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看沙場草色新——內蒙古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

發佈時間:2023-08-24 14:29:39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風勁吹沙場鳴鏑。一場關於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的殲滅戰在這裡吹響了號角。

風起于青萍之末。

從一株搖晃著的小草開始,風在大地上生成,逐漸吹向遙遠的曠野。

曾幾何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科爾沁大地是風吹草低、水草豐美之地,過度開墾放牧讓如畫般的草原逐漸出現裸斑,繼而面積擴大連成一片片沙丘,最終變成全國最大的沙地之一科爾沁沙地。遼水之源西拉木倫河橫亙、流淌在科爾沁沙地,而西拉木倫河的發源地則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

當草原變為沙地,大風來臨時捲起貧瘠土地上的表土吹蝕、搬運,甚至還能把沙粒帶到東北、華北地區,形成沙塵暴天氣,嚴重侵擾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風勁吹沙場鳴鏑。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指出,要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

一場關於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的殲滅戰在這裡吹響了號角。

“喬灌草結合,草是底色”

什麼是沙地?

沙地的地理學概念主要指分佈于乾旱、極乾旱地區以外的沙質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質覆蓋為主的區域。我國地理學界把降水200—400毫米的半乾旱地區和400—600毫米的半濕潤地區、溫度條件跨越暖溫帶和溫帶區、植被生物帶自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過渡帶和乾草原地區的類沙漠景觀稱為沙地。

簡言之,與自然形成的沙漠不同,人為因素對沙地的形成起主導作用。在氣候變化這個“先天不足”的前提下,過度放牧、濫採濫墾、濫用水資源等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是沙地形成和擴大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沙治沙措施主要功能在於消減風速、固定地表流沙。

“防沙治沙,不能脫離科爾沁沙地形成的歷史原因,一定要從空間上把沙化土地和退化土地分開。”內蒙古自治區林草監測規劃院院長劉愛軍呼籲,“可以把渾善達克沙地恢復成稀樹草原,間或帶有稀疏的喬木,這就是它原本的樣子。喬灌草結合,草是底色。”

位於通遼市開魯縣的小街基鎮,過去曾是連片的沙化土地、鹽鹼地,生態修復治理任務較重。“那時候這裡風沙大,鹽鹼化嚴重的地裏植物很難生長。”小街基鎮鎮長苑慶飛説。

“開魯”,為開墾、開發東扎魯特旗、西扎魯特旗和阿魯科爾沁旗“三魯”地區之意。歷史上,人為開墾土地讓這裡的草場退化沙化鹽鹼化嚴重。一些一年生植物,春播時耕翻土壤易引起沙塵,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一棵小小的羊草,讓這裡的生態修復有了新的變化。

羊草,又稱鹼草。學名叫Leymus chinensis(中國賴草),因為牛羊愛吃,也被叫作羊草。其品質好、適口性好,是草食家畜的主糧。

作為沙化草原生態修復的優質草種,羊草有一個特殊器官——橫走根莖。

一棵羊草有主莖有分蘗,地下還有橫著生長的根莖。橫走根莖生長時會不斷産生根莖芽並伸出地面,繼而形成一個又一個新的植株。新的植株再次複製,又會産生主莖、分蘗、橫走根莖,羊草如此繁殖下去,會在草原上從點到線、再擴展到面,形成網狀,而橫走根莖是草原生態修復的優異性狀。當羊草恢復成優勢種的時候,地上蓋度和生物量會明顯增加,地下根網密布,退化草地的碳匯也會隨之增多。

2019年,小街基鎮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公社團隊合作,發展多年生優質中科羊草,發揮羊草在防風固沙、鹽鹼地治理、毒害草修復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規劃建成全國最大的羊草種子繁育基地,打造全國首個“羊草小鎮”。

“經過4年羊草種植,小街基鎮中科羊草種子擴繁基地種植面積達到了4.2萬畝。減少了95%以上土壤風蝕,外來入侵毒害草長刺蒺藜草的數量也大幅減少。種植羊草地面與無草皮地面相比,地面徑流量減少40%以上,沖刷量減少70%以上。”苑慶飛説。

兩大沙地與傳統放牧區高度耦合,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統籌謀劃沙化土地保護與農牧民生産生活,維護農牧民切身利益,成為林草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而羊草在防風固沙的同時,也能增加當地農牧民的收入。

生長旺盛期的羊草每畝一年可收穫一茬草籽、兩茬乾草,畝效益可達1800元。而播種後的羊草可以生長約30年,每年僅需投入田間管理的成本。羊草逐漸發揮出了優質牧草的生態、飼用、景觀等綜合價值,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生態修復優先,經濟效益跟進。要因地制宜,推廣種植羊草等適生草種,形成産業鏈模式。要採取科學有效的修復方式,在重點區域集中力量,提高造林種草成活率和水資源利用率。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要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林草。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人努力,天也幫忙”

一株穗狀花絮的小草在隨風搖曳,紫色的外衣格外醒目。

“這是地榆,一種中生植物,看見它就説明這個地方的水熱條件好。”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副處長姚蒙説。水熱條件優越,一般是指雨熱同期,降水偏多,氣候濕熱,適合植物生長。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腹地,沙化土地面積較大。站在正藍旗額爾登達來飛播造林綜合治理區,可以看到黃柳、楊柴和多年生牧草茂盛生長,昔日的流沙已被完全控制。

飛播造林主要以人工模擬天然落種為理論基礎,利用飛機把林木種子播撒在一定地段上,集飛、封、補、管等綜合營林作業措施于一體,以恢復、改善和擴大地表植被為目的的營林技術措施,是實現大面積沙地綠化治理的有效辦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省勞力的特點。

而飛播造林的關鍵是掌握好雨情,抓住天氣有利時機。

“在流動沙地上做好沙障等地面處理措施,在雨季前播種,給種子一段覆土的時間,到雨季就會生根發芽,提高治理效果。”錫林郭勒盟林草局高級工程師鞏和平説。“人努力,天也幫忙。近年來的飛播造林效果良好。”

自2000年以來,正藍旗累計完成飛播造林任務近117萬畝,涉及全旗各蘇木鎮50多個嘎查的重度沙化土地。飛播區植被覆蓋度從10%提高到40%,流動沙丘趨於固定或半固定,局部地區環境狀況明顯改善,有效阻擋了沙漠的前侵擴張,逐步築起祖國北疆的“綠色屏障”。

與正藍旗相鄰的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是內蒙古自治區距北京最近的旗縣,也是海河流域灤河水系的源頭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數一下,這棵樟子松多少歲了?”

按照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防護林學研究團隊宋立寧研究員剛教我的數輪生枝的方法,我開始數起樟子松輪生枝的環數,一共15環,一環就是一歲。

“還得再加3歲,樹種下的時候應該已經生長了一段時間,這棵樟子松大約18歲了。”宋立寧説。

走進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基地,一片片樟子松林錯落有致地覆蓋在曾經的沙地之上,將鬆散的沙土牢牢鎖住。這一系列成果,源於2000年國家在渾善達克沙地率先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重點工程。

“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7%,形成東西走向的3條大沙帶,並快速擴展蔓延。全縣有50%的耕地棄荒無法耕種,森林覆蓋率僅為6.8%。惡劣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威脅著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也給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帶來巨大隱患。”多倫縣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的左鴻飛回憶道。

2000年以來,多倫縣把變黃天為藍天作為首要任務,開始大規模實施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多措並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使全縣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啟動實施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137萬畝。2018年啟動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建設工作。通過20多年的持續建設,多倫縣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2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37.9%。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加大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力度。堅持自然恢復和工程治理相結合,採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工程固沙等方式,遵循植被生長規律,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擴展蔓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土地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整體控制,生態防護體系初步形成。目前,一些飛播區已能進行採種、採條、打草等綜合利用,形成了沙區新的後續産業基地。

“杭蓋,天堂般的杭蓋”

仲夏時節,熱風拂過沙地。

驅車行駛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剛剛貫通不久的穿沙公路“阿浩線”上,道路兩旁成片的草方格鎖住了起伏的沙地,頗為震撼。

為了一窺這種被當地人稱為“翁牛特魔方”的草方格的全貌,記者徒步走上了一個沙丘,風沙隨即從鞋子的縫隙灌入。在鬆軟的沙地上行走,感覺雙腳被卸掉很多力氣。望著剛剛踩下的深淺不一的腳印,記者的腦海裏浮現出了林草人防沙治沙的艱辛場面。

渾善達克、科爾沁兩大沙地從赤峰市穿境而過,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市總土地面積近1/5,如何讓漫漫黃沙覆蓋上片片綠色?

“以路治沙。”赤峰市翁牛特旗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給出了解決方案。

眼前的這條穿沙公路“阿浩線”,就是翁牛特旗實施“以路治沙”工程以來的第13條穿沙公路,總長度15.1公里,沿著這條路可以更深入科爾沁沙地。

從過去為修路、護路而治沙到現在為治沙而修路,烏華和他的團隊在多年實踐中探索出了穿沙修路、切割治理等治沙方法,大力推行“以路治沙”模式。

通過這一模式,將翁牛特旗境內的沙化土地分割成十幾個片區,結合主要交通幹線和穿沙公路,形成沙地公路網,將沙地細化分割成“翁牛特魔方”,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格局。採用“阻護結合”的配置方式,與線路平行設置寬窄不一、條數不等的林帶,構建帶狀綠色屏障,形成了以固為主、固阻結合、兼有疏導作用的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沙治沙體系。

“我們累計修建穿沙公路是13條,總長度達398.5公里,探索總結‘以路治沙’‘依路致富’的模式,累計在穿沙公路沿線治理沙地331萬畝,公路網格實施稻草網格固沙近23.7萬畝,共3958.8萬個‘翁牛特魔方’。這個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治沙的物資運輸,第二個特點就是方便農牧民的生産生活。”烏華説。

目前,在各治沙公路兩側,用稻草做成的草方格沙障以及固沙且抗旱的檸條、黃柳和蔥郁的樟子松林已將漫漫黃沙牢牢鎖住,綠色沿著公路兩側向外延伸。

見微知著,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內蒙古自治區涌現出了一大批有效模式和先進人物。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正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內蒙古自治區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也有更多的綠色路徑等待探索實踐。

“‘三北’工程已被納入國家重大戰略,黨中央將防沙治沙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殲滅戰。”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陳永泉表示。

汽車沿著穿沙公路前行,兩旁生長的樟子松林挺拔蔥郁,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孩子出生的時候,我給他起名叫杭蓋。”陳永泉説。

“杭蓋,蒙古語‘天堂’的意思。“杭蓋,天堂般的杭蓋”。”記者隨即回應。

“這個解釋太籠統,不是一個詞能説清楚的。”説著,他便拿出手機搜出了具體的解釋:有河流從密林深山中發源,滋養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與草原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就是牧民眼裏天堂般的杭蓋。

車窗外,草與樹不時閃過。(文:王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