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守護三江源”大型生態情景音畫“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亮相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帶領觀眾領略三江之源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拓創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模式。
“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是我國首個以母親河長江、黃河為主題,以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為主線的音樂項目,把中華民族三江源地區、母親河流域的藝術特色與紅色文化基因緊密結合。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劉照陸介紹,這個項目的背景是上海對口援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而上海音樂學院有一個幫扶少數民族地區的潤邊計劃,青海果洛藏自治州是潤邊計劃的11個項目之一。
演出在原創鋼琴與民族樂器組曲《黃河源》中拉開序幕,將西洋鋼琴與古老藏族樂器、原生態人聲巧妙融合,以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演奏家、指揮家攜手果洛州民族歌舞團、無錫民族樂團合作獻演的大型原創民族音詩《長江頌》結尾,完整展現從黃河源頭到長江入海的歷程。
聽到古老的民族旋律與西方的鋼琴聲樂相互碰撞,看到藏族音樂在上海音樂學院這樣一個百年老校的氛圍中進行排練和演出,作為項目策劃和執行的劉照陸感到十分欣慰。他感慨道:“果洛自治州是黃河的發源地,而上海是長江的尾,一個頭一個尾,首尾相連,是一件蠻有意義的事,通過藝術、通過文化、通過音樂、通過舞蹈,我們把首尾的人民通過藝術的紐帶連接起來,通過我們的創造讓音樂成為這個舞臺呈現的一個重要牽引。”
演員陣容為100余人團隊,包括少數民族非遺樂器、西洋樂器、青藏高原原生態人聲、民族管弦樂團、民族服飾展演、民族舞蹈等跨界融合藝術形式,向世人展示一幅幅鮮活的美麗中國,團結進步的新時代奮進畫卷。藏族非遺樂器瑪曲牛角琴、鷹骨笛、弦子、龍頭琴、達瑪鼓、吉祥海螺等,為整場演出增添亮色。
關於如何將中國的民族音樂和西方的表現形式融合起來?如何唱好中國故事?這是策劃團隊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此次演出是一次有益的實踐。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項目製作人湯聲聲在果洛地區長期采風、收集後,將切身體會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震撼美、原生態的人文氣息,融入整場演出中,力求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他表示:“將三大門類的樂器跨界融合在一起,希望廣大的觀眾除了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美好旋律,能夠更加關注生態環保,青海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所以我們守護三江源,這是此次巡演的核心思想。希望通過我們的演出傳達生態環保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一家親。”
“從黃河到長江:民族音樂巡演”是紅色文化與音樂黨課的融合,是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弘揚宣傳紅色文化教育和民族音樂傳承等核心工作領域的具體成果展示。音樂黨課旨在以實際行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原創舞臺版音樂黨課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富強、團結的美麗中國。體現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三江源、守護母親河、保護“中華水塔”是“國之大者”重大使命。首輪全國展演正是緊密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實質開展實施。
該項目由中共上海音樂學院委員會、上海音樂學院、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員會、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上海藝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資助項目;青海省“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上海高校宣傳思想文化扶持項目;國家級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程經典劇目;上海市對口援青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參演重點項目。首輪展演省市:青海西寧、上海、江蘇南京、浙江寧波、江西南昌等。
(攝影: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