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何以現“江南”——新疆阿克蘇持續推進生態治理工程調查

發佈時間:2023-09-13 13:55:00丨來源:經濟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地處新疆南疆的阿克蘇地區,曾飽受沙塵肆虐之苦,如今荒漠戈壁變身蒼茫林海。近日,作為全國第一批、新疆第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項目整體進度已完成80%以上,記者也在此時走進南疆,一窺“戈壁變綠洲”是如何實現的。

車行至新疆阿克蘇地區各市縣城區,一路綠色相伴;即使在遠郊的大漠戈壁,也不時可見一抹抹綠色。眼前這番景象令人心生感慨,又不免疑惑:南疆何以現“江南”?

地處天山中段南麓、塔裏木盆地北緣,沙化土地約佔一半面積的阿克蘇地區生態系統脆弱。上世紀80年代,阿克蘇市城區居民飽受風沙之苦,一年中沙塵天氣超過百天。“總有沙塵天,平時都不敢開窗。風沙大時昏天黑地,白天都要開燈,能見度只有幾米。”阿克蘇市民艾爾肯·麥麥提回憶。

為治理風沙,1986年,阿克蘇地區動員全社會力量,在主要風沙源——柯柯牙區域引水、種樹,實施荒漠綠化工程。此後,當地又相繼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渭幹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空臺裏克區域生態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眼下在阿克蘇,風沙漸行漸遠,綠色蔓延開來。

戈壁灘上建綠洲,阿克蘇是怎樣做到的?

接力築牢綠色屏障

走進柯柯牙紀念館,一組衛星遙感影像圖令人感慨,這些圖片清晰記錄了柯柯牙區域從一點林到連片林、主色調從灰色到綠色的變化。

柯柯牙,意為“青色的崖壁”,曾是阿克蘇市城區和溫宿縣城區的主要風沙策源地。上世紀80年代,這裡沙塵肆虐,幾乎寸草不生,周邊居民一年中有約四分之一時間在沙塵天度過。當時,阿克蘇市、溫宿縣等被荒漠戈壁包圍,最近處的沙漠距城區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根治風沙災害,破解沙進人退,根本出路在造林,不斷築牢綠色生態屏障。37年前,在缺少工程資金和大型機械設備、沒有勞動報酬的情況下,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拉開了序幕,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員工、部隊官兵齊上陣,在亙古荒原種下希望,柯柯牙區域開始一點點變綠。

以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等“5個百萬畝工程”為主的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讓阿克蘇大地鋪上綠色。數據顯示,5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已完成造林逾480萬畝。從1980年到2022年,阿克蘇地區森林覆蓋率從3.35%提升至9.04%;1986年,人工造林面積74.01萬畝,2022年已達566萬畝。

在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境內的艾西曼湖區域,一排排楊樹、沙棗樹並肩而立。正在實施的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是阿克蘇地區第5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如今,這裡的荒漠區植被面積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自然形成的水面濕地已達1萬畝。

從戈壁荒漠到蒼茫林海,從風沙頻襲到林風習習,關鍵在於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阿克蘇地委書記吳紅展説,我們持續推進荒漠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構築起集造林綠化、封育保護、水源涵養、農田改造、防風治沙于一體的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治理和保護項目實施週期長、見效慢,需要具備大局觀念、長遠眼光。“生態治理和保護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功成不必在我”“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在阿克蘇地區採訪,這些話語時常縈繞耳畔。

只有執著追求、奉獻精神並不夠,阿克蘇還在科學植綠、産業興綠、深度賦綠上做文章,著眼于推進社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培育特色林果産業,不斷拓寬生態治理思路。

2021年,阿克蘇地區申報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為“十四五”時期全國第一批、新疆第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這項工程將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作為子項目統籌部署。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海東説,如果説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是阿克蘇生態治理和保護的1.0版,此後的4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就是2.0版,那麼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則是3.0版。

“阿克蘇生態治理和保護正在邁向精細化、品質化。”王海東告訴記者,“3.0版工程”根據阿克蘇河流域突出生態問題,劃分4個生態修復單元,共部署五大類工程35個子項目,總投資達53.73億元。“不管升級到哪個版本,都要遵循新發展理念這個指揮棒。”

精準發力補齊短板

沿著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老大河河岸前行,沿河修建的38公里生態防護道路平坦寬闊,河道內兩側分佈的石籠“守護”著河道,岸邊的生態林鬱鬱蔥蔥,不時可見水鳥飛翔。

“在過去,這條河幾乎成了死水。”阿瓦提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福平介紹,老大河為阿克蘇河的一部分,是阿瓦提縣4個灌區的灌溉水源,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6.25億立方米,約佔阿克蘇河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但因部分河段常年淤積,沿線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造成沿岸胡楊林、檉柳等植被缺水,河道沿線出現大量荒地。

老大河流域生態的改善,要歸功於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實施。這個被當地幹部群眾稱為“山水項目”的工程,開啟了阿克蘇新一輪的生態治理和保護。

如果將此前實施的5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視為“補白”,那麼“山水項目”的實施則意味著阿克蘇生態治理和保護進入精雕細刻階段,按照系統思維、精準發力的原則,努力補齊生態短板。

“‘山水項目’讓老大河‘活’了起來。”王福平説,2021年,阿瓦提縣開啟“山水項目”子項目——老大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通過疏浚河道、岸坡整治、生態修復等措施,構建了區域河、林、草、田複合生態系統耦合機制,使老大河周邊脆弱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最終達到區域生態平衡。

阿克蘇“山水項目”實施區域涉及阿克蘇市、溫宿縣、阿瓦提縣和烏什縣,總面積達360.23萬公頃,佔整個阿克蘇地區面積的28%。開展如此大規模的保護和修復工程,關鍵在於全局謀劃、系統治理、有序推進,發揮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協同作用。為此,阿克蘇地區破除行政壁壘,從規劃、設計到實施,綜合考慮各類生態要素,進行系統性保護和修復。

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是在溫宿縣實施的11個“山水項目”子項目之一。在工程現場,坎坡沿線綠植連成一片,坡底已被加固,部分坡道採用“魚鱗坑+人工造林”和削方降坡方式進行固土。

就在一年前,這裡還是常年困擾當地百姓的一道“傷疤”。環城坎坡由不同水系切割、衝擊而形成50公里長的高陡臺地,呈半包圍形環抱著溫宿縣城。坎坡原始地表植被稀少,大片土地裸露,是橫亙在城市外緣的風沙策源地,有較大的安全隱患。經過1年來的生態修復,目前已建成林地約58公頃、植樹22萬株,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我們遵循整體保護、系統治理思路。”溫宿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任新華説,當地圍繞“保好天山水、固好山間土、提升綠洲林、養好山下田”的目標,統籌考慮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科學佈局“山水項目”子項目。

在“山水項目”實施過程中,阿克蘇地區堅持通盤謀劃、整體推進,林草、農業農村等各部門通力配合,通過解決水源涵養能力不強、水土保持功能下降、水生態安全與水土利用低效等問題,系統推進項目建設。

“我們依託大數據智慧化手段,對項目立項、可研、規劃、施工、驗收和資金支付等進行全流程監管,整合測繪地理資訊技術和數據資源,構建項目進度和實地情況‘一張屏’監管,強化了項目執行效率。”王海東介紹。

以林養林良性迴圈

植綠不易,守綠護綠更難。阿克蘇地區因地制宜,合理調整綠化造林結構,摸索出一條鼓勵全民參與綠化,共用經濟收益的以林養林之路。

夏日裏,走進溫宿縣各鄉鎮,滿眼翠綠,瓜果飄香。在依希來木其鄉團結村,棗林連片,紅棗挂滿枝頭。2000年,村民馬天亮剛到團結村時,這裡還是一片戈壁荒灘,風沙起時天昏地暗。馬天亮和其他村民連年種下防護林,風沙逐年減弱。2007年,他開始嘗試種植紅棗樹,3年後就嘗到了甜頭。去年,馬天亮種的20多畝紅棗收入達到10多萬元。

發揮南疆光熱資源優勢,在防護林網中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經濟林,成為最常見的以林養林模式。此外,阿克蘇還推廣了“林農兼顧”“林下養殖”“採摘經濟”等模式。“團結村有土地6000畝,其中5900畝是紅棗。村裏倡導施有機肥,紅棗賣出了好價格;我們還組織村民發展林下養殖,拓寬了增收渠道,這才走穩了以林養林的路子。”團結村黨支部書記付道順説。

“當年,在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人們住地窩子、喝澇壩水,靠一台拖拉機、一輛馬車,以及鐵鍬、坎土曼等生産工具,在戈壁上栽下一棵棵樹,孕育出這片上萬畝的果林,非常不容易。”溫宿縣寶圓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國慶感慨。公司所在的溫宿縣柯柯牙鎮果林村核桃示範基地,帶動了周邊16萬畝核桃實施標準化建設、精細化管理,為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的一部分。

如今,寶圓果業的優質核桃遠銷俄羅斯、中亞等國家和地區。企業還通過精深加工項目,開發生産高附加值的核桃油、核桃醬等産品,林果産業鏈不斷延伸。“現在青皮鮮核桃很受消費者青睞,我們正在探索優化儲藏技術,讓核桃鮮果從地頭到餐桌味道保持鮮美不變。”劉國慶説。

隨著以林養林模式不斷完善,不僅有寶圓果業等國有企業參與生態建設,阿克蘇地區還吸引了不少民營資本在戈壁灘上建設綠洲。

在溫宿縣10萬畝生態園北部,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的萬畝蘋果園長勢良好。2013年,被“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造林政策吸引,這家企業落戶溫宿縣,在戈壁荒灘發展林果産業。

“我們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500余人在果園穩定就業,每年季節性用工達4.6萬餘人次,生態效益則惠及更多群眾。”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紅説,最近兩年,公司平整土地推廣種植櫻桃,目前基地已建成550座大棚,進入盛果期後,每座大棚能獲得3萬元至5萬元收益。

通過以林養林,發展特色林果産業,阿克蘇地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實現了良性互動。截至2022年,全地區特色林果種植總面積達到450萬畝,果品産量259.64萬噸,總産值182.03億元,林果産量、産值均列新疆首位;在阿克蘇市、溫宿縣等荒漠綠化生態治理工程所在縣市,林果收入已超過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50%。

生態價值持續轉化

“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啟動伊始,就瞄準古跡保護與生態保護修復雙贏目標。”任新華告訴記者,坎坡坡頂分佈有多處古城古墓群遺跡。當地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盡可能保留原始地貌,減少人為擾動,在古跡分佈區域,採取挂網噴漿固坡等方式保護古跡。溫宿縣還自籌資金,依託溫宿縣姑墨文化,啟動建設故城文化旅遊區項目,為溫宿縣文旅産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培育了經濟新增長點,推動了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

“故城文化旅遊區正式運營後,遊客在旅遊區內可觀看文藝表演、品嘗特色美食,感受獨具特色的民俗和歷史文化魅力。”溫宿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項目辦負責人王潼介紹,屆時將有力帶動當地土特産品銷售、住宿和餐飲消費。

如今,在阿克蘇地區的鄉村,越來越多村落結合生態建設邁向田景相融,拓展了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路徑。走進溫宿縣溫宿鎮金華新村,一幅江南田園風光映入眼簾,農家小院別具一格,庭院深深,綠樹成蔭。

金華新村黨支部書記布海力且木·艾孜木告訴記者,定位為林果文化産業主題村的方宿項目不僅是一家民宿,還是當地林果業産品研發、培訓、線下交流與合作平臺。該項目深入挖掘鄉村旅遊資源、生態資源和特産資源,有效帶動了農戶增收。

阿克蘇地區持續拓展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讓文旅産業、林果産業迎來發展新契機。

在艾西曼湖區域,得益於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封沙育林育草與治沙造林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合理配套灌溉設施等綜合性措施,曾望不到邊的沙地已覆蓋上成片的梭梭、沙棗,呈現出勃勃生機。“下一步,我們將開展沙生作物培育,特別是藥材、大沙棗和蜜源作物擴繁,實現更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阿瓦提縣林業和草原局艾西曼管護站站長蔣軍説。

截至目前,阿克蘇“山水項目”已經投入資金超44億元,35個子項目中,有20個已完工,正不斷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化生態環境,厚植綠色基底,最根本的是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持續推進生態治理過程中,我們將堅決走好走穩綠色發展之路。”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楊勇説。 (經濟日報記者:喬文匯、耿丹丹、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