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一位南方小姑娘剛畢業,就帶著所學義無反顧來到祖國北疆——烏蘭布和沙漠,研究起了沙棘,決心與沙化土地一較高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沙棘研究工作將她原先白凈細嫩的臉蛋熬成了黑裏透紅的“沙區臉”,她也從一個滿懷創業熱情的女大學生磨礪成了吃苦鑽研、談起沙棘如數家珍的真專家。
她就是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高級工程師羅紅梅。
30多年來,無私奉獻、樂在其中讓羅紅梅與沙漠和沙棘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參與的“沙棘遺傳改良系統研究”曾先後獲得原林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參與的“沙棘良種選育及適應性研究”獲得中國林科院首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外,她還獲得過中國林科院實驗中心40年突出貢獻獎、第十三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內蒙古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而在前不久,羅紅梅又實至名歸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表彰。
從事沙棘研究工作,既要頂得住烈日灼燒又要經得住沙棘的刺扎,但最艱辛的還是做沙棘嫩枝扦插試驗。
按照常用的試驗方法,嫩枝扦插試驗需要在傍晚取回穗條,然後剪穗,再加ABT生根粉處理,第二天早上進行扦插。但內蒙古磴口夏季光照強烈、溫度上升快,為保證成活率,穗條必須在淩晨完成扦插。為此,羅紅梅決定晚上早點休息,淩晨3點起來進行扦插。
有一次,因為連續試驗多天,團隊成員過於疲憊,到了扦插時間大家還在呼呼大睡,只有羅紅梅準時起床並不厭其煩地一個個將大家叫醒,按時順利地完成了工作。之後大家都好奇地問她:“羅工,你怎麼能這麼準點醒呢?”她説:“怕耽誤,就沒睡著。”
這樣在沙棘林中頭頂烈日、手拿枝剪,被枝劃、被刺扎的日子,羅紅梅一幹就是半輩子。科研不易,但她身上體現出的持之以恒、不畏艱辛的科學家精神,讓她贏得了其他專家和前輩們的認可和誇讚。我國沙棘系統育種工作的開拓者、中國林科院研究員黃銓説:“沙林中心沙棘基地建設不能沒有羅紅梅。”中國林科院林業所所長張建國説:“羅紅梅的青春都獻給了沙棘。”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研究員段愛國稱她為“沙棘通”,每一次試驗的設計圖、排列圖等早已印在了她的腦海裏。
對於羅紅梅來説,她早已將自己“嫁”給了沙棘,後半生還將與之相伴。正如她自己所説,在情感上已離不開沙棘了。
如今,每年到了沙棘育種、扦插時期,羅紅梅仍堅持奮戰在一線,時刻不忘“堅韌、奉獻、包容、創新”的沙林精神。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像羅紅梅一樣的治沙人,他們拋灑著青春與熱血,加入由沙進人退轉變為綠進沙退的漫長鬥爭,以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的治沙精神鑄就了生態文明建設史上一座座高大的豐碑。(文;安璐、趙納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