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發佈時間:2021-11-12 11:38:47丨來源:中國環境報丨作者:程維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要改變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的現狀,亟須再接再厲做好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作,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發,提升流域整體生態服務功能,分區分類有計劃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日前召開的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

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發源地到渤海入海口,黃河奔騰流經9省區、5464公里,形成西接崑崙、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的黃河流域。廣闊的流域範圍橫跨了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單元和我國地勢三大臺階,涵蓋了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若爾蓋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承擔著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生態服務功能。

然而,生態脆弱也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之一。黃河流域生態脆弱敏感區域分佈廣、類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連山,中游的黃土高原,下游的黃河三角洲等,都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大且過程漫長。同時,黃河流域礦産資源分佈區與生態重要區、生態脆弱區高度重合,長期的資源開發導致環境污染積累,使得區域生態風險加大、生態脆弱性加重。黃河流域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生態空間。

要改變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的現狀,亟須再接再厲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作,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發,提升流域整體生態服務功能,分區分類有計劃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針對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確定各自生態保護修復重點,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在上游産水區,強化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對於中游黃河干流以及沿岸濕地區域,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在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針對主要支流重點恢復沿河自然濕地、灘區等河岸線生態空間。對於人口活動頻繁的下游黃河三角洲區域,重點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保護與人口經濟協調發展。

堅持保護修復、系統治理。在礦産資源集中分佈區,將保護修復和流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相統籌,開展綜合整治。對歷史遺留礦區實施地質環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態修復和土壤、水體污染治理,以“誰破壞誰修復”“誰修復誰受益”為原則,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對於生産礦山實施邊開採、邊治理,停止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資源開發行為。對尾礦庫、尾液庫鼓勵開展綜合利用,對河湖岸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等區域採取預防性措施,化解滲漏和揚散造成的生態風險。

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立足於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統籌謀劃推進上中下游、幹流支流、左右兩岸的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健全區域間開放合作機制,比如,對於青海、四川、甘肅毗鄰地區,可以協同推進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修復;甘肅、青海可以共同開展祁連山生態修復和黃河上游冰川群保護。推動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政策、項目、機制聯動,實施跨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協同保護和修復。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不僅關乎黃河安瀾和生態面貌改善,更關乎高品質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穩固。只有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凝聚大保護合力,才能築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讓母親河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成果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