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隨風搖曳,水鳥嬉戲遊弋,湖面波光粼粼……秋日裏的烏梁素海,藍天白雲下一派生機。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烏梁素海,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具有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淩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的交匯區。同時,烏梁素海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區是我國三大灌區之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區域”。
多年來,烏梁素海一直是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凈化區”。河套灌區90%以上的農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每年經烏梁素海生物凈化後排入黃河,烏梁素海的水質直接影響黃河中下游的水生態安全。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烏梁素海湖內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五類。
“以前湖裏水質差的時候,湖水都是渾濁的,站在岸邊一陣風吹來就能聞到一股臭味,很多人都搬走了。”居住在烏梁素海附近的村民張海英説。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為了讓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重新綻放光彩,近年來,內蒙古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系統治理。為從源頭上遏制污染,當地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凈化生活和生産污水,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嚴控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減輕外源污染。
“為從根本上保護修復烏梁素海生態,我們改變了‘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傳統做法,堅持‘湖內的問題,功夫下在湖外’,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生態修復由‘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生態系統,實施一體化、綜合化修復治理。”巴彥淖爾市市長王志平説。
在系統化治理思維的主導下,內蒙古于2018年啟動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為中心,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保障黃河中下游水生態安全,實施沙漠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幾大工程。
目前,試點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面積10.5萬畝,種植梭梭樹苗等苗木1500萬株,修復礦山面積70平方公里,修復周邊草原6萬畝,完成堤路修繕123.8公里。
隨著生態補水力度加大以及相關治理工程的實施,烏梁素海水質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質總體好轉。
這是2023年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環境好不好,候鳥先知道。這是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最明顯的成效之一。隨著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烏梁素海生態功能不斷恢復,曾經因水質惡化而離開的鴻雁,如今又飛回烏梁素海。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説,現在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整體好轉,來此遷徙、繁殖的鳥類已增加到260多種,成為候鳥重要的棲息地。
如今,風景如畫的烏梁素海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觀光“打卡”。“現在烏梁素海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水很清澈,水域面積也很大,坐船暢遊其中真有大海的感覺。”遊客張廣勇説。
看到“塞外明珠”烏梁素海重新綻放光彩,張海英也感慨道:“現在烏梁素海水清了,鳥多了,周邊環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這裡養老了。”
烏梁素海的美麗蝶變折射出內蒙古保護好、治理好烏梁素海的決心與毅力。
“湖泊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接下來,我們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讓烏梁素海生態向好的趨勢持續保持下去,讓這裡的天更藍、水更清、鳥更多、魚更肥。”包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