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路成立

發佈時間:2022-11-10 10:08:4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11月9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活動——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在武漢線上線下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全球遷飛區現狀、典型水鳥保護案例、棲息地保護和恢復等主題開展研討,分享交流國際候鳥保護經驗。論壇倡議成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路,併發布《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路倡議》。

鳥類遷徙是候鳥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定期往返的習性。全球共有9條候鳥遷飛通道,途經中國的有4條,從東至西分別是西太平洋候鳥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中亞候鳥遷飛通道和西亞-東非候鳥遷飛通道。其中,僅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每年就約有210種5000萬隻水鳥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

為了更好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中國認定了29處國家重要濕地和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建設了2200余處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幾乎涵蓋了候鳥遷飛通道上所有的關鍵節點。

得益於中國對濕地和候鳥的大力保護,很多珍稀瀕危種群數量得到增加。朱鹮從1981年的7隻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只,黑頸鶴從20世紀90年代的5000隻增加到現在的1.5萬多只,東方白鸛從20世紀90年代的3000隻增加到現在的近1萬隻,黑臉琵鷺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隻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只。

論壇發佈《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路倡議》:

一是推動候鳥遷飛通道濕地和水鳥保護主流化。開展候鳥遷飛通道內濕地和水鳥保護空缺與優先區分析,制定保護策略和融資計劃。廣泛宣傳《濕地保護法》《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等政策法規,推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水鳥棲息地修復示範工作。

二是規範候鳥遷飛通道濕地與水鳥調查監測。制訂候鳥遷飛通道水鳥和棲息地調查與整合技術方案,組織保護地、觀鳥會和科研機構開展水鳥同步調查和各類專項調查,搭建水鳥和棲息地數據庫,實現調查數據上傳、分析和展示,定期發佈調查報告,數據庫對公眾開放。

三是開展候鳥遷飛通道棲息地從業人員能力建設。按照保護地管理與技術人員的任職標準和培訓需求,結合實際經驗,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等保護地從業者開展線上線下技術培訓。開發候鳥遷飛通道能力建設培訓包,通過培訓者培訓(TOTs),培養一批骨幹人員,打造上海崇明東灘成為EAAF遷飛區能力建設中心。

四是促進候鳥遷飛通道經驗交流、分享和意識提升。組織候鳥遷飛通道網路年會、經驗交流會、學術研討會、實地調研等活動,總結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經驗和案例並在國內外分享。開發候鳥遷飛通道自然教育讀本,開展教育活動。組織開展全民觀鳥、青年訓練營等活動,提高公眾的濕地與水鳥保護意識和技能。

五是創建候鳥遷飛通道人鳥友好型社區及産業。發動社區參與濕地和水鳥保護,建立濕地自然學校、社區自然中心、工作坊。開展社區共管、水鳥友好型的種植養殖業、畜牧業和生態旅遊業等試點工作。推動當地社區人員尤其是女性,參與可持續生産與自然保護活動。

本次論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調查規劃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北京林業大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鶴類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