,這就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提供的一個大型諮詢方案——《香港康復計劃方案》。”
在長達3年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過程中,曾永康也是香港民眾在健康領域的“定海神針”,他經常出現在電視臺、報紙、各大網路平臺上,分享如何在疫情下維持健康生活,並積極推廣八段錦和係內其他教授研發的“康復八式”等身心運動,鼓勵大家持之以恒,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節運動強度和時間,循序漸進地提升體能,達到重建體魄、重拾信心和重獲生活的目的。
在香港取得成功之後,曾永康也將目光投向了內地的康復治療領域,他在思考,作為同宗同種的中國人,“香港經驗”能否同樣在內地取得成功?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曾永康所在的香港理工大學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進行災後重建醫學中心合作建設,從那時起,曾永康就開始與內地學者一起在災害護理、物理治療、作業治療、災害精神衛生、災害流行病學和緊急醫學救援等方面進行教學科研合作。也正是在這次地震災難之後,內地民眾才對康復醫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人們意識到災害不只是對人身體造成損傷,在精神上造成的損傷可能更巨大,同時也發現,身邊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少之又少,與國際接軌的康復治療幾乎是零。
擇己所長,擇世所需。在這種情況下,曾永康覺得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內地的民眾健康做更多的事情。他開始為四川地震災區培養在職康復人員,並在華西醫學院康復醫學系開展符合國際標準的作業治療教學,用香港理工大學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培養人才。
曾永康(右)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合作簽約
自從2010年之後,曾永康更是將工作重心放在內地。他開始了“空中飛人”的生活,一年中頻繁往返于香港與內地各大城市的院校、醫院之間,傾注一腔熱血,希望能為內地康復治療的科研大廈添磚加瓦,能將自己的經驗和理念紮根在祖國的大地上。十幾年裏,曾永康先後同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作,將自己的經驗無私地同大家分享,通過多種方式和形式,加強學術交流,把先進的技術、研究成果傳遞到內地,並選撥優秀人才赴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進修學習。他輔助撰寫康復醫療的國際認證申請書,幫助內地高校去做世界級的認證,促進內地作業治療與國際接軌,讓內地廣大群眾得到國際水準的作業治療服務。
曾永康為推動國內康復治療醫學不辭辛勞,終於取得了成效。隨著康復醫學在國內的發展與深入,康復治療不僅逐漸為大眾所熟知,而且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將預防和康復相結合,從而實現“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此外,《綱要》還表達了對心理健康和殘疾人健康的關注,指出要分別通過“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和“精準康復”策略,為心理疾病患者和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
彈指一揮間,曾永康見證了國內康復治療領域的變化——從一張白紙走向蓬勃發展,他從心底感到欣慰,同時憧憬未來。在這巨大的飛躍背後,曾永康不僅是見證者,更是全程參與其中的貢獻者、開拓者和領路人。
傳承
根據《柳葉刀》的研究統計,中國是全球目前康復需求最大的國家,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由於我國康復醫學起步較晚,目前仍面臨著人才緊缺的現狀。身為國際康復治療領域的知名學者,除了前沿學術,曾永康並沒有忘記培養人才的重任。
曾永康明白,人才是一個國家科研界最珍貴的資源。一流的儀器設備可以購買,一流的平臺可以打造,但離開一流的創新型人才,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和無源之水。在他看來,我國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有充足的優秀生源,但如何培養他們是一個關鍵問題。
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內地,曾永康對於學生的要求都十分嚴格。他遴選學生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首先是對康復醫療科研領域有興趣,能夠從中得到最純粹的喜悅或者滿足,而不僅僅是把科研當成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其次是堅持,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科研態度,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研的構成是一個相對不可控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是漫長而未知的,所以需要科研工作者有很強的定力,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決心和恒心。
“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創新’,更是‘用心’!”曾永康時常告誡年輕人,做一名康復治療師除了專業能力,更須具有仁愛之心。因為每個患者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是父親、丈夫、兒子……一旦生病,也就意味著家庭中一個角色的缺失,這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説都是不小的打擊。對於康復治療師而言,需要走進患者心裏,甚至走進患者家屬的心裏,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配合康復治療工作。“醫院並不能保護他們一輩子,他們總要獨立地面對社會中的各種人、各種事。那麼,或許我們現在努力一點點,再努力一點點,他們將來的生活就會少經歷一些不開心的事情。”
作為學者,曾永康的學識和人品得到學生和同行的一致認可與尊重。中國人素來講究“傳承”這個概念,弟子要慢慢繼承老師的衣缽。“但我希望他們能儘快地超越我,快點,再快點!”曾永康的這種期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激勵著團隊裏的年輕人。
“無論多晚,晚上10點也好、11點也好,我發電子郵件處理一些功課或者工作上的事情,他們都會秒回我,這説明他們已經把生活和科研融為一體了,真的好用功。”在記者面前,曾永康毫不隱藏對這些年輕人的喜愛,“他們既聰明又努力,那股拼命的勁頭總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在曾永康看來,科研沒有止步的一天,他每天都在思考學科領域裏的發展問題:“做一個成功的科研人員,除了用功,還要睜開眼睛看世界,及時了解學科動態和技術前沿,要做到與時俱進。”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曾永康和團隊把目光投向人工智慧技術與康復治療的結合上,他們嘗試建立起基於電子平臺和人工智慧的評估工具,進行身心療法的線上干預,評估照顧者的需求、兒童的精神健康風險等。
曾永康為人淡泊不爭,他明白作為一個導師,不僅在於本身的學識,更重要的是在品性上讓人信服。儘管身為研究團隊的核心和學科的權威,但是對於團隊裏的同事以及梯隊裏的年輕人,曾永康始終保持著開放和寬容的胸懷,滿腔熱忱地幫助和扶持他們。在每一次的科研例會上,他總會要求每位成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大家出現觀點和意見不統一時,他也不會搞“一言堂”,輕易下論斷,而是要求拿出第一手數據來説服大家。
按照中國傳統觀念,人生有苦有樂,有得也有失。科研和教學的雙重重擔,讓曾永康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自己的休閒時間和與親人相伴的樂趣。“有時候也會感到很累,但一想到康復醫療科學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能把我們的研究結果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最終使患者受益,就能實現‘健康中國’的願景,這種成就感使我一直有動力堅持走下去。”
不久前,分別有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知名大學向曾永康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能出任學校作業治療係的系主任一職。曾永康拒絕了這些邀請,“我還是希望能把自己在科研和教學上的精力與價值發揮在這裡,為香港、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
這幾年,曾永康和他的團隊忙得不可開交,但是辛苦換來的好消息也一個接一個傳來。在2022年的EduRank網站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理工大學在醫學相關專業(作業治療和物理治療)首次位列中國和亞洲第一;香港特區政府正在將曾永康提出的幾十條建議和規劃,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康復治療研究已經在全國普及推廣開來,不僅在各大三甲醫院,也在更多的研究型醫療機構落地生根,讓更多國人享受到與國際接軌的康復治療。
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希望。曾永康的經歷完美地詮釋了這一真諦。“30多年過去了,我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和付出的努力。如果讓我重新再選,我還是不會改變自己的初心——做一名‘幸福擺渡人’!”曾永康動情地説。
專家簡介
曾永康,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他作為國際知名的康復治療科學科研人員,多年來累計獲得超過2.1億的研究資助,共發表逾270篇論文,論文被引用超過9600次,H指數達52,在精神科康復領域全球排名第5。長期致力研究為嚴重精神病患者而設的神經心理康復和身心介入、中西合璧的康復治療法,以及替代療法的減壓作用;積極與國內多家知名學府合作及進行多次深入交流,並擔任客座教授,協助推動物理治療及作業治療學科的科研發展和專業認證;曾帶領顧問團隊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顧問研究服務,完成兩個大型諮詢方案——《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及《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