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草原為何這麼美:布爾津國家級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觀察

發佈時間:2024-07-10 16:10:00丨來源:新疆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草長鶯飛,百花齊放,古道牧歌,牛羊轉場……不久前,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作為電視劇取景地的阿勒泰地區熱度爆棚。

在“每一幀都是壁紙”的觀影享受中,網友們不禁感嘆,阿勒泰的草原怎麼能這麼美!

草原,遠離都市,屬於“詩和遠方”。而草原對於阿勒泰各族群眾來説,是世代生活的家園和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産資料,是新疆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草原是阿勒泰的生態底色。然而20多年前,當地畜牧業普遍停留在傳統發展階段,人草畜矛盾突出,轉變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的不懈探索就此展開。

在這場草原生態畜牧業改革浪潮中,布爾津縣猶如一朵浪花。2022年,布爾津縣被納入國家級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範圍,緊抓“人、畜、草”這一解決草原過牧的關鍵問題,走出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牧區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減畜 從超載過牧到定草定畜

湛藍的天空下,布爾津縣也格孜托別鄉鐵爾沙汗生態牧場,一片遼闊的草地延展到天際。

20多年前,這裡是另一番景象。

“以鐵爾沙汗生態牧場為例,牧民養殖的牲畜數量逐年增加,過度依賴畜牧業經濟,引發了草場超載、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在‘靠天養畜’傳統思想的影響下,畜種結構逐漸退化。”6月15日,布爾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達任·達合斯坦説。

怎麼辦?布爾津人開始轉型探索。

“減!”以草定畜、禁牧減畜。經過充分走訪調研,布爾津縣採取草畜平衡、禁牧減畜、草原生態獎補等多項舉措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據草場承載力測算標準,減畜超標羊單位。

達任説,對於縣政府作出的這個決定,起初,習慣了傳統放牧方式的牧民並不理解,“以草定畜,多出來的牛羊咋養”“實施草畜平衡制度等於減畜,減畜等於減收”……大家議論紛紛。

如何做通牧民的思想工作?首先是給牧民們算算減畜後的“增收賬”。

“牲畜養殖多,冬天購買飼草料就要花費很多錢,加上牛羊品種不改良,市場行情受限,一年下來能賺幾個錢?”2022年4月的一天,在窩依莫克鎮克依克拜村,村“兩委”召開村民大會,引導大家認識超載過牧的危害。

村民扎汗別克·哈勞拜家有150隻羊,他和妻子一年到頭圍著羊群轉,可到頭來,膘情上不去,加上市場價格波動,一年的收入並不多。

按照自家草場的面積,扎汗別克狠下心把家裏的羊減到80隻,妻子一個人就能照料過來,他則去了縣城務工,一年下來,他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走生態路,算生態賬。定草定畜後,借助草原生態保護獎勵和補助政策,引導牧民逐步實施傳統畜牧業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飼”的生産方式轉型探索也隨之展開。

“過去是四五月産羔,九十月集中出欄,現在通過人工授精方式科學養殖,一月就能實現産羔,到了六七月就能出欄,阿勒泰進入旅遊旺季,牛羊上市,賣上好價錢的同時,減少了上山的牲畜數量,減輕了草場載畜量,達到‘減畜提質、不減收入’的效果。”達任説。

一方面以草定畜,另一方面採取封、圍、育、種、管等綜合措施……近年來,布爾津縣累計禁牧草場96.65萬畝、封育5萬畝,草原生態修復治理2萬畝,有害生物防治8萬畝,産草量提高3個百分點,減畜後的“發展賬”前景美好。

“增收賬”“生態賬”“發展賬”……隨著一次次探索的有益實踐,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代牧 從人人放牧到持證上崗

羊還是那群羊,牧羊人卻有了新身份。

在這場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變革的核心力量,正是那些被稱為“職業代牧人”的新型牧民。

5月初,布爾津縣390余名牧民在家門口學習並拿到職業代牧人培訓合格證,這一度成為牧民們茶余飯後熱議的話題。

傳統上,牧民們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在草原各處,依靠自家的牲畜和草場維持生計。然而,隨著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傳統養殖模式已經逐漸顯示出其局限性。牲畜品種單一、飼養方式落後、草原資源過度利用等問題日益凸顯,草原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布爾津縣積極探索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徑,大力推廣職業代牧人制度。

職業代牧人,顧名思義,就是專業從事代牧服務的牧民。他們通過接受系統培訓,掌握了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夠為其他牧民提供優質的代牧服務。

“村小組每10戶牧民選出1名代表作為職業代牧人,縣林草部門核定當年載畜量後,鄉政府再明確牧民與職業代牧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職業代牧人則根據合同規定,為牧民提供包括飼養、防疫、轉場等一系列服務。”達任説。

今年36歲的木拉提·加尼木汗是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鎮喀拉庫勒村村民。作為職業代牧人,今年他代牧了300多頭(只)牲畜,每月能掙1萬多元。到了10月中旬,牛羊開始整體遷移到農區,這時他就將牛羊歸還牧主,5個月的代牧,就能讓他足足掙6.5萬元。

眼下,通過職業代牧人制度,布爾津縣968戶牧民實現持證上崗,推動傳統遊牧方式向職業化、規範化發展,草原上61萬頭(只)牲畜由原來7100放牧戶減少到1400余戶,剩餘牧民通過轉移就業實現多渠道增收,帶動每人平均增收3000元。

“以前,不管牛羊多少,家家戶戶都要佔用一兩個人放牧。”達任説,“現在,牛羊集中交給職業代牧人,一些牧民就被解放出來了,有的到縣城打零工,有的開小餐館,又多了一份收入,不少牧民在縣城買了房子。”

融合 從簡易設施到生態牧場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帶火草原風光。眼下,布爾津縣各生態牧場迎來一批批遊客,騎駿馬、坐牛車、住帳篷、望星空。

據統計,端午節期間,阿勒泰地區接待遊客87.23萬人次,同比增長42.58%;實現旅遊收入7.42億元,同比增長48.46%。

“我在家看了《我的阿勒泰》,看到了夕陽、草原,很美!我就想過來,找到劇中的取景地,複製一下當時的劇照。”來自北京的遊客劉先生説,阿勒泰每一處的景色都很美,和電視劇裏展現的一樣。

送走一批遊客,迎來一批遊客……這是布爾津縣也格孜托別鄉克孜勒托蓋村牧民特遼別克·托克依這些天的生活常態。

“我家牧家樂建在生態牧場中,這裡也是通往喀納斯景區的必經之路。”特遼別克説,兩年前,縣裏打造生態牧場的好消息在克孜勒托蓋村傳開了。

“不用一家一戶搭建簡易設施了,政府統一建氈房,配套公共廁所、電、水、暖、排水等基礎設施,採用‘黨支部+強村公司+牧民’管理模式,引導牧民發展旅遊業。”聽到消息,特遼別克動了心,可經營牧家樂的條件之一,就是上山的牲畜量減少一半。

思來想去,特遼別克心一橫,決定拼一把。當年,他把家中80頭(只)牲畜交給代牧人在山下管理,自己帶著家人在生態牧場開起了牧家樂。

“每年只用給村集體交2萬元租賃費,我們把牧家樂經營好,一年下來能有十余萬元的收入。”特遼別克説。

探索“牧旅草”融合生産方式,推行“草原旅遊+草原畜牧+草原保護”生産生活新模式。2021年來,布爾津縣投資6950萬元打造草原氈房生態牧場6處。

周邊天然草原減牧4.2萬隻羊單位,28.81萬畝天然草場每畝産草量同比增加3公斤,330戶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元,4個牧業村村集體收入190余萬元……一個個數字背後,是生態牧場建設取得的成果。

目前,6個生態牧場發展各有各的路子,模式並不完全相同,充分重視和發揮基層群眾的智慧,蹚出了符合實際的路子。“下一步,縣裏準備建設草畜聯營生態牧場3處,探索推動企業聯牧帶牧生産模式,引進精深加工企業,開發更多適於旅遊市場的牛羊肉及其半成品,帶動更多牧民增收致富。”達任説。

(原標題:阿勒泰的草原為何這麼美——布爾津國家級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