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這片廣袤的八桂大地,山環水繞、千溝萬壑。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多樣的地貌形態,為橋梁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基礎。從古至今,廣西的橋梁建設經歷了從簡易到現代、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奮進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橋梁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進入迅猛發展期。
1969年建成的柳沙線鬥江橋。廣西壯族自治區公路發展中心 供圖
早在先秦時期,廣西先人就開始搭建簡易的橋梁,拉開了橋梁建設的帷幕。隨著歷史的推移,廣西的橋梁建設技術不斷進步,橋梁數量也不斷增多。到了明清時期,廣西的建橋技術和工藝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清代嘉慶五年《廣西通志》記載,當時廣西各地比較重要的橋梁已有1007座。
桂林解放橋。莫寒琳 攝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橋梁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以及施工機械化水準的提高,廣西公路橋梁建設進入了迅猛發展期。據統計,僅1991年至2009年間,廣西公路橋梁數量就從5587座增長至1.4萬餘座。
扶典口西江特大橋——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廣西交通設計集團供圖
進入21世紀,廣西更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佈局,持續掀起交通建設熱潮。這一時期,橋梁工程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品質效益轉變,設計水準、品質水準、科技創新水準不斷提升。相繼建成了一批安全、美觀、耐用的橋梁,如扶典口西江特大橋、相思洲大橋、平南三橋、天峨龍灘特大橋等。這些橋梁不僅深刻改變了廣西的地理空間結構,讓無數天塹變通途,更成為了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紐帶。
平南三橋——“2018-2023十大最美橋梁”。廣西交通投資集團供圖
在橋梁建設領域,廣西尤其以拱橋的建設而著稱,被譽為“拱橋之鄉”。廣西的拱橋數量和品質均居全國前列,且不斷突破科技瓶頸,刷新世界紀錄,引領世界拱橋實現跨越發展。
1968年,以鄭皆連院士為代表的橋梁建設者提出了無支架施工搭建拱橋的大膽設想,並研發出了鋼絲繩斜拉扣挂松索合龍工藝。這一技術創新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並迅速在全國推廣。從此,廣西橋梁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中國修建拱橋最多的省區之一。
平南相思洲大橋——廣西最大跨度對稱組合梁斜拉橋。廣西交通設計集團供圖
此後,廣西橋梁技術團隊不斷創新,相繼研發出了千斤頂斜拉扣挂懸拼架設技術和千斤頂斜拉扣挂連續澆注拱肋外包混凝土技術等先進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廣西在拱橋建設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天峨龍灘特大橋——世界最大跨度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廣西交通投資集團供圖
2020年,主跨575米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平南三橋又一次刷新了拱橋跨徑紀錄,成為中國橋梁的“新名片”。這座橋梁的建設不僅攻克了多項技術壁壘,還開創了不良地質條件下修建大跨徑拱橋的先河。同時,橋梁技術團隊還研發了膨脹收縮可控的管內混凝土材料及灌注方法,克服了鋼管混凝土拱橋的最大品質瓶頸。
2024年,世界首座跨徑600米級的混凝土拱橋天峨龍灘特大橋建成。作為新的“世界第一拱”,天峨龍灘特大橋主跨跨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建設費用更省、後期維護更便捷、建設方式更環保、“産學研”合作更本土化。這座橋梁首次明確勁性骨架拱橋應採用容許應力+二類穩定極限承載力結構分析方法,為大跨拱橋設計提供了新範式。此外,橋梁技術團隊圍繞跨拱橋拱肋吊裝、外包混凝土澆築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掌握10余項超大跨徑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系列核心關鍵技術,拱橋施工工藝實現新跨越。
如今,廣西已經在山川河谷間架起了3萬座形態各異、類型豐富的公路橋梁,逐步形成了以大跨徑拱橋為標桿、多種橋型並舉的格局。這些橋梁不僅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成為了中國橋梁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譚雪飛、李雪芝、唐春梅、劉娜利 廣西交通廳供稿)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