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物上“戶籍”!考古“黑科技”助力追溯人類高原生存歷史

發佈時間:2024-12-03 13:49:42丨來源:央視財經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西藏阿裏地區的革吉縣地處羌塘高原大湖盆區,革吉的藏語意為“美麗富饒的土地”。在這裡,雪山、冰川、草原、湖泊,以及眾多高原生靈,構築出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如今,這裡成了科研工作者跨越時空、進行考古探索的寶地。海拔約4700米的梅隆達普洞穴遺址就是其中一個寶地,這裡是青藏高原腹地科學考古迄今為止發掘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也是世界範圍內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遺址。

在高原寒冷乾燥的獨特環境中,梅龍達普洞穴遺址保存了大量動植物遺存、微體化石和沉積物DNA。從2018年至今,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已經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早期金屬時代的各類文化遺物逾萬件,將人類在海拔4500米以上極端高海拔環境中的生存歷史提前至十萬年前。

文物發掘工作需要考古人員一鏟一鏟手動操作,考古發掘後,手鏟所觸及的地層遺跡就隨之消失。因此從中國考古學誕生伊始,給每一件文物上資訊“戶籍”就成為考古工作的標配。然而過去受技術限制,每一件文物的“戶籍”信息有限。

如今,借助一台全站儀,通過發射和接收紅外射線,自動讀取和計算坐標數據,考古人員可以輕鬆獲得一件文物的高精度三維坐標。

除了全站儀,在這次考古工作中,他們還運用無人機、三維掃描器等高科技設備對考古遺址資訊進行全方位、高解析度地提取和記錄,並通過多學科協作構建並復原出萬年人類演化與文明發展生動歷史。

認識一件文物樣本僅僅了解“外貌”遠遠不夠,內部結構尤為重要。挖掘出來的樣本被送回北京的研究所進行CT掃描。不過,“向內探究”的過程並不容易。此前,考古人員通常只能通過肉眼觀測其外表形態。

現在,借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研發的CT掃描機器,考古人員可以在不破壞樣本的情況下進行高解析度掃描和成分定量分析,還可以結合圖像處理技術,獲得高精度的外表以及內部結構三維圖像。

科技讓文物説話,不斷在古代的遺存中解鎖更多文明“密碼”。人類何時在青藏高原定居,如何適應高海拔環境,一直是學界關注且富有爭議的課題。尋找古代人類的DNA是破解這一課題的關鍵。

2020年,“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與遺傳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揭牌。依託科研基地這個大本營,研究團隊用主導開發和持續改良的古DNA技術,向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謎題發起挑戰。

眼下,針對梅龍達普洞穴的古基因組測序還在繼續,科研團隊期待破解更多高原古代人類的秘密。科技賦能正在讓考古這門古老的學科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我們現在在土遺址、古代壁畫、紡織品的保護,通過連續支援,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頂尖行列。在考古科技領域,我們的碳-14國際比對進入前5名,深海考古目前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