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麗中國“皇冠上的明珠”,國家公園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從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濱,萬物共生的和諧畫卷徐徐展開,國家公園的珍禽異獸不斷回歸,盡顯自然與生態之美。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日前在青海西寧舉行,此次論壇旨在共商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集聚力量助力旗艦物種保護。
目前,中國已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志鷗説,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開啟了自然生態保護新篇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整體保護,藏羚羊種群恢復到7萬多只;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連通了13個局域種群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暢通跨境通道,東北虎數量超過50隻,東北豹數量超過60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雨林生境持續改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6群37隻……
專家表示,作為地區生態維護的代表物種,旗艦物種種群數量的恢復是生態生物多樣性穩定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向好的顯著標誌,對豐富全球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被譽為“生態系統風向標”的旗艦物種恢復,也意味著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中的動植物正在健康生長。在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及國家公園候選區內,分佈著50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和2.9萬種高等植物,保護了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科技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蒂芬·波拉斯基感慨地説:“中國用實際行動努力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使自然走上恢復之路,造福民眾和地球。”
國家公園自建設以來,始終重視以科技力量為國家公園野生動物護航。在本屆論壇的天空地監測與新技術應用展區內,一件件用於國家公園建設的新奇科技産品琳瑯滿目,吸引了許多與會人員駐足觀賞。
“我們利用無人飛車等科技設備,以及面向自然生態監測和碳匯實時測量的地面智慧終端,有效助力國家公園內的旗艦物種監測與保護。”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無人系統研究院總工程師祝明介紹説。
如今,在各地的國家公園內,處處可感受十足的“科技范兒”:四川通過建立大熊貓遺傳數據平臺,掌握了500余只大熊貓的DNA檔案資訊;利用人工智慧識別技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可對虎、豹、熊、猞猁等30多種動物進行AI識別分類;地處長江源頭的格拉丹東冰川,監測方艙車可以將監測結果通過衛星傳輸,坐在家裏就能看到長江源頭的第一滴水是怎麼形成的……
國家公園不僅是珍稀物種的“世外桃源”,也是周邊民眾享有的優質生態産品。“我們更加注重在保護中改善民生。”關志鷗説,眼下各地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開展特許經營、生態旅遊、自然教育、遊憩體驗等。
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特許經營”體制,通過培訓當地牧民擔任自然體驗嚮導,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同時探索“一戶一崗”生態管護機制,累計有約2萬名牧民從放牧者變身管護員,每年可獲得2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國家公園的“生態紅利”還將持續釋放。本屆論壇正式宣佈,中國將穩妥有序推進設立黃河口、錢江源—百山祖、卡拉麥裏等新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的進一步發展和品牌打造,將使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綠色發展成果。”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