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平:以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發佈時間:2022-10-20 11:14:24丨來源:人民政協報丨作者:任亞平丨責任編輯:

二十大報告著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報告著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通過初步學習和理解,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國情,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大體量、全方位、多維度、高要求的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我們不斷踔厲奮發,繼續勇毅前行。


  中國式現代化,要涉及至少14億人口。當前全球78億人口中,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總人口不過11億人。中國是剛剛整體擺脫絕對貧困的國家,一旦實現現代化,相當於全世界高收入人口增加一倍多。屆時,中華民族在已為全人類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基礎上,還將為全人類的富裕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甚至是主要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西方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早期伴隨著野蠻的原始積累和殘酷的階級剝削,後期懾于反抗鬥爭對被壓迫人民有所讓利,但不改資本主導一切的社會本質,西方經濟學宣揚的也是先富人後窮人的“涓滴效應”理論。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堅持和依靠的始終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倡的是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物質和精神領域全方位的現代化。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有思想解放反神權反封建的進步一面,更有資本主義“貨幣拜物教”野蠻落後的一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嚴重背離,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中國共産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現代化新征程上,要求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在內部保持人民精神狀態平和理性、昂揚向上,在外部展現正面積極國家形象、引導樹立正確中國觀。


  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資産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但對自然界的影響破壞實屬空前,也招致大自然的嚴酷報復,且時至今日也並未實質性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更多是把“三高”産業和生活垃圾向發展中國家大量轉移,通過“以鄰為壑”保持自身的乾淨美觀。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人與自然視為生命共同體,不但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自身發展,而且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靠的是戰爭和殖民擴張。本土24萬平方公里的英國佔據過34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給人類帶來沉重災難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源於列強的殖民衝突。西方發達國家維持現代化,靠的是戰爭威懾下的秩序性掠奪。二戰以來,美軍始終是美元收割世界的強大後盾。社會主義性質與追求“和合”的文化傳統,註定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過程中不會販奴販毒、擴張掠奪、稱王稱霸,一切發展都要依靠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已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是全新的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前途光明而任重道遠,需要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進一步增強志氣、骨氣、底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政協報》(2022年10月20日 第 3 版)

(作者:任亞平,係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