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保護成果豐碩 我國“活態遺産”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發佈時間:2023-09-18 15:46:15丨來源:中國經濟網丨作者:梁木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日,“和合共生,文明互鑒”文化遺産保護論壇在北京舉行。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多元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一批世界文化遺産長期備受全球關注。而在這些瑰麗的文化遺産之外,還有一批同樣跨越古今,傳承著生生不息的農耕文明的農業文化遺産。

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先德認為,農業文化遺産與傳統認知的文化遺産的最大區別在於“活態性”,即農業文化遺産環境中,還有人持續生活,並從事大量的農業生産。

挖掘保護成果豐碩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規模宏大、景觀壯麗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是當地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2013年6月,哈尼梯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而早在2010年6月,哈尼梯田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2012年,農業部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2014年《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開展農業文化遺産普查與保護”,2022年《關於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支援有條件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建設農耕文化體驗場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

一路走來,我國在農業文化遺産挖掘認定、保護利用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今年5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主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授牌儀式舉行,我國有4項遺産獲得授牌,至此我國已有19個傳統農業系統被FAO認定為GIAHS,總數量居世界之首。在國內,農業農村部今年5月29日公佈了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單,七批累計已認定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生態價值突出生態功能是核心

農業文化遺産作為農耕文化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其中往往蘊涵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面積大、地勢陡、級數多、海拔高的哈尼梯田是集江河、村寨、梯田、森林于一體的良性原始生態農業迴圈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則是水稻與魚“互利互惠”,維持系統自身迴圈,保障生態平衡的代表。作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同樣有著超千年曆史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當地人民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條件,智慧開創的“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農業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認為,農遺的形成,通常都是當地人為適應生態地理條件而創造出來的。農林牧漁的生産往往受到氣候多變、地形複雜等自然條件約束,只能選擇去適應環境,動用更多智慧且考慮長遠發展,從而形成了天然具有生態綠色可持續特徵的農業生産方式。

生態功能是農業文化遺産的核心功能之一。根據FAO規定,入選GIAHS需符合五項基本標準:一是保障食物和生計安全,二是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性,三是具有特有的農業知識體系和適應性技術,四是具有獨特的農業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五是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土地及水資源管理體系。

閔慶文表示,從現實存在來看,很多農業文化遺産地都位於重要生態功能區,甚至就屬於國家自然保護地或與自然保護地有重疊,例如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還是國家濕地公園,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還是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還是國家地質公園,而海南瓊中山蘭稻作文化系統就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之中……

研究證明,以活態性、動態性和系統性為主要特徵的農業文化遺産,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病蟲害防治等生態功能與價值十分突出。

經濟效益顯著鄉村振興“生力軍”

農業文化遺産因其蘊含歷史、民族、文化、生態、經濟、科技等多方面價值,對促進農文旅融合、産業價值鏈升級、生態涵養、品牌影響力擴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農民增收等有著特殊功能和作用。

2022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召開。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徐明在會上表示,GIAHS帶來的農産品品牌增值在10%—30%左右,GIAHS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GIAHS保護與利用吸引了一批人返鄉就業,通過GIAHS認定增強了當地農民的自豪感。

福建作為農業文化遺産“大省”,現有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3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以及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松溪竹蔗栽培系統、武夷岩茶文化系統等共計7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近年來,福建省農業文化遺産所在地打造特色農産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讓農民共用發展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安溪縣依靠“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從“國定貧困縣”蛻變為“全國百強縣”,創造了茶園總面積、茶葉年産量、茶業總産值、茶業受益人口、茶業從業人員和茶葉産業化程度等多項産茶縣中國第一,安溪鐵觀音茶産業成為安溪縣的支柱産業。圍繞鐵觀音茶葉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等環節不斷拓展産業鏈,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遺産地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的72.6%來源於茶産業。

2023年,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2.44億元,品牌強度907,再次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産品)價值第1位;同時,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價值從2010年的16.85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161.71億元,福鼎白茶品牌價值從2017年的35.53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60.7億元。2022年,福州茉莉花茶産量約1.79萬噸,全産業鏈産值約70億元;福鼎全市茶産業綜合産值138.9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0萬餘個,有效帶動38萬涉茶人員增收,全市茶農每人平均年收入從15年前不足1000元增長到目前的1.5萬元。

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對粟和黍的栽培有8000多年的歷史。如今敖漢建起了全國縣級最大優質穀子生産基地,敖漢小米成為知名品牌與主導産業。2020年,以敖漢小米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迴圈典範”。隨著桑蠶産業基地轉移,當地深入挖掘桑基魚塘生態與文化價值,推出研學遊課程,成為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科普教育基地、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

我國最新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食用菌為主的農業文化遺産,所在地慶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菌物資源的生態寶庫和香菇育種重要區域。目前,“慶元香菇”品牌價值達49.26億元。2022年,慶元食用菌全産業鏈總産值達45億元,帶動相關就業7萬多人。

生態功能顯著,經濟效益持續提升,農業文化遺産穿越古今,賡續著農耕文明的勤勞與智慧,傳遞著綠色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