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草原到底有多少種模樣?

發佈時間:2024-05-23 14:10:12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董世魁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草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陸地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據統計,草原佔全球陸地面積的40-54%左右。根據全國草原普查結果,我國草原面積約60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41%。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熱播,讓美麗的阿勒泰草原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草原的遼闊廣袤、流水潺潺、牛羊成群,高山河谷間多樣而變化的風景,令人嚮往。

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美麗的草原,到底有多少種模樣?是《敕勒歌》中描述的陰山腳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敕勒川草原,還是倉央嘉措筆下“路沒有盡頭,思戀在追尋;情沒有邊際,歲月有血脈;你在仙鶴飛翔的翅膀上,撒播一路花香,依然瀰漫在草原的心上”的拉薩草原?還是熱播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裏張鳳俠母女為了生計隨遊牧民不停轉場的阿勒泰草原?

其實,這些只是多樣而廣闊的草原景觀的一隅。

美麗草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陸地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草原佔全球陸地面積的40-54%左右。根據全國草原普查結果,我國草原面積約60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41%。

草原是指主要生長草本植物或兼有灌木和稀疏喬木,可以為家畜和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生産場所,並可為人類提供優良生活環境及許多生物産品,是多功能的土地生物資源和草業生産基地。草原類型多樣,我國草原有18個大類,從水熱條件決定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來看,從南到北,依次有幹熱稀樹草原、熱性灌草叢、熱性草叢、暖性灌草叢、暖性草叢;從東到西,內蒙古高原依次有溫性草甸草原、溫性典型草原、溫性荒漠草原、溫性荒漠,青藏高原分佈有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等。此外,全國山地地區還分佈有山地草甸、山地草原,低窪地區或海岸帶附近分佈著低地草甸、沼澤草甸等非地帶性分佈的草原。阿勒泰地區的草原類型以荒漠類草原佔優勢,佔全區草原面積的70%以上,草原大類主要包含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低地草甸、溫性草甸草原、溫性草原、溫性荒漠化草原、溫性草原化荒漠和溫性荒漠9種類型。

草原植物多樣性豐富,一年四季因植物季相變化而呈現“春綠、夏彩、秋黃、冬灰”的多彩景觀。春天,禾本科、莎草科、薔薇科、菊科植物返青、分蘗、拔節,形成了廣袤無邊的綠色地毯;夏天,菊科、薔薇科、百合科、豆科植物競相開花,形成了錯落有致、五顏六色的絢爛花海;秋天,禾本科、菊科、豆科、莎草科植物結實落果,形成了“滿山盡帶黃金甲”的壯美畫卷;冬天,草原植物枯萎、葉片凋零後,在雪覆被下呈現出灰白相間的淒美景象。千百年來,草原牧民通過遊牧勞作將草原的這種自然之美賦予了社會經濟價值,草原遊牧這種合理而有效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途徑,使草原的生態、生産和生活之“三生”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真正體現了草原的“水庫”、“碳庫”、“糧庫”、“肉庫”和“錢庫”價值。

阿勒泰草原是傳統的牧區。這裡人類活動歷史悠久,草原自然生態和遊牧生産方式之間有著天然的相適性,成為遊牧文明重要的發祥地,諸多遊牧民在這廣袤草原積澱了豐厚的遊牧生態文化。遊牧民仍堅持著“逐水草而居”遊牧或半遊牧的生計方式,是全球遊牧形態保存較為完整的區域之一。

遊牧民將草原分為春季牧場、夏季牧場、秋季牧場和冬季牧場等“四季牧場”,春秋兩季多共用一片草場。冬牧場氣溫相對較高,年平均氣溫在8℃左右,而夏牧場年平均氣溫則低於零度。牧民每年遷徙的路線很長,放牧的範圍很大,從阿爾泰山脈開始,南下穿過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到達準噶爾盆地荒漠草原,最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全年實際搬遷距離達上千公里。初春,牧民驅趕著牲畜從沙漠邊緣緩緩北移,4月初,陸續到達阿爾泰山前的低山丘陵及平坦的荒漠草原。在所有的羊羔生下來後,牧民從各自接羔點出發向阿爾泰山遷徙。5月底到達中山牧場,6月20日左右到達水草豐盛的阿爾泰山高山夏牧場。秋季,高山牧場開始下雪,從8月底牧民開始南下前往秋季牧場。11月初進入卡拉麥裏荒漠草原,12月初到達各自的冬牧場,一直放牧到來年的3月中下旬。一年中牧民搬遷多則90余次,少則40余次。阿勒泰東部牧民每年的放牧區域要跨越5種地貌類型,由北向南(由高向低)依次為山區、盆地、河谷、戈壁及沙漠,以及3個氣候區依次是北部中高山氣候區、低山丘陵氣候區、平原氣候區。這種多樣化的垂直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決定了牧民只有移動才能有效利用地面有限的水草資源。

“逐水草而居”曾是草原遊牧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因此有了文藝作品中描述的“四季牧場”,這也正是當地草原類型豐富的生動寫照。

移動是遊牧社會重要的經濟原則,通過移動轉場,遊牧民在草原資源、畜群和人群之間建立起了穩定的關係。為便於移動,生産生活設施必須便於攜帶,無需建房,少有傢具。通過“四季牧場”間的轉場,遊牧民在草原資源、畜群和人群間建立起平衡關係,避免對草原資源過度利用。

如今,保護草原生態系統、避免過度開發利用的理念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人們的廣泛共識。草原牧民將人視為在生態環境中的人,與自然共處共生的人。自然從人的生命行為中維繫生態圈的穩定,在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支援、彼此依賴、共同進化。草原牧民珍愛草原上的每個生命,無論是否有用,就像熱播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裏,當李文秀問她媽媽張鳳俠自己是不是有用的人時,張鳳俠回答道“啥叫有用?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人用,它就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作者: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院長董世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