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書寫中國生態文明新榮光:習近平關心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2021-10-15 10:05: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遲誠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經過5年多的試點探索,第一批國家公園終於正式設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是獻給建黨100週年的生態大禮.

2021年10月12日,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這是載入史冊的新華章,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留下新的歷史印記。

這是萬眾矚目的新起點,在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十四五”開局之年,建設美麗中國有了新樣板、新高地。

這是提振中國精神、中國士氣的新成果,在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薄力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公園建設,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當作共産黨人牢記初心使命的“國之大者”來推動。總書記關於國家公園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系統闡述了國家公園的理念、內涵、目標和建設任務,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遵循。

經過5年多的試點探索,第一批國家公園終於正式設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是獻給建黨100週年的生態大禮,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高瞻遠矚的謀篇佈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的時代抉擇

“國家公園”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裏,是在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這份為未來全面深化改革定調子、繪藍圖的重要文件裏,明確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我國60多年的自然保護歷史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借鑒國家公園建設的國際經驗,站在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夯實生態基礎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

從此,一系列圍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戰略部署拉開帷幕。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科學闡釋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一系列根本性、制度性問題。

國家公園理念是什麼?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審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時強調,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

為什麼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

要建立怎樣的國家公園體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以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為基礎,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為目標,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治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

當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相關政策決策出臺也一氣呵成。

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文件,構建起我國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推動國家公園在理論創新、頂層設計、生態保護、和諧共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謀劃頂層設計的同時,試點實踐也在同步推進。2016年起,我國陸續開展了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審定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5個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方案。5年來,體制試點取得重要成果,為正式設立國家公園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生態系統的頂級保護

——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從“中華水塔”三江源到竹林幽幽的熊貓樂園,從東北原始森林的虎豹天堂到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再到碧水丹霞的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裏,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蘢、鳥獸靈動。

這裡的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這裡就是最具國家代表性的國家公園。

“四最”決定了國家公園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的首要地位。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三江源,冰川林立,河流奔涌,湖泊密布,不同形態的水共同構成了我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水塔”,塑造了壯麗的自然景觀,也滋養了生活在這裡的萬物生靈。

2015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時指出,要將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定要把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搞好。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期間強調,“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在總書記的親自關心和指導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順利推進,這片高原凈土的生態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變,生態功能明顯增強。

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2020年達到61.9%,較2015年提高4.6個百分點;濕地植被蓋度穩定在66%左右,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藏羚羊的數量由最少時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只,可可西裏的整個生物鏈已經形成良性迴圈。

物種是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最顯性指標。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時強調,要整合設立國家公園,更好保護珍稀瀕危動物。

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審議《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時強調,開展大熊貓和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利於增強大熊貓、東北虎豹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推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實現種群穩定繁衍。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生態修復總面積近4.3萬公頃,近年來監測到新增東北虎幼崽10隻、東北豹幼崽7隻以上。大熊貓國家公園整合69個自然保護地,保護了1340隻左右的野生大熊貓,數量佔全國的70%以上。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強調,海南要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熱帶雨林等國家公園。

僅8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我國唯一的島嶼型熱帶雨林區域走上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之路。

在繁茂的海南熱帶雨林裏,生活著6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其中海南長臂猿是這裡特有的生態指示性物種和旗艦物種。2021年9月5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發佈,海南長臂猿兩個家族群各新增嬰猿1隻,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增加至5群35隻,朝著擺脫極度瀕危狀況又邁進了一步。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國家公園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國家公園是多種自然生態系統的整合。為了大面積、大尺度、原真性、完整性地保護,國家公園整合了原有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對區域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實行統一管理、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促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斑塊間的融合,增強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

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

——“破與立”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提升自然保護管理能力

國家公園對我國而言是一個新事物,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既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開創性工作,也是對原有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的改革、升級與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國家公園建設要“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這是這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核心與根本。

我國從1956年設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開始,一直在探索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制度體系。經過6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萬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管理上,一直存在交叉重疊、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就是要建立既尊重自然規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新體制、新模式。

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審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時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相關自然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律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我國國家公園明確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挂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負責統一監督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所在地政府承擔園區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責。國家林草局和相關省區建立局省聯席會議協調推進機制。國家公園整合相關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建立統一分級的管理體制。

今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察看智慧管理平臺運作情況。

智慧管理中心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智慧大腦”,綜合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衛星遙感等資訊技術,通過大數據採集和分析,可以實時掌握當日入園人數,監測預警水質、大氣、森林防火等情況。

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監管已經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專設了國家公園版塊,接入各個國家公園的綜合監測系統,在顯示大屏就能遠端實時觀看大熊貓在慵懶地吃著竹子、虎豹家族在山林裏悠閒踱步、海南長臂猿跳躍在高大的樹木上……高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國家公園智慧管理水準,也推動了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主持審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時強調,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制,有序擴大社會參與。

大熊貓國家公園探索“共建共管共用”機制,探索集體所有自然資源協議管護,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融入地方發展大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與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建立溝通合作機制,打通野生動物遷徙國際通道。國家林草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省、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為國家公園建設與發展提供科研支撐。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環保組織與國家公園合作開展生態廊道建設、志願者環保公益活動……

5年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國家公園保護修復管理的長效機制正在建立,社會力量參與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堅持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國外國家公園建立之初大多是無人區的特點不同,中國人口眾多,自然保護地內都有人口分佈,更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國家公園裏的草木生靈,更牽掛著生活在國家公園裏的人民。

2016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提出要求,一定要解決好牧民定居問題,定居才能搞好畜牧業。2016年8月,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期間,還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和基層幹部視頻連線,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2015年11月,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結合國家公園體制,可以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護林人員,從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中拿出一點,作為他們保護生態的勞動報酬。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國家公園地區的生態脫貧和民生改善指明瞭方向。

三江源國家公園實行“一戶一崗”全覆蓋,共選聘1.72萬名牧民成為生態管護員,每年每戶能有2萬多元的穩定收入,實現了生態得保護、牧民得實惠的雙贏。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國家林草局會同黑龍江、吉林兩省啟動實施示範村屯建設、黃牛下山集中養殖、替代生計培訓等一批民生項目,累計發放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資金約560萬元,設置公益崗位10632個;新建20個黑木耳提質增效基地,帶動部分農戶年均增收1萬-2萬元。

在各個國家公園,農牧民通過生態補償、公益崗位、發展特色産業等增加了收入,也增強了保護生態的獲得感和榮譽感,更加積極投身到國家公園建設中。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考察時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高標準建設生態茶園,公開選聘1400余名村民從事生態保護、旅遊服務等工作。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規劃了6個生態遊憩片區,科學測算、有效管控訪客流量。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展了自然體驗等特許經營項目,一些牧民經過培訓成為自然體驗師,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體驗者。

國家公園裏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贏共榮的實踐,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改變過去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子,走上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願景變為現實。

永世傳承的全民福利

——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為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黃河、瀾滄江奔流而出,“中華水塔”潤澤神州大地。

大熊貓國家公園,棲息著1340隻左右的野生大熊貓,保護著全國近60%的大熊貓棲息地。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我國東北虎、東北豹的最集中分佈地,也是北半球溫帶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我國唯一的島嶼型熱帶雨林,築牢海南島生態安全屏障。

武夷山國家公園,保存著世界上同緯度最典型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産地。

這些國家公園,不僅保護著最為珍貴的自然瑰寶,也承載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

建立國家公園,就是用國家意志和國家力量對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資源進行永久保護、永續傳承。

這種傳承既是物質的、自然的傳承,也是精神的、文明的傳承。

坐落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的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不僅向孩子們展示大熊貓的呆萌可愛,還講述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物知識和生態價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了10所自然教育學校,把雨林的美好與神秘講給青少年。武夷山國家公園裏的朱熹園、珍稀植物園、生態文化長廊都是備受青少年喜愛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課堂。在國家公園,傳承無時無處不在。

國家公園是美麗中國的新地標,是國家形象的代言者,也是激發人民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源泉。

剛出生的雪豹幼崽、帶孩子的高原山鶉、跳岩壁的小岩羊……三江源國家公園曾在上海舉辦過一次主題為“我從江源來”的攝影展,展出的照片都來自三江源牧民攝影師。他們不僅是生態管護員,還在環保組織的幫助下成為生態攝影師。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三江源的自然故事,也寄託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大自然最樸素的情感。

“在我心目中,國家公園是我們國家最美的地方。”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説,這種美,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美,還有生態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已經設立,一個以國家公園為領航的自然保護新時代也由此拉開帷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國家公園建設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新格局,開啟美麗中國新篇章,引領生態文明新時代!

(原標題:國家公園書寫中國生態文明新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