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羌塘草原,天高雲淡、牧草黃枯。驅車前往位於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凱瑪村的嘎爾德生態畜牧産業示範基地,員工們或收割芫根,或製作酥油、“拉拉”等奶製品,一派繁忙。不遠處的人工種草區域,黑色奶牛正低頭覓食;智慧牧草種植室裏,綠油油的牧草正待收割……
從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産方式到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産方式,這裡探索出了一條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也讓牛奶裏的“致富曲”像羌塘草原上的牧歌一般越唱越響。
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嘎桑加才介紹,嘎爾德生態畜牧産業示範基地于2017年開始打造。基地主要以奶製品深加工為主,通過嚴格的品控收購農牧民的鮮奶以及基地奶源,採用傳統技藝加工成酸奶、酥油、“拉拉”等奶製品,在拉薩、那曲等地銷售。
良好的經營模式,解決了110多名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在基地的加工車間,羅瑪鎮凱瑪村的村民索朗次措介紹,沒來基地工作前,她就在家放牧。“這裡工作每個月有3500元的工資,年底還有獎金。離家近,家裏的活兒不耽誤,還能賺錢,挺好的。”
在嘎爾德生態畜牧産業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下,色尼區三分之一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成功實現脫貧。自基地運營以來,通過收購牛奶、收購肥料、短期務工、購買奶牛、草地流轉、長期就業、産業分紅等形式,已帶動色尼區牧民群眾4720戶23804人,兌現各類受益資金5168.06萬元,其中,受益脫貧群眾1514戶8009人,兌現受益資金1674.44萬元。
現在這裡已經探索出“一十百千萬”運營模式,即以1個龍頭企業帶動10個奶源基地,10個奶源基地帶動100個村級合作社,100個村級合作社帶動千戶牧民養殖戶,千戶牧民帶動萬頭牦牛奶牛養殖。嘎桑加才説,基地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力量和科技支撐。“我們想通過人才引進和與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可持續化發展牦牛産業。這樣群眾的牧業收入會繼續提高,牛奶裏的‘致富曲’也會唱得更加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