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原保護修復 青海交出亮麗答卷

發佈時間:2021-11-16 16:45: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深秋,一望無際的高寒草甸上牧草金黃,黃河無聲流淌,不時閃過的獵鷹、藏原羚、草原狼為草原帶來了生命的氣息。草原退化治理成效已初步顯現,但為草原“療傷”,青海還在不斷探索。

巍巍巴顏喀拉山腳下,廣袤的草原褪去夏日的青色,呈現出深秋特有的黃綠相間的色彩。不遠處,一位面容粗礪黝黑的藏族漢子彎腰拔了一綹牧草,他看了看根系的發育長度,然後邁著瘸拐的步子仔細數著草原上的鼠洞數量,盤算腳下的這片草地來年需要補種草籽的面積。這位已65歲的藏族漢子,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草原站原站長羅日蓋。

這位與草原打了40年交道的“草原專家”,常年忙碌在海拔4000多米的“黃河之源”,他邊走邊説:“那片土地曾是黑土灘,寸草不生。早些年,走在草原上時常會見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這種就被稱為‘黑土灘’。這種現象一旦出現,就表明草場正在嚴重退化。如果不及時修復,黑土灘將會像傳染病一樣繼續蔓延並危及周邊的草場。”

草原是青海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在青海乃至全國生態保護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保護和建設好草原生態環境,其意義不言而喻。

圍繞著穿境而過的黃河,達日縣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路子。

達日縣屬高寒、高海拔地區,草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修復需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在草原保護修復過程中,達日縣投入的項目資金可説是力度空前,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6.4億元,相繼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退牧還草工程、黑土灘綜合治理、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濕地保護等工程。

“達日縣草原生態治理項目、投資額度、治理規模等均走在全國涉藏地區各縣前列,許多嚴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綠裝,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灘等治理成為優質牧草地。”達日縣委常委、吉邁鎮黨委書記才讓尼瑪説,治理效應逐步顯現後,達日縣全力推動牧草産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生態、産業、經濟”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依靠綠色發展、振興縣域經濟的産業道路。

達日縣僅僅是青海以及三江源地區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穩步增強的一個縮影。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介紹,隨著青海省統籌實施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建設綜合治理、退牧還草工程、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紮實推進,“十三五”期間,青海共建成草原封育圍欄3293.30萬畝,補播改良918.17萬畝,治理黑土灘型退化草地797.81萬畝,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83.07萬畝,建設人工草地135.32萬畝,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比2011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1.6個百分點,草原植被蓋度保持穩定及趨於好轉的草原面積佔86.85%。青海全省草原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向“黑土灘”進軍

“做草原保護工作,註定要比別人多跑路、多吃苦、多流汗。”每年種草的時節也是羅日蓋最忙碌的時候,到施工點下鄉有時一去就是一個多月甚至兩個月。夏天幾乎沒有一個休息日,到了冬天,羅日蓋還要奔波在達日縣的溝溝壑壑,哪有黑土灘,哪需要明年開春時種草,都在他心裏有一本賬。

草原“黑土灘”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災害。“黑土灘”形成的過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雜草群落。同時,草皮融凍剝離,蓋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斷降低,土壤養分丟失直至滋生鹽漬化,土層變薄,退化為沙礫灘。

由於氣候變化、過度放牧、水土流失、鼠害等多種原因,黑土灘和黑土坡越來越多。草原退化嚴重制約著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直接影響著當地牧民的經濟收入。

才華是達日縣沙日納村草原管護員,他告訴筆者:“10多年前家裏有200多頭牛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著放牧。但是,由於前些年草原退化嚴重,自己家的草場年年減少,最後不得不遷移到四川阿壩一帶租當地牧場放牧。”

對於草場退化的印象,才華説:“草場像是得了病一樣,一年不如一年,黑土灘就像草原上的牛皮癬,擴散太快了。”而雪上加霜的是,退化的黑土灘上鼠洞密布,鼠類活動猖獗。鼠害又對草原造成致命破壞,就此形成惡性迴圈。

“草原退化,尤其是對於黑土灘不進行及時治理,後果不堪設想。”才讓尼瑪説。

近年來,青海省加大黑土灘的治理,為解決牧民群眾因為生態惡化而導致的生産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就此拉開了一場與黑土灘的較量。

2019年,青海省首個退化草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在達日縣展開。達日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才讓當周説,自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及退牧還草、黑土坡生態修復等生態治理項目實施以來,達日縣共完成投資約6.4億元,治理黑土灘122.46萬畝、黑土坡7.5萬畝。通過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治理,達日縣草地植被覆蓋度從46.7%提高到58%,天然草地鮮草平均畝産量由原來的115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50公斤,人工草地鮮草平均畝産量大幅提高到現在的790公斤。

滿掌鄉是達日縣全縣草場退化最嚴重的一個鄉,全鄉有70%的草場成了黑土灘,今年這裡種下了7萬畝草。

在滿掌鄉的一處山坡上,筆者看到一大片鬱鬱蔥蔥的草地,像錦緞一樣鋪展開來,草叢中一些金黃的油菜花倔強地開放,使這片草場顯得非常特別。

“這是今年6月種下的,兩個多月了,長勢非常好。這種草適口性好、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強,長得高度接近一米,專門用於黑土灘退化草地的恢復治理。”羅日蓋告訴筆者,這草叫同德短芒披鹼草。

“以前我們也引進過其他地方的草籽,種到黑土灘上後,前一兩年還行,但之後退化速度很快,成功率很低。後來,我們研究培育出適合高原種植的早熟禾和同德短芒披鹼草,目前果洛州已種植了近3萬畝,處於大量擴種取草籽的階段。”青海省林草局草原處處長張洪明説。

達日縣作為青海首個推廣黑土坡治理項目試點縣,通過兩年不懈努力,已探索出一套黑土灘治理的達日經驗和達日做法,為全國高寒草甸修復治理工作提供了樣板。

遠處,盤旋在半空中的幾隻鷹正巡視著它們的地盤……在果洛州久治縣門堂鄉門堂村支部書記拉昂的眼中,這樣的草原才是記憶中的模樣。

拉昂對草原發生的變化感觸很深,他説,過去牲畜超載導致草場品質下降,大家又用提高養殖數量保證收入。後來,草越來越稀,黑土灘和草原鼠也就找到府來。

“你看草都這麼高了,但在草原上你看不到一隻牛羊。”拉昂對筆者説,現在是禁牧期,在草原治理期間的3-5年都會封草場禁牧。過去,牧民雖然知道草原退化是過度放牧造成的,但對如何治理卻沒有經驗。禁牧規定出臺後,久治縣的牧民都非常支援。

在治理草原退化過程中,最令拉昂感動的是他第一次通知翻地撒草種時,本來要求70多個勞力,但現場卻來了400多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村裏的勞動力。拉昂説,就衝這股勁兒,相信再過幾年,草原會變得更好。

治理黑土灘,政府出政策、想法子,牧民出力量、齊響應,形成了全民參與治理的模式。作為草原大鎮的帶頭人,才讓尼瑪見證了牧民們對待草原態度的改變,“以前牧民們放牧沒有節制,過度放牧超過了草原的承載能力,現在草原退化讓牧民嘗到苦頭。同時,政府部門發現這種情況後,宣傳教育讓牧民們意識到保護草原的重要性,並出政策出資金大力度治理退化草原,給大家買了草籽、有機肥等,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很多牧民都用各種方式參與到治理行動當中。”

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研究院教授馬玉壽説,此前,黑土灘、黑土坡治理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經過25年的研究,如今已成功研發出了一系列黑土灘植被分類恢復、人工植被二次退化防治等技術,以及青期休牧模式。

李曉南對於達日縣黑土灘的治理給予這樣的評價:“達日縣克服自然環境嚴酷、資金緊張、人才缺乏、技術薄弱等困難,全力推進草原生態全面保護、綜合治理、系統修復,治理黑土灘122.5萬畝、黑土坡7.5萬畝,草原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樣板。”

科學治理讓草原恢復生機

深秋草原遼闊。行走在達日縣,在一望無際的高寒草甸上,牧草乾枯,呈現出熟透的金黃;黃河無聲地流淌,不時閃過的獵鷹、藏原羚、草原狼、野鴨的影子,為草原帶來了生命的氣息。

草原退化治理成效已初步顯現,但為草原“療傷”,青海還在不斷探索。

“新種的草一定要注意滅鼠。草原上的高原鼠兔最愛掏洞吃草根,如果根被吃完了,好不容易成活的草也就危險了。”羅日蓋站在草場上規劃著新一年的滅鼠和種草安排。

羅日蓋看著手中的牧草猶如看著一手培育帶大的“孩子”,他的雙眼閃爍著光芒:“別看現在草場都是黃的,來年春風一吹就滿眼綠油油的了。”

以前種草不施肥,現在施肥了;以前種籽不篩選,現在嚴格篩選,施工時還要鋪上不織布。這樣一來,種草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以前成活率只有30%左右,現在提高到80%以上。筆者跟隨羅日蓋來到大山深處的施工區是大片大片的綠色,走近一看,原來是草地上鋪著一層綠色的薄膜。羅日蓋説,有了不織布的保護,草才會長得更好。在狂風的衝擊下,去年鋪的不織布雖然已經有些破損,但不織布下面的草牙子卻已露出點點綠意。羅日蓋雙膝跪在地上,輕輕地拔起一株草仔細觀察起來,他欣喜地説:“你們看,這草長得多好,根部深,抓地也很牢固,這就是不織布的功勞。”不織布施工作業是達日縣新的試點項目,適宜在坡度陡一點的地方使用,可以降解,不僅對草原生態沒有影響,反而起到了保溫保濕、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據悉,達日縣在退化草原人工種草修復中,優選鄉土草種進行多品種組合搭配,採取混播種草復綠綜合技術措施,提高種植植被的穩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綜合應用混播種草、配方施肥、多種農藝措施組合等技術;在退化草地治理中,開展飛播種草治理新技術,減少對原生態系統的人為擾動。此外,達日縣還積極探索示範推廣草種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術,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實行“草長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草地資源保護管理髮展模式和最嚴格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果洛州建立了草原管護網格化和管護隊伍組織化制度,將草場承包,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利用等活動納入管護體系,形成全區域覆蓋。果洛州通過嚴格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有效遏制破壞草原生態的違法行為,維護和促進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果洛藏族自治州林草局負責人表示,全州還將在3年內建立健全草長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管護員管護等制度,提升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整體水準。

根據草長制要求,果洛將全面建立州、縣、鄉、村、社五級草長管理體系和部門協作機制,所有草場承包地塊納入管護體系,形成全區域覆蓋。全州6縣44個鄉(鎮)185個村585個牧業合作社全面實行草長制,實行草長制管理的草地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

目前是久治縣副縣長代勇最忙碌的時刻。明年,青海省草原保護修復的重點將移師久治縣,5000萬元資金已經到位,他和同事們要抓緊時間落實修復地塊、面積、施工程式等。“草原是牧人寶貴的財富,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把久治縣荒蕪的草場變回大草原。壓力雖然很大,但我們一定要帶領群眾走好荒灘種草復綠的生態治理之路,找回昔日的水草豐美。”代勇説。

53歲的班桑是達日縣滿掌鄉查幹村草原管護員,也是一位牧民。他家共有3000多畝草場,養著五六十頭牦牛。草原管護員的崗位可以讓他一年有1.8萬多元的收入,加上草原獎補資金2萬多元和畜牧收入,一年全家有五六萬元收入,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們的草場修復種草,政府沒讓我們掏一分錢,還組織人力施肥、播種,我必須要把這草場看護好,這就是我們牧民未來的幸福生活呀。”班桑動情地説。

“青海在大力推進草産業發展的同時,富民增收作用也得到有效發揮。”李曉南説,青海省委、省政府通過支援發展飼草料生産、加工、儲備全産業鏈,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探索了“園區+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牧戶”等多種生産經營模式,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加工為主、牧戶種植為輔、東西聯動、農牧結合的草産業格局。同時,通過加大草原生態補償力度,設置4萬個草原生態管護員、積極吸納農牧民參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持續增加群眾收入,三江源地區生態管護員年收入達2.16萬元,實現了保護生態、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