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古長城遺址,曾否見證金國的強盛?

發佈時間:2023-04-23 15:17:13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春和景明,幾排樟子松正點綴起叢叢綠芽。斑駁樹蔭掩映下,一道緩坡出現在道路旁。登上兩米多高的坡頂,這道緩坡就像一條遒勁的“土龍”,顯現出雄壯的身姿。

2020年9月29日,金長城(碾子山段)遺址一隅(受訪單位供圖)

2023年3月9日拍攝的金長城(碾子山段)遺址(攝影:新華社記者 陳聰)

位於黑龍江與內蒙古交界處的這段“土龍”就是金長城(碾子山段)遺址,又稱金界壕遺址,屬於金長城東北路。經專家考證,金長城在金太宗天會年間開始修建,而天會元年即西元1123年,距今正好900年。

齊齊哈爾市文物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説,西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族建立金王朝,金國大軍滅遼、攻宋,大有問鼎中原之勢。然而,來自草原的蒙古騎兵屢屢劫掠邊境地區,旋風般的進攻令女真人防不勝防。邊境之處一馬平川,無天險可守,金長城遂應運而生。

2023年3月9日,金長城(碾子山段)遺址一隅(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軒)

輕風吹拂下,今天的金長城遺址仿佛一條“塞外巨龍”正在沉睡,遠離塵世的紛擾與喧囂。

“在這裡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想像在幾百年前,人們就是在這裡疊土為墻、修築戍堡。”齊齊哈爾遊客韓鐵軍説。

“掘地為壕,以限戎馬”是金長城的基本功能。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邵長春介紹,考古研究表明,曾經的城墻高度可達5米。但由於其夯土的材質,比不上以磚石為主要材質的明長城,現存的金長城遺址經過幾百年風雨侵蝕,僅是當年城墻的基底。

距碾子山金長城遺址不遠處,有一座豐榮古城,是金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處屯兵城堡。登高而望,可以看到這座臨河而建的古堡由四方城墻圍攏而成,甕城、角樓和護城壕的構造十分清晰。

2020年9月29日,豐榮古城遺址俯瞰(受訪單位供圖)

豐榮古城及附近其他遺址處還曾出土大量形式各異的鐵劍、石杵、錢幣、陶片等文物,見證了金代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2022年10月16日,金長城(碾子山段)遺址二號烽火臺俯瞰(受訪單位供圖)

2001年,碾子山段金界壕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國家文物局在開展長城資源調查時將金長城列入長城資源普查計劃。

“金長城是金代抵禦遊牧民族的線性軍事防禦工事,界壕、城墻、城堡、邊堡配備齊全,從作用上看,與漢長城、秦長城、明長城基本相同。”邵長春説。

2023年3月9日,齊齊哈爾市博物館碾子山分館入口處(攝影:新華社記者 陳聰

在齊齊哈爾市博物館碾子山分館,1800多件遼金時期的頭盔、鎧甲、箭鏃等文物靜靜陳列,仿佛把遊客帶回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

2023年3月9日,齊齊哈爾市博物館碾子山分館一隅(攝影:新華社記者 陳聰)

據了解,碾子山區自1983年起對金長城遺址開展保護工作,種植樟子松邊界林近10公里,設立保護標誌400多個,聘用巡護員5人,目前已建成金長城三級保護網路。

自金長城遺址漫步向南約200米,一尊高聳的武士銅像引人矚目。巨石之上,金初名將婆盧火將軍橫刀立馬,昂首遠望,似乎仍在守護這片幾百年前的邊塞之地。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婆盧火廣場中央的婆盧火銅像(受訪單位供圖)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金長城(碾子山段)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目前,緊鄰婆盧火銅像的金長城文化服務中心主體已完工,包括這一項目在內的總投資5.8億元的金長城(碾子山段)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正在加緊施工。

(記者:陳聰、楊軒,策劃、編輯:王黎、李歡,新華社國內部、黑龍江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