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四十年與風沙鏖戰!克土,青海的“塞罕壩”

發佈時間:2021-06-21 14:19:41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丁玉梅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長達四十年與風沙鏖戰,克土植被是三代人用心血、汗水凝結的,才有了今日的克土,明日的克土將不再黃沙漫漫了。

克土,在蒙古語中,意為寒冷之意。翠綠的樟子松,寶石藍的青海湖,映襯的克土沙地格外美麗。

5月30日,沿著315國道從環湖東路,走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克土沙區,這裡的沙區佔環青海湖沙漠化總面積的57.6%,佔青海省沙漠化總面積的0.5%。

海北背靠祁連山,懷擁青海湖,全境被祁連山國家公園和正在申報的青海湖國家公園所覆蓋,是青海湖和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等水系的水源涵養地和發源地,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態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為控制沙漠化的擴大和蔓延,從1980年開始對克土斜瑪、大水塘一帶的沙區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9.91萬公頃減少到如今的6.62萬公頃,近40年減少3.28萬公頃,年均減少0.08萬公頃,沙區的林草綜合覆蓋度達到30-40%,局部地塊覆蓋度達到85%以上,克土沙區成為青海的“塞罕壩”,成為青海湖邊一片魅力的“翡翠”。

克土沙區地處海晏縣西南邊、青海湖東北部,東南至大水塘,西北達哈爾蓋河,西南至青海湖岸,西北沿白佛寺——托勒灘——塔勒宣果一線,屬湖濱沙地,海拔3200—3600米之間,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發量高達1500毫米以上。

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於自然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海晏縣克土沙區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東北侵襲,周圍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減少,河道出現了季節性斷流,青海湖湖區水位明顯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節,呼嘯的寒風夾雜著黃沙,給當地牧民生産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的尖木措對黃沙印象特別深刻:他十幾歲放羊的時候,早晨起來推不開帳篷鐵門,門口全被風吹過來的黃沙擋了個嚴實,在山上放羊的時候,風沙打得臉生疼,在風沙天走路都困難,更別説放牛羊了。

這些年,尖木措放羊時,每年都能看見治沙的人,有的片區在植樹,有的片區在做草方格,眼看著沙漠上的樹一年比一年多,青海湖邊上的環境越來越好,堵在他家門口的黃沙不見了蹤影,大風吹起來,捲起來的黃沙也少了,牛羊也越來越肥壯。

如今四十多歲的尖木措,成了全國聞名的環保志願者,這些年致力於保護普氏原羚,克土沙區的環境逐漸好轉以後,青海湖水位逐步上漲,在樹木密集處,還出現了一汪汪泉水,這為普氏原羚,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環境。

十幾年前,因青海湖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威脅,有專家預言:如果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將在200年後消失。今天,如果專家們再走一次克土,定會為沙漠裏形成的一片片森林所驚詫。從克土車站望去,觸目可及的再也不是連綿的沙丘了,而是一片片蒼翠的植被。

從1980年開始,海北州各級林業草原部門堅持防沙治沙工作,堅持 “一代接著一代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強決心,春秋兩季他們堅守在沙區,一抹抹綠意從他們腳下延伸,帶著一股不屈的精神,沙退人進變綠。

作為第二代治沙人,海晏縣林業站工程師石德榮,還記得她大學畢業到海晏縣林業站工作,沒過幾天就被老站長帶到了克土沙區。“我當時還有點後悔,為什麼要學這個專業。”她常年吃住都在沙區,望著成片的黃沙,石德榮心裏打起了退堂鼓。

可沒過幾天,石德榮被老站長不怕苦的幹勁打動,只要老站長出去治沙,她都會寸步不離地跟著,學老站長治沙、學老站長植樹,親眼看著綠色將沙漠佔據。

海晏縣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治沙方法,創新固沙方式,調整樹種結構,試驗成功了“沙棘營養土坨造林、烏柳截桿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適合高寒沙區的先進實用技術。在高寒旱沙區走出了一條固沙造林的新路子,為同類型沙區的治理做出了成功實用的典範。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這是‘我們為你打下來的江山’,你看這克土就是我們大家為江源生態打下來的江山。”石德榮一直和沙區相伴,説話做事也帶了一股沙漠般的幹練和颯爽。

其實,石德榮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克土沙區傳承紅色基因理想信念教育現場教學點的講解員,當天下午她還要給一批海晏縣離退休黨員講黨課。“以前,我們接過中組部的一個班,當時學員們聽完現場講解,在3000米高的海拔上治沙防沙,植樹封育成這般模樣,他們覺得了不起呀。”石德榮笑著説。

目前,克土沙區週邊鎖邊林已形成規模,通過4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築成了一道堅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擴大和蔓延,維護了青海湖核心區域的生態安全,保障了青藏鐵路及環湖東路的暢通運作,也給當地的農牧民群眾帶來了福祉。

“在青海高寒地區,種植樟子松我們是最成功的,目前我們種了大概七八千畝,成活率都比較高。”談及治沙的經驗,石德榮説起了樟子松的種植,樟子松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同時進一步豐富了沙區植物的多樣性,又能防風固沙,種植樟子松可謂一舉三得。

在治理過程中,海晏縣應用成熟可行的林業新技術,尤其是在克土沙區樟子松苗引種到大面積推廣,填補了海晏縣沙區無綠喬木樹種治沙造林的空白,為同類型沙區治沙造林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這幾天,工人們都在忙著壓沙。鐵鍬在沙土上挑出淺溝,畫出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格,麥草均勻鋪在溝中,再拿鐵鍬把麥草戳進沙子中。這樣,麥草拼成的方格間栽下的新苗和草種,才不易被風沙帶走。

站在最高的沙丘向下望去,青綠色從環湖東路一直延續到了沙丘半山腰,山腰上草方格像一張大網一樣,把沙子固定在了一處。一隻幾乎和黃沙融為一體的沙漠蜥蜴,動作靈敏地邊張望邊爬向草方格,最後鑽進了麥草裏。

“草方格也為小動物們提供了一個好的棲息場所。”沙漠風沙大,動植物難以生存,有了草方格後,鳥類等禽類可以在此休憩,它們糞便攜帶的種子,可以在草方格裏發芽成長,這樣既豐富了沙漠生物多樣性,也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起到了更為積極的作用。

等這裡的雨季到來後,石德榮會帶著工人們,在草方格裏灑下一粒粒種子,二十多天后,這些草種就會發芽生長。“麥草要扎深一點,不然風大了會吹跑,等於咱就白幹了。”石德榮在畫好的方格裏,邊一鐵鍬將麥草扎進去,邊和草方格項目承包人馬佔旭説起了在做草方格時應注意的問題。

今年,馬佔旭在大斜瑪區施工做草方格,已經在沙漠待了近一個月。再過一週近100公頃的草方格施工就要結束了。離開前,他在大斜瑪區的出口,種了幾棵雲杉。近幾年他每年都會來這裡,每一次來的感覺都不一樣,好像這裡一年比一年更有生氣了。

現在,克土沙區被列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和全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長達四十年與風沙鏖戰,克土植被是三代人用心血、汗水凝結的,才有了今日的克土,明日的克土將不再黃沙漫漫了。

(作者:丁玉梅,攝影:丁玉梅、黃黎赟、郭海明,原標題:克土,青海的“塞罕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