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拉麵産業背後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1-03-26 15:45:00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譚梅 董健人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充滿“青海味道”,“一碗麵”走出致富路。

從一碗麵到一种經濟現象,再到河湟大地上最具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産業……歷時30多年,20萬“拉麵人”用充滿“青海味道”的“一碗麵”走出一條致富路,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青海拉麵”成為帶動海東地區各族群眾脫貧增收的龍頭産業。這碗麵,不僅讓深居高原的農民走出了一條具有西部高原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也將越來越多拉麵人的發展目光“拉”得更長遠,精神文化更有了內涵。

説到青海美食,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青海拉麵”。作為一碗麵,它不僅是美味的,同時也是“意味深長”的。

這碗麵讓青海東部農區20萬農民走出貧瘠大山,從一年“拉麵匠”到兩年“小老闆”,走向了富裕,轉變了生産和生活方式;這碗麵有力促進了青海東部貧困人口脫貧進程;這碗麵裝滿乾坤,涵蓋了諸多隱形財富和價值。

而説起青海拉麵産業,人們最容易忽略的是拉麵人的創業精神。青海拉麵人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財富。

頑強拼搏 譜寫傳奇的基石

青海的第一代拉麵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目不識丁、食不果腹、兩腿泥巴是他們當初的真實寫照。窮則思變才讓他們走上了背井離鄉的創業之路,將拉麵館開到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甚至走出了國門。

“小的時候家裏窮,就是給別人打工嘛,生活維持也比較困難。後來我到外地拉麵店做個‘拉麵匠’打工賺錢,靠著這一行家裏面的經濟條件慢慢變好。”如今的拉麵大師馬海剛20年前剛到廈門時,由於身材矮小沒有一家拉麵館願意收他幫廚,沒錢買返程車票的他跑遍廈門所有的麵店,最終落腳在一家拉麵館打雜。雖然薪水很低,但他極為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機會,苦心學習拉麵技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日復一日的琢磨和練習下,他的拉麵技藝逐漸成熟,很快加薪升職從一個麵館打雜成為了拉麵匠。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馬海剛很快就有了更大的舞臺。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街頭,馬海剛將這碗麵拉得風生水起,成為了當時馬尼拉街頭的一道風景,其研發的“陰陽面”被譽為拉麵一絕,密制的幹拌黨參湯聞名遐邇。在不到一年時間裏,他就改造了家中房屋,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機,成為當時全村第一個擁有農機具的人。每每談及這一切,他都會自語,人活著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撐,沒有這種支撐,無論怎樣也走不到今天。

也許就是如馬海剛這般的拉麵人,他們吃苦耐勞、堅韌敢拼、互幫互助,才成就了今天的青海拉麵産業,實現了拉麵人換個活法的美好夙願。借著這碗“致富面”,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青海,聽到了高原上的故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青海籍務工人員已在全國各地及境外地區開辦拉麵店達3.3萬家,從業人員約19.5萬人。

在海東市地方品牌培育産業促進局副局長顏敏看來,青海拉麵發展的30多年來,一群目不識丁,兩腳泥土的農民勇於置身都市,在市場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地,靠一碗麵打出一片新天地,讓海東市近20萬農民走出了大山,讓全國人民知曉青海拉麵,沒有拉麵人頑強的拼搏也是做不到的,這一精神也將是青海拉麵譜寫新傳奇的基石。

轉變觀念 迎來命運的轉場

青海拉麵是“闖蕩江湖”最早的本土産業,是在全國市場立於不敗,並且時間較長的産業,更是佔據全國餐飲市場分佈區域最廣的産業。

據青海拉麵在全國分佈數據顯示,不管是北上廣、珠三角等一線城市,還是在一些發展中地區,青海拉麵可謂無處不有。據青海拉麵産業行業協會會長馬青雲介紹,青海拉麵在其發展的30餘年裏,一直處於隊伍不斷壯大,經營效益持續增長的態勢。

青海拉麵巨大的發展空間不僅給拉麵人帶來了豐厚的物質回報,更為重要的是這碗麵改變了拉麵人以及他們後代的命運,可以説,讓他們實現了命運的轉場。

過去,青海拉麵産業“創一代”和“創二代”們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從他們走出山門踏進都市的第一天起,就深感文化的重要性。據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青海拉麵經營戶所到之處,孩子上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拉麵經營戶們在當地爭取最多的政策就是讓孩子受到同等教育。為此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只要孩子能上好學校,就舍得投入,就甘心付出。

通過走訪武漢、深圳、廈門、上海等城市,記者了解到,拉麵經營戶們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才,對學校的教學品質也是相當關注、要求甚高,他們的學齡子女也無一失學。

韓有才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系;韓惠敏被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錄取,他們都是拉麵經營戶的子女,如他們所言:沒有父輩外出創業,就沒有他們今天的名校之夢。像這樣的例子在拉麵經營戶中還有很多。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海東拉麵經營戶子女實現大學夢的有500多名,其中不乏考入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的學子。

拉麵人置身相對發達城市和地區,在新的環境裏潛移默化,思想意識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學餐飲管理、法律法規,甚至走進名校聽專家、教授的講座,思想意識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如果説之前海東拉麵經營戶們賺到的是錢的話,那麼如今他們收穫的是觀念、是眼界、是知識,這一收穫其深遠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青海拉麵 一扇開放的窗口

故土難離是人之常情,背井離鄉的青海拉麵人無論身在何處,家鄉的泥土氣息依舊是難以割捨的情懷。

也許有人留意過,無論走進哪個城市的青海拉麵館,都能多多少少看到青海元素,聽到高原的聲音:從諸如渺渺青海湖、巍巍崑崙山、浩瀚柴達木、秀美孟達天池之類的圖片貼畫,到青藏高原、三江源頭、中國夏都之類的標牌字眼;感受牦牛肉、冬蟲夏草、黑枸杞的誘人氣息;聆聽《我是循化尕撒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悠揚旋律。很多拉麵館還直接挂上“大美青海拉麵館”的招牌。毫不誇張地説,遍及全國270多個城市的3萬多家拉麵館,無論店大店小,挂什麼招牌,每一個拉麵館儼然就是一扇全方位展示青海風采,宣傳大美青海的窗口。

記者曾在多地與當地朋友交流時,他們均表示,是青海拉麵讓他們有機會走進青海,了解青海的風情民俗,領略青海的風采,品嘗青海的特産,聆聽天籟般的青海花兒……

同時,青海拉麵産業已經逐步開始影響區域産業結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青海在全國的拉麵館,每天牛肉需求量達500噸以上,羊肉需求量是牛肉的三倍以上;各種蔬菜、調味品、奶製品等相關産業需求量更是無法計算。且青海的牛羊肉、奶製品被業內人士和各地消費者視為上乘食材,在銷售價位上也明顯較高。

乘風破浪在廣闊的大市場,青海拉麵人也意識到“抱團”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拉麵人也開始註冊自己的拉麵品牌。

“當前,我們的拉麵品牌提檔升級迫在眉睫,做優做強直營店,擴大加盟店的範圍,想讓青海拉麵走得更遠,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多方面的本領。”在上海開拉麵店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拉麵人馬明軍跟記者表明自己的想法。

“阿巭面道”、“西遇西域”、“青拉”、 “化隆牛肉拉麵”、“撒拉人”、“小西湖”、“夏雪花”……遍佈大江南北的青海拉麵品牌,品牌效應與日俱增,諸多食材指向青海,企業文化突出西部,使青海在全國的影響力得以提升,更受關注。

當前青海已在國家商標局註冊的拉麵自主品牌75個,共有品牌門店687家,加盟連鎖的拉麵店從原來的60家發展到300多家。

由此不難看出,青海拉麵産業隨著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地域特色的不斷突出,品牌化戰略的實施,帶動相關産業一併發展,其拉動意義巨大。

為了促使“青海拉麵”走上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近年來,海東市還本著“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産業,致富一方經濟”的宗旨,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扶持“拉麵經濟”。