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要以此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乎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共有共用共鑄的代表性符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指出,“著眼于在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中更好發揮青海特有資源稟賦和特殊優勢”“著力推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推進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及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挖掘河湟文化、崑崙文化厚重積澱和豐富內涵,提升影響力”等目標措施和具體要求,我們一定要按照這一部署,在全面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上做出新的貢獻。
一
國家文化公園象徵著國家精神,是承載中華文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空間。青海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省份,青海境內各大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內部包含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伴隨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的不同歷史進程而不斷孕育形成和融合豐富,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疊加優勢,結合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這一重大有利因素,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大自然本色之美雙輪驅動,形成特定的公共文化載體,彰顯出大美青海的自然壯美、生態凈美、人文和美、發展勁美。
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黨中央強調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著眼于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重要結論。”“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要求貫徹落實到全區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標誌性建築建設、旅遊景觀陳列等相關方面,正確處理中華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關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思想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是對內蒙古自治區的要求,也是對全國的要求;既是對統戰民宗部門的要求,也是對各行各業各領域的要求。
五年來,青海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成為首個所有市(州)建成國家級示範的省份,民族團結實現新進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強調,“我們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建設現代化新青海、創造美好生活。”“把牢增強文化認同這個根本,正確處理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打牢各民族共同思想基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下功夫提升工作能力水準,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教育引導青海各族幹部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為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國家文化公園凝聚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紐帶,吸納、凝聚著中華民族大家庭諸多成員。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是建構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是聚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動力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之間不僅有著內在的深層聯繫,而且還有相互交疊、互構互促、相融相通之處。在推進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深深根植于青海各族幹部群眾心中。通過規劃設計和實施,各地文物保護利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傳承等工作將深度融入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程之中。青海將更好把握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辯證統一,處理好不同特色文化帶之間的承接與相容,構築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國家文化公園實施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公園化管理運營,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我們要通過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方式,整合青海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境內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不斷增強園區各族幹部群眾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在維護好多樣性與增進一體性等多方面找到平衡點。
三
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主要承載地,青海在參與推進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程中,要著力在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學研究等方面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創新展陳方式和表現方式,以充分體現國家性和人民性,不斷優化國家文化公園要素配置和功能佈局,發揮文旅産業富民效應。通過推動不同園區優勢互補,共同獲益、共創共用,把青海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園區建設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的歷史文化走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學體驗空間、黃河沿岸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文化引擎,實現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功能互通、體系互構、過程貫通。
新時代新征程,青海境內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園區應該成為青海新“名片”,成為展示山宗水源和大美青海的新亮點。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順勢而為,搶抓機遇,賦予青海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彰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使國家文化公園在歸聚人心、凝聚力量等多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有力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不斷促進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文化發展開新局、出新境貢獻出青海方案、青海智慧。
(作者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