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蓋提縣位於新疆西南部、喀什地區東部,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邊緣,三面環沙,是全國唯一嵌入沙漠的縣,沙漠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這裡年均蒸發量達2001.8毫米,年均風沙天氣150多天。在沙漠的影響下,老百姓只能在僅存的一點綠洲中種植作物,發展經濟十分困難。每年春末夏初,風沙向麥蓋提侵襲,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威脅。
2012年,麥蓋提縣全域動員、全民參與,開始向沙漠進軍,實施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
向沙漠要平安
今年已經72歲的農民玉素因·艾山家住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因為風沙,良田荒廢了,家也一直搬來搬去,我們被沙漠逼得退了又退。知道政府要開始植樹造林,我高興得忍不住抹眼淚。”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老人家依然很激動。經常進出沙漠的他主動請纓擔任嚮導,在他的帶領下,第一批負責規劃勘察的工作人員才得以順利深入沙漠腹地開展工作。自那之後,每到造林季他就自發帶領兒孫,鼓舞著鄰里,備足乾糧吃住在沙漠,參與治沙造林。
在沙漠裏種樹,缺水是難題。麥蓋提縣生態林建設展示館主任殷紅海介紹道:“當年請了10支外地打井隊,看完環境就跑了8支,剩下兩支打井隊打了10口井,卻塌了8口。後來,還是擔任副總指揮的縣政協原副主席程守謙想了個辦法,從外面拉土來,一邊打井一邊砌井壁,這才成功了。”當第一眼深入沙漠底部158米深的機電井出水時,在場的所有人難掩喜悅之情,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治沙造林的決心!
各族幹部群眾每日早出晚歸,奮戰在治沙一線。大家自帶鍋灶、揹行李,白天迎風沙、頂烈日,晚上天當被、地當床,一幹就是十餘年……麥蓋提人在這片亙古荒原上進行了20余次艱苦卓絕的造林大會戰,共300余萬人次參與其中。
如今,這個三面環沙的縣城已建起了一道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綠色長廊。原來的茫茫沙海如今已變成一望無際的綠洲,風沙侵蝕得到有效遏制,縣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向沙漠要效益
隨著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工程持續實施,生態紅利也日漸顯現,經濟效益隨之而來,綠洲一棵棵樹木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幹部阿地力·買買提介紹道:“在46萬畝生態林區,我們通過聘用周邊鄉鎮150余戶群眾參與林區管護,解決了270人左右的就業問題,戶均每年可取得工資性收入4萬元左右。還依託防風林基地26萬畝梭梭林資源,大力發展梭梭肉蓯蓉産業。2016年以來,已經接種梭梭肉蓯蓉6.5萬畝,每年可採挖1萬畝左右,實現産值2000萬元。同時,依託沙漠資源優勢和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發展了沙漠探險和生態觀光旅遊産業。”
目前,麥蓋提縣已經形成了沙漠治理、沙漠觀光、沙産業開發、農民脫貧致富的多贏格局,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向沙漠要未來
木卡熱甫·艾海提是全國治沙先進個人,也是一名農民畫家。面對多年的風沙侵蝕,他深知守護青山綠水的重要性,於是他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生態畫捲進行宣傳,鼓舞人們積極參與治沙造林。“通過治沙,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所以我也想付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未來,我還要繼續宣傳下去,讓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説起未來,他的眼中充滿希望。
目前,麥蓋提縣的沙塵天氣已由2010年的150天減少到現在的50余天,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0多毫米增加到現在的110毫米以上,人們也不再受到沙漠的威脅。
今天,走進麥蓋提縣生態林建設展示館,講解員會為您介紹:“由於天然降水量及植物覆蓋率的增加,沙層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灰褐色的有機質,我們稱它為‘沙結皮’。沙結皮的出現可以説是治沙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沙漠土質化的一個最初表現。為了子孫後代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會繼續治沙、造林......”
防風固沙、植樹造林,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片林都有令人感動的故事,在這茫茫的沙海中,綠色還在延伸,麥蓋提人與風沙的故事還在繼續......
(文字采寫:王爽宇、素材提供:麥蓋提縣生態林建設展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