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綠色發展讓沙海“披綠”又“生金”

發佈時間:2022-11-28 16:18:21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入冬後,儘管氣溫驟降、天氣寒冷,但在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浩坦淖爾嘎查的牧民依然很忙。這幾天,該嘎查的牧民正忙著在位於嘎查九二播區採摘花棒籽。

“每年11月是我們嘎查九二播區採摘花棒籽開放的時節,為使採摘工作有序進行,嘎查‘兩委’制定了詳實的採摘計劃,今年共有100多名牧民對花棒籽進行採摘。”浩坦淖爾嘎查黨支部書記劉洪民介紹道。據了解,花棒作為豆科植物,生命力很強,種下不用澆水,依靠地下水就能成活,3年可長到1.6米高,長大後可以作為飼料植物,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

“種植花棒不僅綠了沙漠改善了生態,還能增加牧戶收入,是我們農牧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一個新途徑。目前花棒籽每公斤可以賣到40元左右,采收多的牧戶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左右,采收一般的牧戶也可以達到1萬元左右。”劉洪民説。在採摘的同時,該嘎查為了防止牲畜誤入啃食,對播區的圍欄網進行查看修補,確保播區生態不遭破壞。

種植花棒僅是阿拉善盟立足盟情發展綠色産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側影。近年來,阿拉善盟為了讓阿拉善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潔凈,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保護、飛播、封育、造林等舉措,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並依託以梭梭林等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為主的特色沙産業,實現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近年來,阿拉善盟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目標,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三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重點建設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採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技術措施,形成了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

截至2021年末,全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8940.43萬畝,實現了連續7年每年完成營造林生産任務超過百萬畝,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到28005.67萬畝和3580.42萬畝。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截至2021年底,累計飛播造林675.7萬畝,有效遏制了騰格裏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示範。

2022年,阿拉善盟提出完成林草生態保護建設任務1100萬畝。綠色在阿拉善大地持續鋪展……

踏進阿左旗頭道沙子飛播造林區,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鬱鬱蔥蔥密布在沙丘上,在初冬漠風的吹拂下搖曳,林內的鳥鳴聲此起彼伏,曾經荒蕪的沙海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這裡沙漠多、植被少,風沙也特別大,通過飛播造林,植被多了、環境美了,風沙也小了。”護林員阿拉騰圖格説。

既要生態綠色,又要生態財富。在推進生態建設中,阿拉善把沙漠生態劣勢變為資源優勢,依託以梭梭林等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為主的特色沙産業,實現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在生態沙産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下,該盟啟動了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三個百萬畝”林沙産業基地建設。目前已形成了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個沙産業基地。如今,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鎖陽”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註冊為地理標誌著名商標。阿拉善盟也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肉蓯蓉之鄉”稱號。

讓生態沙生産業形成産業化,阿拉善以“沙地綠起來、企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為目標,依託肉蓯蓉、鎖陽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資源,先後培育和引進了44家企業投資沙産業,大力實施“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民”的産業化模式發展沙産業。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生産、銷售于一體的産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

如今,蓬勃發展的生態沙産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過“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直接和間接從事生態沙生産業的農牧民達3萬多人,每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部分牧戶達到10萬元至30萬元。實現了“沙漠增綠、産業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文:劉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